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3 12/8 3-4頁
  • 「讓我們開誠布公地談談吧」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讓我們開誠布公地談談吧」
  • 警醒!1973
  • 相似資料
  • 幫助兒女培養一顆愛上帝的心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7年
  • 在家庭裡和會眾裡彼此溝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1年
  • 家庭溝通——可以怎樣改善?
    警醒!1986年
  • 保持良好的溝通
    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滿幸福
查看更多
警醒!1973
《警》73 12/8 3-4頁

「讓我們開誠布公地談談吧」

「啊,尊夫人實在很關懷你的健康」一位男子最近告訴他的朋友說。「是嗎?」朋友回答。「她卻從未使我有這樣的印象。」後者知道這件事很感安慰,因為在他看來,他的妻子並不對他特別關心。

這件實際發生的事多麼典型!丈夫和妻子告訴別人的話往往是應該先告訴對方的(這是婚姻顧問所深知的事!)。父母時常抱怨他們不了解兒女。反過來,兒女也對別人埋怨父母「頑固」。雇員和雇主無法談得攏,雇主也無法和雇員溝通思想;這一切都發生了惡劣的影響,無論在感情上抑或在經濟上。

現代的人性研究家強調溝通意見的重要性;這是不錯的,因為今日許多不幸事件都是愈來愈少溝通所致。1972年有一本書致力於幫助已婚男女從婚姻獲得更多的喜樂和滿足,方法是增加彼此的了解,它說:「許多夫婦認為自己了解對方多於他們在實際上所了解的。」

不錯,將事情對第三者談論、吐苦水或鳴不平比直接與當事人或有關方面的人談論容易得多;對待當事人較容易的方法是「保持緘默」。可是較易的方法往往並非較好的方法。關於誤會、不愉快的情況或弱點,若要與當事人溝通意見便需要勇氣、智慧、機巧和愛心。

有一位丈夫的妻子十分聰慧,但卻主觀頗強,他便面臨這樣的難題。看來他每次提出意見妻子都表示反對,因此他便逐漸不肯發表意見了。但是他發現這並不是解決辦法,因為他們的關係正日益惡化。由於一位朋友的規勸,他憬然覺悟,於是有一次以溫柔仁愛的態度對妻子說:「太太,讓我們開誠布公地談談吧。」開始時他首先表達他對妻子的感激和愛意,然後逐漸談論到他認為需要一同討論的事情。結果他們彼此的關係改善了。事實上她一向都未發覺到她對丈夫所作的反駁是多麼魯莽以及對他有什麼影響。

聖經人物以斯帖王后在這方面為我們立下榜樣。她的腦海中正想著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挽救同胞的生命。她本可以保持緘默和乘機置身事外,但她卻沒有如此行。由於堂兄末底改的敦促,她機巧地採取善法,開誠布公地與作君王的丈夫商談。結果如何呢?她和她的同胞都能保存生命。——以斯帖記5:1-7:10。

當我們與別人之間有明顯的不和存在時,我們為了自己和別人的福利著想都應該作一次開誠布公的討論。聖經一再提出這項原則。聖經一方面告訴我們,倘若我們知道別人對自己不滿,我們就應該主動地將事情解決,在另一方面,聖經也告訴我們,倘若我們對人發生嫌隙,便應該去和那人坦率地討論。——馬太福音5:23,24;18:15-17。

藉著開誠布公地談論,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這對雙方都有益處。一位丈夫也許對美麗的異性太過留意。他或者沒有什麼壞念頭,僅是想獻獻殷勤而己,可是他那位沒有這麼美麗的妻子卻大感沮喪。她不應對此保持緘默,反之應該率直地與丈夫談論。

青年人若表現桀驁不馴、一意孤行的態度又如何呢?他們的父母應該讓他們自行其是嗎?許多時父母們聽到兒女因吸毒被警察拘捕、兒子染上性病或女兒未婚受孕時才大驚失色!父母們若及早和兒女作開誠布公的談論,他們會如此吃驚嗎?不,因為若非兒女能及早回頭便是父母會預期有什麼事發生。缺乏意見溝通可能令人隔膜到什麼程度從美國布洛克林一位女兒的事可以見之;她產下了私生子而使家人大感驚愕,因為在此之前家人甚至不知道她懷了孕。她雖然與家人同住,父母卻說他們從來沒有留意到她的外表有什麼異狀。

何以有些人不敢與別人作開誠布公的談論呢?有些事倒也許是由於生性內向,自憐自艾或從所受的痛苦感到某種滿足。

也可能是由於自驕心作祟。有些人也許不願承認自己受到傷害或被煩惱所困。或者這人不願低首下心,因為提出率直談論往往要保持謙卑才行。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百分之70是不用言談的,意即藉著手勢或行動而非藉著說話。雖然我們可以藉這些方式來溝通感覺,卻不能僅以行動使人明白理由,也不能就此便澄清誤會或糾正錯誤的印象。但藉著將事情討論便可望獲得成功。請記得,這樣行需要勇氣、智慧、機巧和愛心,但是報酬卻十分豐富!

不錯,在目光之下凡事都有定時。當有隔膜發生時,更好的是,在難題尚未形成之前,便鼓起勇氣說:「讓我們開誠布公地談談吧。」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