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3 6/8 25-28頁
  • 地球的水——可以解決糧荒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地球的水——可以解決糧荒嗎?
  • 警醒!1973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海洋供應糧食的能力
  • 其他方法
  • 古老而富於生產力的方法
  • 鯰魚、鱒魚鮭魚
  • 貝類的養殖
  • 搖籃時期的真正海水養殖法
  • 是糧荒的解決辦法嗎?
  • 海洋立體世界中的生物
    警醒!1976
  • 水產養殖——養魚如養「畜」
    警醒!1995年
  • 魚
    洞悉聖經(下冊)
  • 蝦——產自養殖場的珍饈?
    警醒!1996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3
《警》73 6/8 25-28頁

地球的水——可以解決糧荒嗎?

地球上的人口激增意味到每年多添數以百萬計的食指。甚至現在也有許多人糧食不足,有些則挨飢抵餓。每個人所需的糧食可以從那裡獲取呢?

一般人認為海是最好的糧食來源之一。一位作家堅稱:「地球上任何人都不需挨餓,因為海裡有龐大而取之不竭、用之無盡的糧食。」這是真的嗎?海裡真的有充分的糧食供應嗎?

海洋供應糧食的能力

從海洋所得的糧食有戲劇性的增加。1950年的收穫還在一千九百萬公噸以下,現在每年的收穫已增加到六千萬公噸以上。這看來頗為可觀。但是,根據估計,此數僅佔世界糧食生產總量的百分之三而已。海洋能供應更多的糧食嗎?

有人留意到海洋的巨大——它遮蓋地球表面差不多四分之三——於是遂認為它能夠供應。可是他們忽視了一件事實。大部分的海洋差不多沒有生產糧食的能力,正如大部分陸地一樣。

梅杜治所編的《環境——資源、染污和社會》一書評論說:「據估計海洋有百分之90是生物學上的沙漠,對現在世界的漁業既無貢獻,在將來也沒有供應能力。」大多數的海中生物僅在近岸淺水處生活和被捕。事實上,魚類只聚居於沿岸的水域。為什麼呢?

魚類豐富的水域需要在風、水流和大陸的傾斜度方面有適當的湊合,將海洋深處由生物分解而來的養料沖來。陽光透射到海洋的某個深度。結果使「湧上」的養料,例如細小的浮游植物和動物,迅速繁殖供魚項所食。因此上文指出;「有養料湧上的水域僅佔海洋的百分之0.1,但卻供應世界魚類生產量之半。」

魚類集中在海洋的細小水域而很少聚居別處,這意味到什麼呢?正如水產生物學家力克爾警告說:海洋並不是「取之不竭的食物貯藏所。」海底探險家郝斯杜從世界海底探險歸來後提出警告,自1950年以來,由於過度捕魚和染污,海洋生物已減少了百分之40。

因此人類顯然不能期望傳統的捕魚方法大量增加糧食供應。事實上,根據郝斯杜等的報告,海洋在將來會有減少糧食供應的危險。

其他方法

可是有些人仍然感覺地球上的水可以解決糧荒。他們指出漁船隊游弋捕魚,與陸上一度盛行的狩獵無異。可是後來由狩獵變為飼養動物,遂獲致大量的糧食生產。他們強調同樣的改變可以施行於海上以增加生產量。方法是將水產困在欄內飼養,稱為淡水養殖(淡水魚塘),或鹹水養殖(鹹水魚塘)。

淡水養魚最近頗為盛行。但是成績如何呢?水中生物可以殖養作為糧食,像牛、豬和其他陸上動物一般嗎?人在這方面有什麼成就呢?淡水養魚是解決世界糧荒的良策嗎?

古老而富於生產力的方法

淡水養魚其實是個古老的方法。早在公先前475年,中國的范蠡曾寫過一篇關於養魚的論文。其他的人,包括希臘人和羅馬人,也實行淡水養魚方法。

在中國大陸,淡水魚業早已發展到成為重要的糧食來源的地步。鯉魚和淡水魚類年產達一百五十萬公噸[3,306,000,000磅]。以世界淡水魚每年產量二百多萬公噸而論,此數字佔了其中的大部分。

中國大陸的鄉村散布著魚塘以蓄養淡水魚類。鯉魚的品種經過精選之後生產多肉少鱗而快大的。中國人小心翼翼,阻止其回復為野生型。當1877年有人將鯉魚輸入美國時很快便發生此種情形,鯉魚逃入河裡和湖裡,變成多骨多鱗的野生型;這些魚在垂釣時往往可以釣到。

印尼、菲律賓及臺灣也有大規模的淡水魚塘,意大利北部也頗為盛行。這些國家的海岸還有千百畝的鹹水魚塘,蓄養鯖魚(一種似鯡的熱帶魚)和灰色的鯡鯢鯉。既然這些魚的人工孵化還在實驗階段,因此魚苗必須從沿岸水域移到魚塘長大。

魚塘的生產量使這種努力成為值得。例如,在菲律賓,每年鯖魚收穫達四千二百萬磅,平均每畝魚培生產五百磅。在印尼,有些下水道改造為魚塘,每畝每年產量也超過四千磅。可是,這些魚必須煮到熟透才可以食。

鯰魚、鱒魚鮭魚

美國的養魚事業進步快速。在過去十年間,鯰魚養殖由少數農業經營者從試辦發展為大規模的事業。1970年全美已有58,000畝魚塘,主要在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帶。這些魚塘年產給魚七千八百萬磅!平均每畝每年產魚1,300磅,與優良牧地每畝年產牛肉300至500磅比較起來,魚的產量高得多。

鱒魚和鮭魚在淡水養殖方面也佔重要位置,特別以虹鱒魚為然。愛達荷州蛇河谷有一個巨大的地底湖,水流急速,溫度適當(華氏58°),成為養殖鱒魚的理想魚塘。虹鱒魚若以特別飼料餵養,每年每畝可以穫魚400,000磅!在印尼,人們在急水河富於污物地方用竹欄養殖鯉魚!也有同等收穫。

鮭魚的養殖技術與其說是「蓄養」,不如說是「放牧」。鮭魚在河裡孵化,游到海裡長大,後來憑藉本能回到出生地產卵。可是藉著選種和特別飼料,能夠產生早熟而強健的鮭魚。因此,有些新的配種不須照以往花四年時間在海洋長大,牠們只要一年便回到出生地。以人工方法培殖鮭魚,在海裡放牧一年,便紛紛回到出生地使人大有收穫,此種情形是可以預見的。

貝類的養殖

每年所穫的四至五官萬公噸貝類大部分以傳統的捕魚方法從海裡採得。可是現在蓄養蠔、蝦和其他貝類已很普遍,其中以日本最為進步。例如日本人首創下垂養殖法以蓄養生蠔,此法現在已風行世界。

孵化後的幼蠔游到不遠地方找尋適當的硬物永久定居等待成長。日本首創的方法是從竹筏垂下鐵線到水深五十呎之處,鐵線上繫著剖開了的蠔殼。千千萬萬的幼蠔將身體附著在蠔殼上,幾星期之後,殖蠔人將其排成適當密度。隨著蠔的成長,他們會在竹筏上加上浮物以免過重下沉。

下垂養殖法有許多益處。它掩護生嚎不致被其他動物捕食和沉下海底,同時可以讓生蠔吃得著垂到水下的飼料。在日本的廣島灣,用這種方法殖蠔,每畝可以收穫50,000磅蠔肉!

活動的甲殼類如蝦則較難養殖。許多世紀以來人們在遠東沿海捕捉幼蝦移到鹹水塘裡養大出售。可是,日本的大規模商營鹹水養蝦塘頗為成功。現在的蝦從卵子至市場的成長時期都在管理之下。

方法首先捕捉懷卵的雌蝦,放在小心管理的海水槽內,使其在那裡產卵。卵子在成長之前所經過的幼生期各階段均在戶內暖水槽裡飼養。後來移到戶外具有通風及循環設備的池塘裡長大出售。日本現時已有不少養蝦塘,可是大多數沒有育卵技術設備,只能從幼蝦開始飼養。

搖籃時期的真正海水養殖法

如所週知,養殖法的糧食生產主要來自淡水和鹹水魚塘。海上養魚場——真正海水養殖法——所獲甚微。有人致力於海上養魚場的實驗,但僅在計劃時期。囿於海島的日本人所攝取的蛋白質有百分之60來自海中,因此他們對這項研究特別努力。

圍海養魚不能小規模經營是顯而易見的。可是,日本的瀨戶內海有人已在經營海上養魚場。有一個用鐵線籬笆圍著的養魚場,潮漲時180畝,潮退時15畝。其中所養的石魚只須八至九個月便可以長成出售,在魚場以極高的密度蓄養。

將一部分的海封閉起來是一項真正的挑戰。專家們預見在魚場的海底設置有許多小孔的膠喉的通氣系統。上升的氣泡可以作為簾幕,阻止不受歡迎的水中動物侵入和所養的魚逃出。

有人留意到太平洋有許多珊瑚島,那裡的環狀珊瑚礁附近有許多礁潮。日本科學家建議在這些閉鎖的珊瑚島內養殖鮪魚,此種魚可以長到數百磅重。

另一項研究是肥水養魚法在維爾京群島的聖高樂士島對開處,有一項實驗用一條直徑三吋半的膠管透入差不多一哩深的海中,將冰凍而富於養分的海水泵到近岸的魚塘,塘中不久便充斥著微小的植物而成為理想的養魚地點。一位科學家建議用挖泥機從深海撈取養分放在淺水處,使魚類可以在人工「湧上」的肥水中繁殖而促成大量收穫。

在蘇格蘭有一個海水養魚場已實驗成功,便是利用原子發電廠排出的暖水。由於攔截水域內的海水提高溫度,魚的新陳代謝速度和食慾都大為增加,其中所養的鰈和比目魚都長大得很快。可是,論到此種成功的實驗,《海角雜誌》作了一項有趣的評論:

「『耕海』一詞常有出現,聽起來好像耕地般容易發展。其實在現時,難題比生產更為普遍,甚至用商業手法養殖一種魚也需要付出極大努力。」由此可知海水養魚場還在搖籃時期。

是糧荒的解決辦法嗎?

可是,需要更多糧食乃是當務之急,因為有許多人已在挨餓了。耕海可以發展到滿足這項需要的地步嗎?

徵象表示不能。正如《生物科學雜誌》評論:「我們敢說,海水養魚方法對世上因營養不足而挨餓的人所急需的解救並沒有多大貢獻。飢餓的人所需的熱量無法從海裡獲得滿足。這種方法對蛋白質不足的急切解決收效甚微。」

養魚最好的前途是在內陸,它現時具有最優的生產能力。再者,鑑於海洋受到染污,它們可能無法作為食物的一個安全來源。

毫無疑問地,溪水養魚法在將來會有更大發展,而且許多人會自其受益,但是人類卻決不能依靠此法來消除世界的糧荒危險。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