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4 12/8 21-24頁
  • 獵熊貓的人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獵熊貓的人
  • 警醒!1974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童年的夢
  • 巧遇獵者
  • 熊貓並不是熊
  • 第一頭活捉的熊貓
  • 惹人憐愛的動物
    警醒!1983年
  • 動物園近觀
    警醒!2012年
  • 世聞點滴
    警醒!2005年
  • 瀕危物種——境況堪虞
    警醒!200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4
《警》74 12/8 21-24頁

獵熊貓的人

《儆醒!》雜誌駐台灣通訊員筆錄

在寒風蕭瑟,細雨迷濛的十二月,有一天我前往倫敦的動物公園。我不知道參觀動物園也有季節性的,直至我留意到公共汽車從雲石拱門至動物園途中,車上除我之外僅有一名乘客時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我揀選這個時候去參觀倫敦動物園呢?

從我當日早晨的行動便可知分曉。我從滴水的樹下的動物園售票處起行,經過關著獅子和其他動物的舊式獅籠。可是,我卻無暇細看牠們。我在倫敦僅逗留一天,要去動物園參觀一樣特別的東西。我終於找到了目的物。

在我面前騎著的是一堆龐大如丘的白色毛皮,肩上間有黑色。牠時縮成像個大皮球,睡得很熟。我用指環輕叩玻璃窗,想驚醒那酣眠者。逐漸地,一隻像鞋鈕般的惺忪小眼打開了。我們互相注視。一個童年的夢實現了。我在看著一頭活的熊貓。

童年的夢

也許數以千計的倫敦市民從未看過熊貓,雖然那名叫芝芝的熊貓在那裡差不多已有十四年。何以參觀熊貓對我這麼重要呢?原因有二。有些事情發生在半個地球以外,而且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有些人也許記得在1936年哄動一時的美國報紙新聞說芝加哥的布洛克菲特動物園多了一頭可愛的『從中國來的新熊』。牠是黑白相間的熊貓,形狀很像每晚陪著數百萬孩子上床的絨毛玩具熊。

當時的報章會熱烈報導關於這位二十四歲的中國青年楊帝霖的新聞。由於他的緣故,那頭熊貓才會從四川省的竹林跋涉長途抵達美國。楊帝霖是為人所知的第一個活捉沒有受傷的熊貓的人。

這位年輕的博物學家和獵者楊帝霖往來於山嶺崎嶇的中國內陸和西陸諸省,使國人及國外的世界能看到中國的白熊。

巧遇獵者

33年後,我初到臺灣時,有一天我與我的中國語老師在兩小時授課後閒談。他以柔和穩健的語調轉入熊貓話題。這是我們相識之後的第二或第三個星期。

「請告訴我,」他問道,「你聽見過熊貓嗎?」當然,我微笑和感興趣地答道,聽見過。「我不知道該怎樣將這件事告訴你而看來不像自誇」,他繼續說,「我是活捉熊貓成功的第一個人。」

我興奮地問(憶起在1936年所讀的新聞):「就是被送往芝加哥動物園的那頭熊貓嗎?她是否叫做瑞玲?」

「對了!」他高興得跳起來。「你甚至知道牠的名字!牠其實是以我的嫂嫂為名的。」

你也許猜得出。我的中文教師便是楊帝霖,那個獵熊貓的人。楊君謹慎地將熊貓稱為「牠」。何以如此呢?因為他最初以為這頭動物是雌的,所以給牠起名為瑞玲。(亦叫小玲)但後來人們發現這個「她」其實是「他」。

事實上,熊貓的性別很難分辨,除非將其麻醉後細加檢驗,像倫敦的芝芝在多年前所接受的一般。因此,小玲及其後的「她」都曾引起過混亂。

熊貓並不是熊

熊貓是什麼?牠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什麼我必需前往倫敦看牠呢?等一會你便知道了。

熊貓許多時被稱為熊。事實上,博物學家在1869年首次留意到這種動物時,他們稱之為貓熊。但後來動物學家察覺這個名稱並不正確。他們現時將熊貓(牠們並不冬眠)的類別置於浣熊和一種稱為小熊貓的小動物之間。牠的骨骼結構也與熊不同。牠有一個其實是堅硬骨趾的所謂『第六鉤爪』用來與拇指相對地抓物。還有其他解剖學上的分別,表明熊貓並不是熊。

熊貓的形狀如何呢?讓我來描述芝芝,這時她已決定張開另外一隻眼。她的一對小眼睛看起來好像很大。熊貓臉面是白的,兩眼週圍有個特殊角度的黑圈。這使熊貓的看相很迷人和熱情。黑中透光的鼻子和兩個圓圓的黑色耳朵豎在四週純白的皮毛之上,這副可愛的臉相會使不少職業符獵家立誓不殺熊貓。

當她將蜷曲的身體伸直時,我遂有機會觀看芝芝身體的其餘部分。我看出芝芝是白中帶黑而非黑中帶白的動物。牠的四腿是黑的。後腿之間的腹部是白的。黑色的前腿與經過肩和胸而環繞身體的黑色皮毛帶相連。哺乳動物中也許除了斑馬之外很難有這麼清楚的劃分顏色的。熊貓給人的綜合印象是令你想抱起牠,雖然這是很不智的舉動,尤以對於長大了的熊貓為然。一頭成長的熊貓體重,達200磅至250磅(90-110公斤)。

芝芝打了一個呵欠。她露出使解剖學家將之列入肉食動物類的巨大臼齒。雖然、芝芝在動物園較早時候的餐單列明隔日有雞,但熊貓反駁了「聖經批評者」的見解,因為後者否認所有動物起初都是祇吃植物的。熊貓雖然能夠食肉,但甚少如此行。牠們愛吃的是一種稱為『仙那倫達利亞』高度達十或十五呎(3至4.5公尺),莖部直徑約一吋半(4公分)的竹。『仙那倫達利亞』硬得好像石頭。

因此,動物具有怎樣的牙齒也許並不是取決於牠們吃肉或與蔬菜而是取決於這種動物被設計成吃怎樣的植物,該種植物堅硬和難於嚼碎到什麼程度等。

當我在倫敦參觀時,芝芝是共產國家以外的唯一熊貓。熊貓的天然棲息地方集中於中國的四川省。西藏一帶地方也有發現。熊貓在世上的生長地區僅限於一個三面接壤的地區,每一面僅500哩(800公里)左右。熊貓的生長也限於5,000至10,000呎(1,500至3,000公尺)高度地域的氣溫,生長在山上雪線附近的竹林正好作食物。

芝芝在十五歲時死去,很接近預期的十七歲壽命。值得慶幸地,在中共、蘇聯和北韓之外的各等年齡的兒童都能在東京和華盛頓看見一對新到的熊貓。後者的名字是玲玲和星星。

第一頭活捉的熊貓

你喜歡知第一頭活熊貓是怎樣捉到的嗎?請聽聽楊帝霖講述自己的故事。

「我受到一個美國博物學家的寡婦雇請去完成她亡夫死前的一項計劃。他的志願是要帶一頭活熊貓回美國。我們乘船、步行、坐獨輪雞公車和肩輿從上海沿岸跋涉了差不多2,000哩。(3,200公里)向成都以外的森林地帶進發。

「何以要乘船呢?因為我們從揚子江逐流而上直至重慶。雖然江上船隻熙來攘往,水流卻十分緩慢。我們可以聽見沿岸的人聲和雞鳴狗吠——直至漢口為止!河流過了此地便截然不同。兩岸的懸崖高達2,000呎(600公尺)。這便是著名的揚子江三峽。可是,此地是揚子江的交通孔道,以致要用一隊苦力從百呎(30公尺)高的峭壁用堅硬的竹繩拉著小舟在奔騰而下的河水中逆流而上。

「為什麼要步行、乘輿和坐人力車呢?我們在重慶登岸,離開白熊(熊貓)還有許多哩。在重慶時地勢已開始高聳,一直伸展到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

「我們時常受販子或好奇的人所包圍。我們僕僕風塵,經過山賊出沒的危險地帶。苦力和挑夫收到工錢滿足了他們的鴉片煙癮之後便失蹤了。我們在前無去路時要披荊斬棘。下雨的時候塵土變成泥潭。我們穿過四川的巨大山杜鵑森林。地勢愈來愈高,氣溫則逐漸降低。

「經過歷盡艱辛的探險旅行之後,找尋熊貓在相形之下十分簡單。我們發出命令,在未活捉到一頭熊貓之前不許開槍。於是佈下陷阱準備活捉牠。

「某日夏克尼斯太太和我出去檢查陷阱。突然槍聲打破了寂靜!前面喊聲四起,表現獵人們發現熊貓而大感興奮,竟然忘記了不得開槍的命令。人們隨著白熊!白熊!的喊聲向前奔去。我們也奔跑,可是沒有追隨眾人,因為他們都在追趕那頭可能受了傷的動物。

「喊聲遠去後,森林的四周復歸於寂靜。我們從竹林行到一處有許多大樹的地方。我聽見有異乎尋常的聲音。聲音很微弱,像嬰兒的哭聲,從一棵中空的樹裡發出。

「我伸手入樹孔裡拿出蜷作一團的小玲。『她』(我們那時以為)祇有兩個手掌那麼大。我那時想,『這個小東西算什麼?只是個玩具。』我將她給了夏克尼斯太太;當時我的感覺是『你拿這個回去玩玩吧。我要繼續完成任務,去獵一頭真正的熊貓——成長的。』但她未曾告訴我,她在數星期前已決定她其實想要一頭幼熊貓。她很切合實際地認為幼熊貓更易攜帶。當時我們誰也沒有想到這團蜷曲的小東西竟然打動了全世界的感情。」

這同一個人曾兩度惹起我對熊貓的興趣。可是我們還有另一項共同關心的事務。這件事與我現時住在臺灣有關。我是耶和華見證人似的一個海外傳道員。帝霖和我曾多次談論聖經,他對聖經十分尊重。他的太太那時正與耶和華見證人研究聖經。他認為有一日他也許會研讀。曾多次我們談及在中國人當中的傳道工作,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談論他本身與人類創造主耶和華的關係。終於在某一天我享有權利成為他的老師,教他讀聖經。

更可喜的結果便是,這位曾一度盡力尋覓及狩獵熊貓的楊帝霖,現時已參加尋找耶和華手下像綿羊一般的人了。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