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奇妙的——在其自然環境中
在各個時代人類都從動物獲得益處除了乳類產品和製衣的毛類之外,有些動物如駱駝、騾、馬、象和水牛等,能供給人極大的運輸力和勞動力。可是,人類對動物的興趣卻不僅限於實用的價值。
早在公元前二千年,族長雅各便已用各種動物——從小獅子、強壯的驢、虺蛇至姿態優美的母鹿——來描述他從十二個兒子身上所見的特性。(創世記49:9,14,17,21,27)所羅門王以其廣搏的智慧所講論的不僅是草木,自香柏樹直到牛膝草,同時也論述「飛禽走獸,昆蟲水族」。(列王紀上4:32,33)因此,人類對動物的賞識早已越出物質利益之外。人發現動物是引人入勝的研究對象和喜樂的一個來源。
不錯,地球上有動物存在使人的生活更饒趣味。在清涼的林蔭下漫步固然是一件樂事。但是你若偶然看到一隻松鼠或花栗鼠,聽著牠們啁啾之聲,或傾聽畫眉鳥的歌唱,或觀看啄木鳥在樹皮下掘出美食,這豈不會為你的散步增添無限樂趣嗎?
但最重要的是,這些動物向我們透露一些關於造物主的事情。地球上陸地和海洋充斥著的動物種類之多的確超乎人的想像。牠們具有各種不同的形狀、顏色、生活習慣和能力,令人無法不對造物主的智慧、才藝和創造能力嘆為觀止。
良好的友伴
人與動物作伴也能獲得相當程度的滿足。尤其是在農場裡,男孩與他的愛犬有時看來形影不離。在晚上,寂寞的牧童因有牧羊犬在旁而大感安慰。同樣的關係也存在於牧牛童和他的坐騎或阿刺伯游牧人與駱駝之間。在這些例子上,動物往往除了與人作伴之外都有其基本用途。可是人與動物之間還有另一種關係;那便是作人的「寵物」。
不僅是狗和貓,其他如小鱷魚、大蟒蛇、美洲豹、獺、猴子和其他任何在動物園可見的動物,也可見於世界各地的家庭中。門徒雅各的話在今日也如一千九百年前一般真確:「各類的走獸、飛禽、昆蟲、水族,本來都可以制伏,也已經被人制伏了。」——雅各書3:7。
可是,正如《生活》雜誌(1971年四月九日)的一篇文章指出:「專家們一致認為野生動物難以成為家庭寵物——而大多數家庭均不宜於作動物園。」一位販賣「珍貴」動物的人聲稱:「百分之75的船來動物會在第一年內死去。」動物的嘈吵、騷臭和許多時在家裡造成的損壞使野生寵物的主人大失所望。結果這些「寵物」往往被關在後院的小籠裡,路邊的動物園裡或受到毀滅。大動物園通常不要這些動物,因為恐怕牠們已被縱壞而不能與園內其他動物和平相處。
一個重大難題是若要飼養所謂「珍貴」動物,則主人的自由許多時會受到極大限制。貓科動物如豹和獅子的主人發現他們不但無法在家裡設置名貴傢具或地氈,而且許多時不敢出外度假,恐怕這些野生動物在主人離去時難以照顧。《生活》雜誌引述一位擁有一隻南美森林野貓的婦人說:「要擁有牠們就會使你喪失一切自由,牠們也由於為你所有而喪失一切自由,也許你最好還是將牠們製成皮衣。」
有不少例子證明最低限度某些動物是不宜於在家裡飼養的。有些動物的大小和天性顯然適合在曠野生活或在林深樹密的地方出沒。其他如鱷魚和獺則被設計成在廣闊的水域內生活。有些動物需要樹木(不是客廳裡的大吊燈或窗帶)去爬上爬落。有些所需的食物是飼主當地所無的。這些動物若要與人類同居,顯然雙方都必須作點『犧牲』。動物局處在家庭院子裡的『犧牲』還小。較大的『犧牲』卻在主人方面,這牽涉到要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容納動物。
飼主們許多時為了豢養寵物而走向驚人的極端。一個養了一隻獺的家庭裡有兩個浴室。於是全家人共用一個浴室而將另一個留作寵物專用。正如《生活》雜誌一篇文章報導說:「過了不久,許多主人便會發現寵物反過來成為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