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具有大特色的小島
《儆醒!》雜誌駐台灣通訊員報導
臺灣是個草木青蔥的島嶼,離中國大陸約一百哩(160公里)。它的面積有240哩(390公里)長,90哩(140公里)闊,約等於美國維珍尼亞州三份之一的大小。它的幅員雖然不大,卻在多方面具有巨大的特色。
其中之一是,它有龐大的人口數字。一千五百萬人,差不多達維珍尼亞州全部人口的四倍!這使它成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每平方哩平均1,080人(每平方公里平均422人)。
臺灣也具有天然的巨大特色。10,000呎(3,000公尺)以上的山崖超過三十個,有些甚至高聳13,000呎(3,900公尺)——矗立空中差不多兩哩半!大部分土地既由陡峭的山地構成,可耕之地僅有百分之25。但糧食生產量卻大得驚人。
臺灣的糧食差不多可以自給自足,僅有幾種糧食需要輸入。島上約有745,000個農莊,平均每戶佔地約三畝。在1971年臺灣屠了四百四十萬頭豬!這些豬大都是農民所畜養的。每戶農民所養的豬數目不多,每家平均祇有幾頭,而且還是副業。
早期居民
臺灣現在的原住民約有190,000人。他們是島上為人所知的最早居民的子孫。其中包括阿美、布農、排灣、魯凱、卑南、泰雅魯、西錫、曹和雅眉等族人。這些人是從那裡來的呢?
大多數人類學家都承認其中最低限度有阿美族是馬來-印度尼西亞系的民族。他們的言語和幾種菲律賓方言極其類似。阿美和雅眉族本來是平原居民。據阿美族的口傳歷史所述,他們曾是種米民族。同時,他們早在十七世紀由於荷蘭人傳入水牛,遂飼育水牛作為食用。
其他部族的來源更難有正確的考據。不少人認為他們雖非全部,但最低限度有一部分是從亞洲大陸的遠處經由馬來半島移民過來。有幾個部族如泰雅魯、曹、布農和排灣都曾是以凶惡聞名的獵頭族。
各部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言語和文化。阿美族以歌舞馳譽東方。他們的舞蹈團在各地表演的舞蹈充分表現古代的文化特色。
後來的居民
在原住民居住的初期,臺灣在西方國家中未曾為人所知。葡萄牙人在1590年首先發現該島。鑑於島上草木青翠的熱帶景色,他們遂名之為『福慕沙』,意即「美麗」。他們曾在北部定居,但不久便離去。
1622年荷蘭人抵達。他們佔據了原住民和上世紀移居臺灣的中國人的土地。荷蘭人建造了安平市和滋蘭地亞堡。
由於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虎視眈眈,荷蘭人遂在臺灣北端(即今日基隆港)建築防禦工事。不久他們又在西北海岸建築另一堡壘。幾度交兵之後,荷蘭人終於將西班牙人逐出臺灣。
在荷蘭人的鼓勵下,大約有十萬中國人移居臺灣。荷蘭人徵求熟練的農夫從事種蔗,這正是他們傳來島上的生產事業。從1624至1661年荷蘭人以提倡農業和貿易(以鹿皮為主)為目的來治理臺灣,以期從稅收中獲利。
荷蘭人也有興趣傳播他們的基督新教。海外傳教士兼任收稅吏。馬太和約翰福音被譯成土語。他們努力教人說荷蘭語,作為各種語言部族之間的溝通工具。
可是,荷蘭人的統治並不長久。中國的鄭成功將軍想利用臺灣作為基地以抵抗侵華的滿州人。在1661年,他藉中國僑民之助戰勝了荷蘭人。
中國的島嶼
早在十二世紀部有少數中國人在臺灣定居,大量移民則在十七世紀開始。十九世紀初期大約有2,500,000中國人從種建省渡海移居臺灣,佔全島人口百分之82。此外還有400,000人來自廣東省,150,000人來自中國其他省份。
既然中國各省均有自己的方言,一省之內也有數種方言,臺灣於是成為中國方言交雜之區。此外還有九種或以上的土語。
今日原住民的人口比率尚不及百分之2。但臺灣的1,100多名耶和華見證人大部分均屬於這些部族,特別以阿美族人為然。
日本的統治
日本人佔領臺灣是1894-1895年日-清戰爭的結果。日本寄望於臺灣的目標是:(1)以農產品供應日本帝國,(2)作為日本增加工業製品的輸出市場,(3)作為日本移植過多人口的地方。
警察被授予廣泛的權力去推進這幾項目標。直至1912年,以農業為主的臺灣每580人便有一名警察,而工業化的日本卻要每1,052人才有一名。警方對當地民眾十分殘暴,但日本卻用此法來控制臺灣,並收到鎮壓犯罪與貪污的效果。
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期間,政府在組織臺灣以達成這些目標方面有長足的進步。以日本為主的對外輸出大量增加。島上敷設了2,800哩(4,500公里)的鐵路網,其中一條幹線馳名於鐵路世界。那便是攀登島之中央高達9,800呎(3000公尺)的阿里山運送木材的鐵路。這條鐵路長達45哩(70公里),花了12年時間才敷設完成。
另一項主要計劃是建築586哩(945公里)的『低車』鐵路線。『低車』是簡單的平頂車,用一兩個人在極狹窄的路軌上推動。在1938年這些低車運送了三百萬乘客和五億五千三百噸的貨物!
直至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結束對臺灣的統治為止,龐大的灌溉系統使荒脊的嘉南平原變為生產豐富的農田。嘉南平原面積達67,000畝以上,佔臺灣平原百分之60,都由這個系統灌溉。同時,日語已成為臺灣各種語言部落的橋梁。
一般人之通曉日文頗有助於耶和華見證人宣揚王國的好消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有兩位全部時間的傳道員從日本來臺,在村中遇見一位姓林的阿美族婦女,她接受了聖經真理,並在1939年受凌。她解釋說:
「我是村中受過日本教育的少數婦女之一,因此我能讀日文聖經和較深的聖經刊物。我的了解雖然不多,卻認識到耶和華是真正的上帝。我知道要獲得生命必需盡忠於他。當我拒絕向神道的神社下拜,並拒絕說日本天皇高於耶和華時,我被警察脫光衣服毆打。」
她被人用尖竹插戮私處。雖然飽受磨難及在獄中受盡種種苦楚,這位阿美族見證人都始終保持忠貞。這種信心是阿美族和其他部族見證人的特色。
中國統治下的發展
隨著第二次大戰結束,臺灣再次成為中國三十五個行省之一。1949年初有1,500,000名中國人從大陸隨同國民政府遷來臺灣。新的道路繼續興建,其中最著名的是從花蓮通至臺中的橫貫公路。這條公路經過太魯閣峽谷和其他風景名勝區,使肥沃的東部海岸地帶與島的西部更加接近。
前年更見到一條向南伸展的新公路工程完成。新的水壩陸續興建。土地改革計劃的成功使大多數農民更易謀生。
耶和華見證人的傳道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進步。例如,來自中國大陸的王先生解釋他成為見證人的經過說:
「當我出外工作時有兩位海外傳道員來我家探訪。我的妻子試圖將之遣走,但我的女兒告訴傳道員到週末再來,因為她以為我會感興趣。他們開始與我研究聖經,使我改變了整個生活。我的家庭生活改善了,我的妻子也深受感動而終於接受聖經真理。我曾親眼見到臺北小組從五、六個人參加聚會增至每週有百人以上前來王國聚會所」。
旅遊業發達
當臺灣在物質上逐漸繁榮之際,遊客隨之而來。在1961年只有42,000人前來觀光,但1971年卻增至差不多540,000人!到臺灣旅遊的確是賞心樂事。
例如,故宮博物館是收藏中國工藝品的世界大博物館。雖然有些物品長期展出,各部門的物品卻每三個月更換一次。雖然如此,也要十年才能展覽得完每一件物品!展出的玉器和陶器如此美不勝收,以致有些人僅在這兩個部門就要流連幾小時。
可是,許多遊客所最欣賞的是曾經使葡萄牙人呼之為『艾哈·福慕沙』[美麗的島]的臺灣風景。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接近東岸花蓮的太魯閣峽谷。那高聳入雲的大理石峭壁和溪澗奔流的深谷其幽美雄奇之處絕非僅以「大」字所能形容。
可是,未必要去這麼遠才欣賞得到這個小島的美景。離臺北不遠的烏來便可使遊客看到典型的臺灣特有的山岳景色。在烏來還有殘餘下來的少數『低車』可坐。同時訪者可以欣賞泰雅魯族人表演的舞蹈。老婦紋身也是特色之一。
有興趣參觀各種在東方流行的宗教的人士則有許多廟宇和崇拜中心可看。典型的佛教崇拜場所是龍山寺,是特別用來崇拜慈悲女神觀音的一間廟宇。這間廟宇的建築方法很引人入勝,有各種複雜的雕刻描畫許多中國傳奇。
守望台社的臺灣分社辦事處為臺灣所有的耶和華見證人服務,它位於雲和街99巷5號,在國立臺灣大學附近。昨年有數百人前來參加八月五日至八日耶和華見證人在臺北舉行的國際大會。這種國際大會在十年前曾在臺北舉行過一次。一位中國女子當時曾在旅館任管帳之職。她解釋大會代表們對她所產生的效果說:
「我不久便感覺到他們的禮貌並非虛有其表。旅館員工為了職業之故而保持禮貌。但這些人卻比我們更有禮貌和仁慈!他們使人留下多麼良好的印象!我在感動之下和他們攀談,其中一位給我王國聚會所的地址。結果有人開始為我主持聖經研究。
「我的家人全是佛教徒,要打破習慣和迷信自然引起了許多難題。見證人需要很有耐心才能幫助我這樣行。可是與一群和我初次遇到的外來見證人有同樣愛心的基督徒一同事奉上帝的喜樂使我感覺到所花的努力是值得的。」
十年前的遊客們為昨年探訪臺灣的代表立下良好的行為榜樣。臺灣雖是個小島,甚至有些人對之還未熟悉,但它所具有的許多巨大特色卻是會令參觀者深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