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生物得以生存的奇跡
生物的生存奇跡聽起來很奇怪嗎?我們慣於將地球上各種生物——植物、動物和人——的生存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可是大多數人若認識到地球上生命持續所牽涉到的一切條件,就必然會大感驚異。你本身的生存包括在內。請考慮一下幾項理由,何以生物在這顆行星上生存的確可以稱為奇跡。這樣做便會對生命,有深刻得多的體會。
來自太空的供應
地球上一切生物均須依靠太陽的光和熱才能生存。科學家相信太陽每秒鐘將四百萬噸物質化為能量,而且能夠繼續如此行達許多億年之久。太陽所產生的能量僅有兩兆份之一到達地球,但這已足以使生物生生不息了。太陽這個生產巨額能量的大熔爐是憑機遇而存在的嗎?
太陽大量發射的能量含有能夠殺害生物的輻射線。可是地球周圍的大氣層卻形成一項保護。例如,在離地十五哩(24公里)的上空有一層稀薄的臭氧在大氣之內將大部分有害的射線濾去。倘若臭氧層漂流入太空中,有害的輻射線無疑很快便會將一切植物、動物和人類的生命毀滅了。難怪(史密夫遜研究院)米勒博士為了大氣中的一層稀薄臭氧有所感觸而聲稱我們之能夠生活在這顆行星上是個「奇跡」。
地球上的生物不但要有保護物抵擋致命的輻射線才能生存,同時也必須從隕石的襲擊受到庇護。生命的確受到保護。大多數隕石均不會落到地上。因為它們在下降時經過大氣層而焚去了。在溫暖的大氣層中隕石爆炸或分解成為灰塵。請想像一下,大多數隕石若沒有化為灰燼便會有什麼情形發生!數以百萬計、大小不一的隕石會落在地球各處,生命和財產無疑會大受損害。
大氣層不但具有防禦功用,它既供應的各種氣體也是生命持續所不可或缺的。地球物理學家比爾錫將空氣形容為「不變的混合物;其中包含百分之78的氮,百分之21的氧,百分之0.9的氬百分之0.03的二氧化碳,還有微量的其他氣體,再加上含量不一的水蒸氣。」有幾種氣體本身含有致命的毒性,但由於混合得適量,我們遂可以無害地呼吸。同時,倘若空氣中氧的成分太高,易燃物體便會燃燒得十分厲害以致火勢極難控制。
各種氣體僅是偶然混合起來而恰巧宜於地上的生物呼吸嗎?這種適當混合以及大氣層之能夠抵擋致命的輻射線和隕石豈不是表明有一位聰慧的創造者存在,而且這位造物主作了種種安排使生物可以繼續生存嗎?
令人驚嘆的供應:水
沒有水,植物、動物和人類的生命均無法維持。可慶幸地,水的供應十分豐寓。水確是一種不尋常的液體。每個水分子都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所構成。氫是人所知的最易燃的氣體,而氧是燃燒所必需的。可是當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結合時,卻奇妙地構成最有效的滅火物質——水。
低溫對水所生的影響也表明它是一種獨特的液體。當湖沼和海洋的水遇冷時,它變得較為沉重,並迫使較輕和較暖的部分浮在表面。可是,當水的溫度降至華氏39°(攝氏4°)時,一件令人驚異的事發生了——作用竟然逆轉!在接近華氏32°(攝氏零度)的冰點時,水又變得較輕而上浮,讓較暖的一層留在下面。於是最上層凍結成冰,冰比水輕而浮起來;水中生做遂受到保護。若非有此現象,則一切湖沼甚至海洋最後都會變成堅冰,使地球變成一個「冷藏庫」,以致沒有任何植物、動物或人類可以生存。
也同樣令人驚異的是遠離河流、湖沼和海洋的地方獲得維持生命所需的水的方法。大陽的熱力不斷將億萬噸的水化成水蒸氣。這些水蒸氣輕於空氣,遂上浮而形成空中的雲。由太陽能所造成的風和氣流將雲推動。雲中的氣體冷卻時,水蒸氣遂凝結和附著在微塵上而成為小水點。大氣層中的塵有多種來源,包括分解了的隕石在內。小水點結合起來形成較大的水粒或雨點。
雨點達到相當大小即開始降下。若非如此,雨點便會變成極大於是遂成為災害了。雅瑟·布朗在《上帝的足印》一書中評論說:「雨點若非柔和地降下,則植物會被摧殘,農作物會被擊倒在地,樹木的葉和果子會零落不堪,田地成為深溝,土壤也被沖去。每塊經過的雲均將成為可怕的東西。但現在的安排卻對生物造益非淺!雨水非但不是破壞性的瀑布,反而柔和地降下滋潤地土,好像雲中有個多孔的篩子一般。雨點落下來甚少使一株小草受到傷害,極纖細的花也不致被摧殘。」——第110,111頁。
關於地球上重要的水源供應的各種因素豈非顯示有一位偉大的設計者存在嗎?
生物的互賴共存
不錯,當我們考慮到地球四周的環境時,我們不禁對一種生物和另一種生物互賴共存的事實獲得深刻印象。
例如,綠色的植物產生碳水化合物作為人和動物的基本食物。植物究竟以什麼方法如此行仍然使科學家大惑不解。植物理學家獲爾加說:「最令植物學家不解的是,當配備任何植物用來構成碳水化合物的各種成分時,怎樣以人工將其組成為碳水化合物。葉綠素是可以在實驗室裡配備的。構成空氣的種種氣體也可以照分量混合,作為觸媒(促進劑)的光的能量亦可配備。但碳水化合物卻沒有出現。倘能發現這項祕密,人或者能以人工方法餵飽全世界的人——只用一間像普通學校大小的建築物作工廠便行了。」
植物不但供應碳水化合物,而且在生產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而放出氧。這對於人和動物的生存也十分重要。植物在此種製造過程中不斷清潔空氣。這與造成空氣染污的人為工廠有多大差別!
生物互賴共存的證據從微菌、昆蟲、雀鳥及其他動物使土壤保持生產力一事也可以見之。各種生物的糞便或排泄物供給有價值的養分,如可溶性的氮,使土壤肥沃。泥土中若干微菌將氮氣轉變成植物生長所需的化合物。由於掘洞為生的蠕蟲和昆蟲不斷將下層土壤的微粒推上表面,土壤的表層遂得以加厚。
這一切的互賴共存豈不是奇跡嗎?
人類出生時的奇跡
請再考慮一下我們人類生到世上來的方式。例如想想人在出生時發生兩次與血液循環系統有關的改變。
正常成年人的心臟像個雙重的泵,分別處理兩種循環系統。氧化血液藏在左方,脫氧血液藏在右方。兩個心室的完全隔離使脫氧血液不致與進入肺部的氧化血液混和。
可是,未出生的胎兒卻不需這種分開的血液循環系統。何以故呢?因為胎兒和母體的血液雖由胎盤分開,但藉著胎盤,母親的血液可以運走廢物及供應氧氣和養分給胎兒。這時胎兒的肺還未發揮功用,血液不能分開而必需流在一起。這件事怎樣辦得到呢?胎兒的循環系統有兩條「迂迴路」。在心臟的障壁(隔膜)裡有一個孔。兩個心室的血便從這孔混合。從心臟分出的兩條大動脈之間也有導管將其連貫起來。可是,出生時心孔和連貫的導管若繼續下去,嬰兒便有性命之虞了。
這項安排怎樣改變以及改變所牽涉到的千鈞一髮的時刻是一個科學家們大惑不解的奇跡。心孔周圍的瓣狀組織在出生的剎那自動將孔封閉。新的組織隨後在瓣上增殖,將心孔永遠封閉。連貫的導管有一片強韌的柔軟肌肉在出生時開始收縮,將掌管封閉及逼使血液流入兩肺。收縮了的肌肉最後退化而消失。在每分鐘出生的許多嬰兒中,大多數在發生這些奇妙的調整時都不會引起毛病。我們之所以能繼續生存有賴於出生時的這些調整。當然,在極少的事例上嬰兒沒有發生這樣的調整,以致要以手術來糾正缺陷。
不錯,生命的持續是一件令人驚奇的事。生物之生生不息直至今日豈非證明有一位生命賜予者存在嗎?聖經指出這一位便是上帝。(創世記1:1)他所安排便生命能夠持續的方法豈非表明他十分關懷他的創造物嗎?這件事豈非向我們保證他永不會讓人將這個地球弄成荒寂無人的廢墟嗎?(啟示錄11:18)由此看來,相信他對人類必定有一項偉大的旨意豈非合理的想法嗎?
因此,我們的確有很多理由要誠懇地設法與他建立良好的關係和執行這項旨意!
[第6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水蒸氣冷卻成為雲
雲冷卻成為雨降下
人目看不見的水蒸汽層
雨
一部分的雨蒸發
河流湖沼的水蒸發
陸上的水份蒸發和植物的水份發散
雨水滲透地下
海洋的水份蒸發
地下水流入湖沼,河流和海洋
地球上一切生命所需的水由太陽能從河流和湖沼蒸發,並將其化為雨降在地上
[第8頁的圖解]
出生前的胎兒在心臟裡有個孔——對生命極之重要。但是有如奇跡一般,在出生的剎那有一瓣狀組織將孔封閉;這對嬰兒在母腹外的主存十分重要
[第5頁的圖片]
每日有二億隕石襲擊大氣層:大氣層使之分解而保護我們
臭氧將來自太陽的致命射線濾去,但卻讓供應光的射線通過
由各種氣體混合而成的空氣正宜於人類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