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4 6/8 6-9頁
  •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挨饑抵餓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挨饑抵餓
  • 警醒!1974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天時使糧食更短缺
  • 科技無法解決糧荒
  • 政治與飢餓
  • 宗教與饑荒
  • 營養不良的影響
  • 現代的饑荒——這是聖經預言的應驗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4年
  • 億萬人問:我們吃什麼?
    警醒!1974
  • 收成打破記錄, 但卻糧食短缺原因何在?
    警醒!1975
  • 世上的千百萬饑民——能獲得飽足嗎?
    警醒!1979
查看更多
警醒!1974
《警》74 6/8 6-9頁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挨饑抵餓

「每日,差不多有二十億人早上醒來需要面對一個被找尋食物這個單一慾望所控制的世界。」美國海外發展局的布朗評論說。千百萬人需要較多和較好的食物。人類在這方面的缺乏是地球之過嗎?

不然;地球看來有能力維持比現在三十七億更多的人口。有些權威人士聲稱可以開墾的耕地比近數十年來所用的多一倍。

天時使糧食更短缺

使最佳的土壤也無法豐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天時。「對於天時的變幻無常,現在仍未找到應付辦法。」《新聞週刊》一篇文章說。

亞洲和非洲的饑荒大部分是由旱災所致。1972年的季候雨來得太遲或雨量太少,以致對印度的夏季收成毫無益處。孟加拉在禾稻生長月份的雨量比正常少了百分之40。反常的天氣也影響到菲律賓的糧食產量。北部的禾田大受水災所蹂躪,南部卻因乾旱而歉收。

在另一方面,俄國在農業上遭受打擊是因為以往兩年的冬季僅有薄雪降下,以致農作物飽受寒霜侵襲。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不但各地有旱災、水災和寒霜,而且颱風,冰雹和害蟲也損毀了不少農作物。世界現時的糧食危機應該使人深深體會到人在自然因素面前是如此軟弱無能。

無定的天時大大抵消了「綠色革命」的效果。同時,有人害怕「綠色革命」的有限成功還會遭受進一步的打擊。何以故呢?

因為大幅土地偏植一種作物時很容易受到單一種植物病所侵害。同樣地,在一種穀類上繁殖的害蟲可以蔓延到全部作物上。難怪巴基斯坦有句笑話說,「新的奇跡小麥帶來新的奇跡蝗蟲!」

科技無法解決糧荒

自然因素雖非人手所能控制,科技又如何呢?雖然科技發明了若干頗有價值的技術和設備,但卻同時助長了糧食短缺。「城市擴展」侵蝕了不少優良的耕地。工業染污和商業肥田料的誤用使廣大的土地生產力劇減。

其次,今日的農業科技研究集中於「厚利農作物」,但卻忽略了貧窮國家的糧食農作物。《生物科學》雜誌有一篇文章指出世界糧食難題大部分發生於熱帶地方。可是,在種植方面最科學化的研究卻不在熱帶而在溫帶。

因此,現代科技並沒有解決全面性的糧荒難題。事實上,在某些方面科技反而助長了現時的危機。其他的人為因素也同樣地使糧食短缺的難題更為嚴重。

政治與飢餓

糧食短缺也可以歸咎於人為的政治戰事而非「自然因素」,例如高棉和孟加拉等地的糧荒便屬此類。農業系統如穀物、水的供應和負重牲畜等大部分均被戰火所毀。

結果,在高棉首都金邊曾發生缺糧所引起的暴動和劫掠。軍士們據守橋頭向運送糧食入城的貨車征收「黑市稅」,使糧食價格漲至兩倍;高棉其他地方的價格也高漲數倍。

在孟加拉,由於水雷和沉船阻塞海港,糧食無法運入;該國不少橋梁仍未修復。孟加拉所獲得的1,000,000,000美元救濟金僅有三分之一用在糧食上。其餘的被用來修復該國的運輸和通訊系統。

政治制度本身往往削弱了與饑荒作戰的努力。例如《新聞週刊》指出:

「在印尼,官僚便是難題。在阿諛逢迎的典型印尼政制下,農業官員非但不敢將歉收的壞消息報告總統蘇哈圖,而且也沒有為政府貯備米糧。」

同樣地,印度孟買的《經濟政治週刊》承認說:

「我們對官僚的作風已耳熟能詳;喜歡諂媚的官員告訴下屬他們愛聽什麼話,下屬便以悅耳之言逢迎上意,這些話輾轉上達,直至總理為止。」

宗教與饑荒

宗教也時常助長糧食難題。請考慮一個例證。

印度拜哈省尼滋哈克村有村民七十三人。土壤據說頗「好」,在1967年大旱以後更裝設了有效的灌溉系統。可是,現在灌溉系統的柴油泵已長滿了銹,村民又要挨餓了!他們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修好水泵。那末為什麼不將水泵修好呢?《自然歷史》雜誌答道;

「難題的癥結是執行工作計劃必需作集體努力:任何比牛力水輪更複雜的發展計劃都需要大家同意解決若干問題,如水量分配、經濟和勞力等。可是,村民在這種共同需要方面都很少團結一致,因為社會被宗教、階級和政見所分裂。……有許多主張劃分階級的小政黨在州內各地大肆活動,他們的活動進一步分化了各鄉村。村民不但不彼此團結,反而按照宗教、政治和階級觀念而互相敵視。」——1973年一月刊,34,35頁。

不錯,民眾被宗教和其他社會努力所劃分!但有些宗教還以其他方式使糧食難題惡化。

某些宗教反對節育;但增添人口便是增添食指。僅是印度一地現在已有五億五千萬人。該國每年更增加一千二百至一千三百萬人。這個數目相當於全澳洲的人口!雖然印度政府看來真正有意鼓勵人節制生育,成功的程度卻頗有限——由於宗教之故。

例證之一是:昨年的數字指出,十年來印度教徒的人數僅增加了百分之24,而回教徒人數則增加了百分之31。獲悉這件事之後,印度教領袖怎樣行呢?孟買的一位專欄作家阿伯拉罕說他們「急不及待地用這些統計數字去反覆呼籲印度教徒勿再實行家庭計劃,因為害怕在國內成為少數分子。他們故意漠視一件事實,即印度教徒佔全國人口百分之82,而回教徒僅佔百分之12。」這些宗教領袖們的所為大大抵消了政府在控制人口方面所作的努力。

再者,大多數印度人均很樂意按照宗教領袖們的吩咐而行。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將兒女看作一項財產。例如,農夫們用兒女「照料山羊」。同時父母希望兒女在他們老年時給予照顧。亞洲的兒童不少是夭折的;因此父母認為,兒女愈多,養活下來侍奉父母的比率也愈高。

反對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計劃不但來自「東方宗教」。基督教國也是強硬反對的來源之一。

1930年教皇庇護十一世在通諭中正式申明天主教對節育一事的立場。他將大多數的節育方法稱為「違反上帝的律法和自然律,膽敢實行的人均犯了大罪」。自那時起各教皇相率強調此說。

現任教皇保祿六世於1965年十月在聯合國告訴聽眾說「人工節育」是「不合理的」。因此在1968年七月,他在《人的生命》通諭中對這個問題發表意見。到1970年中葉,在教皇發表通諭之後僅兩年,南美的天主教人口已另外增加了一千萬人。這等於玻利維亞全國人口的兩倍!可是,自從1944年以來,拉丁美洲每個人的平均糧食卻降低得比世界任何其他部分更厲害。

自謂代表基督教的宗教領袖們應該留意到使徒保羅所指出的一項真理:「誰若不照管自已的人,另外是自己本家人,就算背了信德,比外教人還不好。」(第茂德前書5:8,天主教《新經全集》)當然,家庭的大小是屬於個人性質的事情。可是,父母應該受到鼓勵多養兒女,但卻不能好好「照顧」,以致讓兒女挨餓嗎?顯然不應該。

因此,世上有些最大的教派必須對世界人口爆炸和糧食危機分擔部分責任。

促成饑荒情況還有其他因素,這些因素是「富有國家」中豐衣足食的人很難充分了解的。

營養不良的影響

因素之一是營養不良對身體所產生的不利影響。飢民往往不能在糧食方面自給自足。他們容易患病,因為天然的免疫能力隨著惡劣的飲食而消失。在許多國家中我們可以看見有人因營養不足而不良於行。這些人又怎能從事粗重的耕農工作呢?

營養不足也影響到人的精神。在有些國家中,在遊客眼中看來好像天生「沉靜」的人其實只是惡劣食物所導致的疲倦、不振和懶洋洋。作家何格烈治在《生來挨餓》一書中論及一個國家說:「我看見兒童極少活潑好動,也不玩什麼遊戲。孩子們普遍的軟弱和遲鈍是日常生活上最令人傷心的景象之一。」你能期望一群無精打采,軟弱不堪的人振作起來接受挑戰,為家人謀得豐富的食物嗎?顯然他們的成就會十分有限。

同時,很不幸地,來自富裕國家的人往往未能了解到一件事實,雖然通常在文化不同的地方長大的人與他們思想各異,這並不是說這些人是落後或次等的民族。可是不少自稱致力於解決世界糧食難題的人有時會自以為高於外地的土著。這使他們的工作效果大受限制。這也成為世界糧食危機的原因之一。科奈原大學的科斯頓教授說:

「有能力與當地居民相處及視之為平等的同工往往比科學知識更重要。……甚至最貧窮的農人和工人許多時亦會有很大的自驕心和人類尊嚴。稍一加以輕視便會惹起憤慨,甚或將一切未來的工作破壞無遺。」

可是,解決現行制度的國際糧食難題所需的謙遜卻並不多見。

是故糧食難題的癥結並不僅是牽涉到土壤與天時的調協。人為的政治、科技、宗教活動與社會態度及缺乏人道的體貼,都毫無疑問地使難題更加複雜,以致達到不完美的人的力量無法解決的程度。

結果,我們今日正目擊一項普世的矛盾現象。請考慮一下:人類現時的科技知識可以利用廣泛的灌溉及貯藏系統以促成大量收穫。人已設立學校教導精良的耕作技術。龐大的耕作機器可以墾殖大幅土地。國際糧農組經常報導各地的糧食狀況,若遇急需時可作快捷的通訊指導。國際迅速的運輸方法可將糧食急速運至有需要的地方。可是,每日仍然有數以千計的人餓死。

何以現時仍有這種矛盾的現象存在呢?其中必有原因。同時與找出原因同樣重要的是,世界糧食危機有穩確的解決辦法嗎?

[第7頁的圖片]

反常的天氣及其他因素大大削減了「綠色革命」的效果。

[第8頁的圖片]

各大宗教的領袖們鼓勵人多生兒女——甚至在貧窮國家亦然?

「印度教徒絕不能成為少數分子」——印度的印度教領袖們說

「節育是不合理的」——教皇保祿六世說

「我們吃什麼?」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