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4 12/8 16-21頁
  • 何以普世通貨膨脹?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何以普世通貨膨脹?
  • 警醒!1974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一個基本理由
  • 美國的紀錄
  • 何以赤字如此之多?
  • 一個例證
  • 國家亦然
  • 對外援助
  • 黃金——它曾擔任的角色
  • 最後的抑制撤除
  • 外國人也不得兌現
  • 金錢行將有什麼遭遇
  • 何去何從
  • 金錢——是怎樣製造的?
    警醒!1984年
  • 通脹壓力日益嚴重
    警醒!1981年
  • 你的金錢有什麼前途?
    警醒!1975
  • 現時的途徑會導致什麼結局?
    警醒!1974
查看更多
警醒!1974
《警》74 12/8 16-21頁

何以普世通貨膨脹?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地上差不多每個國家都會遭遇過物價騰貴或所謂通貨膨脹的難題。今日的獨特現象便是,通貨膨脹竟在全世界同時發生。這乃是前既未見的。

同時,通貨膨脹的速度正在一國復一國日漸增加。何以會有普世的通貨膨脹呢?物價有停止上升,甚或不降——和保持穩定的希望嗎?

一個基本理由

通貨膨脹可能來自幾項理由。其中之——是物資豆豆缺。當人們搶購供應不足的物品時,他們遂要付出商人所要求的較高價錢。今日全世界有好些物品,例如糧食,已有供不應求之勢。

可是,通貨膨脹最基本的理由之一莫如政府的消費遠超過從稅收或其他方面所得。這項基本理由探究起來頗為耐人尋味,因為它在許多國家久已成為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關於這點,《世界書本百科全書》聲稱:

「自從200或300年前發展了銀行制度或紙幣制度以來,通貨膨脹主要是由國家政府預算案的赤字支出所造成的。而赤字狀態的形成乃是由於政府入不敷出。」

在赤字狀態之下,政府必須設法支付債務。付帳的方法視政府的形式而定。西方許多國家所用的方法是藉著發行公債來向國民舉債。但此法通常未能完全清償債務。

因此許多時政府要向本國的中央銀行,或國家銀行,舉債。這些銀行從那裡獲得金錢呢?當銀行從政府獲得授權時,於是發行債券或僅是多印紙幣。銀行以一定的利率將款項「貸」給政府。結果,還債及支付利息的責任遂藉著稅收而落在納稅人身上。

有些政府索性不通過中央銀行去彌補赤字。他們僅是吩咐印刷者多印點紙幣。這些新的紙幣遂被用來付帳。

可是當政府將更多紙幣投入國家經濟中,但卻沒有任何具有實際價值的東西加以支持時,這便意味到市面上有更多金錢去爭取現有的產品,於是造成了物價上漲。這好比一項公開拍賣:在場競投的人若有較多金錢,便會出價較高以獲得貨品。

關於通貨膨脹,美國經濟研究協會作了以下的聲稱:

「四份一世紀以來,世界主要通貨信用機構已個別地使本身的購買媒介物(紙幣)膨脹起來。美國在各工業先進國中帶頭如此行。

「事實上,美國不但在國內開濫發購買媒介的先河,而且藉著援助、貸款和投資將膨脹中的購買媒介物向海外推出,結果許多外國人,包括各國的中央銀行,都擁有大量美元。他們誤以為紙幣的價值與黃金相等。

美國的紀錄

既然美國開了『通貨膨脹的先河,』我們可以看看這個國家的用錢習慣有什麼遭遇。

過去四十三年間,美國政府的收支預算中有三十六年出現赤字!不錯,數十年來美國政府有百分之80的時間入不敷出。

結果,該國政府在1972會計年度的負債已達4,270億美元。這是歷史上最大的負債,而且債項有增無已。沒有人認真地期望這些債務會清還。可是,這些債務僅是利息一項現已增至每年230億美元之巨!

長時期的赤字支出當然會有不良的後果。後果便是,持續的通貨膨脹。

何以赤字如此之多?

正如我們在以上見到,赤字會導至通貨膨脹。而赤字則來自政府的入不敷出。可是為什麼在我們這個時代有這麼多政府入不敷出呢?

主要理由之一是戰爭。在大多數政府的所有預算中,最大宗的支出往往是軍費。美國每平消耗於軍事上的金錢達750至800億美元有奇!

但戰爭只能破壞;它並不會增加財富。即使在承平之世,軍事裝備也沒有產生真正的價值。反之,它很快就變成陳舊而必須加以補充,通常是增加更昂貴的裝備。誠然,這種消費使人有工可做,但它卻同時製造大量的債務而對國家的真正財富毫無補益。

相反地,這好像吸血的寄生蟲,吸盡了人的精力;這些精力用在其他方面會好得多。例如,請想想美國所消耗的750至800億美元若用在和平用途上會獲得多麼有利的效果。對蘇聯或其他國家說來亦然。請想想這除了使許多人有工可做之外,還可以重建多少城市,建造多少新的房屋。試想想這在醫療、交通、公園和文娛設備及減少貧窮和染污方面能促成多大的進步。

一個例證

為了幫助你明白戰爭和大量軍費對經濟的影響,讓我們以比鄰而居的兩個家庭為例。兩個家庭都擁有精美的房屋和傢私,收入也足以應付開銷。

現在假設這兩家人開始互不信任,於是一家人購槍自衛。其他一家亦然。他們開始爭著購買更大、更昂貴的武器。當感覺力有不逮時,他們遂開始借債。

最後,這兩家人真的「戰爭」起來,互相破壞對方的財產。這種破壞能改善他們的生活標準嗎?當然不能。

於是,他們在「戰」後要重建家園。但彼此仍然互相猜忌,於是繼續購買更多昂貴的武器。為了應付這一切和日常生活,他們的舉債愈來愈多,以致雙方陷入債務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那末,現在這兩家人的生活標準有真正的改善嗎?其實沒有,因為他們並沒有增加真正的財富。事實上,他們購買武器和重建「戰爭」的破毀之處已使生活標準蒙受不利影響,因為他們要挪移本應用在其他方面的金錢。同時,當他們大量舉債以置備所需的東西時,看來他們的情況有所改善。可是在債主要求歸還欠款時,他們的實際情況暴露無遺了。

國家亦然

在遠較龐大的規模上,現時世界各國的遭遇正與此相同。他們傾家蕩產以支持戰神。

由於窮兵黷武,他們破壞了巨量資產和財富。甚至在和平時候,他們也要增加軍費開支以維持昂貴的軍備和軍隊。

為了支付這一切以及其他方面的開銷,大多數國家均入不敷支。結果遂造成了通貨膨脹。正如一位觀察家在《紐約時報》寫道:

「通貨膨脹的基因主要在於稅收不足以支付巨額的軍費。……

「這巨量金錢和物資的大部分既對我們國家的經濟毫無造益,以致政府沒有財力應付國內民生的急需,通貨膨脹遂有火上加油之勢。」

除了各政府入不敷出之外,近年來許多平民也同樣行。他們「大舉」借債以滿足他們的物慾。誠然,在短暫期間這種借錢和花錢使他們有較好的生活享受。但債權人催收欠脹的日子必然會來臨。

同時,金融機構如銀行等貸出的款項間接「製造」更多紙幣。根據銀行的性質,貸款額可以比存款額多出數倍。既然大部分金錢往來是以支票方式代替現金,因此在支票帳目方面也製造了巨額的紙幣。

這一切過量消費使人們以大量紙幣追求現有的物資。此外再加上政府的揮霍,遂使通貨膨張有如火如荼之勢。

究竟美國朝野揮霍到什麼程度?該國政府和私人負債總額現時已達二萬億美元($2,000,000,000,000)以上!這個數目遠超過全國每年收入的總和!但債務仍在逐年激增中。

對外援助

事情並非至此為止。另一個使情勢更加不穩的因素,便是對外援助。

在國際方面,許多年來美國在其他國家中所花的錢均多於所賺的錢。結果美國對外又增加了數百億美元的負債。

《商業週刊》形容這種情況說:「太多的美元出籠,以致造成龐大而不消化的差額高懸在世界市場上。」有人估計這種不消化的差額遠到一千億美元之巨。

何以美國在海外累積了這麼龐大的債務呢?《經濟教育公報》的1972年五月刊回答說:

「首先,許多年來美國政府在海外所支出的美國通貨和欠帳超出從海外的收入。由於龐大和過度慷慨的援外計劃及對其他國家的大量軍事承擔,美國已使外國政府、外國中央銀行和外國人操有向之要求還債之權。……

「其次,美國任由通貨膨脹處於延續狀態……已逾三十年之久。這種發展……的結果使(美國產品)價格顯著增加,以致不少美國廠商在世界市場失去競爭力量。」

當然,在海外的支出有時也幾乎能和收入相抵。可是以往數十年來,美國在海外花錢的作風與在國內花錢的傾向如出一轍。它已經長時期入不敷出。

在國內與國外過度揮霍的結果使美國無論對內與對外都債臺高築。這些債務如何清償呢?唯一的希望是趨勢逆轉,經常的收入多於支出。這樣債務便會逐漸減少。但這件事從未發生過;事實上,情勢反而每況愈下。因此,究竟這些債務如何償還呢?

有一個時期的答案是——黃金。

黃金——它曾擔任的角色

數千年來,購物的人都需要付出與貨物有同等價值的東西。因此有一個時期人們會實行以物換物的方式。

後來,有一樣被人發現比其他東西更受人珍視和更有價值,那便是黃金。黃金具有獨特的性質。它能永遠保存不變。它可以製成美麗的飾物,硬幣或其他物品。

因此,黃金終於成為最佳的「通貨」而到處通行。當紙幣開始面世時,它背後的支持者往往是真正的金錢——黃金。只要紙幣能換回黃金,人們便肯信任紙幣。

美國有一個時期曾實行『金本位制。』持有紙幣的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換回黃金。既然紙幣在交收方面容易得多,人們遂樂於使用紙幣。他們對使用紙幣懷有信任感,因為它與「黃金的價值相同。」

後來在1929年開始大不景氣。美國政府在收支上出現龐大亦字而顯示入不敷出。於是在1933年,政府通令國人,他們的紙幣不能換回黃金。同時,所有美國人奉命將金幣和金貨(金塊或金條)交換紙幣。政府藉此保護國家所存的黃金,不致被對紙幣失去信心而擠換黃金的人一掃而空。

可是,法律規定該國政府在國內流通的紙幣中,每四美元的紙幣必須有一美元的實際黃金作支持。這項規定具有抑制作用而可以防止政府濫發鈔票達到所存黃金不及紙幣面額四份之一的程度。

最後的抑制撤除

但在1968年,這項法例也更改了。政府通過新法例,解除了以四份一黃金支持通貨的規定。美國經濟研究協會敘述此項行動的結果之一,說:

「1968年初政府撤除了聯邦儲備券(美國紙幣)的黃金儲備規定將抑制進一步的通貨膨脹及阻止美國通貨和黃金之間斷絕聯繫的最後障礙也撤去了。

「從那時起,美元的兌換價值遂受美國通貨管理者的命令所控制而不再處於黃金的管制之下。」

隨著抑制措施的消失,觀察家注意到該國政府「不斷向助長通貨膨脹的政治壓力屈服。

此外,所有硬幣中的銀質也都被剔除出來。因此,美國的整個貨幣制度已與任何有實際價值的支持物毫無關係了。

這一切措施意味到,人們必須以信任來接受美國的通貨。但是《經濟教育公報》指出:

「美國現行的貨幣信用制度是建於一個失信的諾言之上。」

「我們所提及的諾言便是一度曾作為聯邦儲備券的基礎而現時已被收回的應許,它規定『持有者若要求兌換』,可以用每安士三十五美元的官價買回純金。

「一個失信的諾言並不宜於作為恆久通貨信用制度的基礎。」

紙幣曾經一度在面額上保證美國會以實際價值的金錢(金或銀)「付給要求兌換的持有人。」但現在它說:「紙幣是一切公私債務的法定償付物。」百多年來僅是作為代表賞際金錢(金或銀)的紙幣現在已被聲稱這便是金錢。但在面臨危機時人們會信任那一樣——片紙抑或黃金?

外國人也不得兌現

美國人雖然不能以紙幣換回黃金,外國人卻能。在各國政府與國際交付之間仍需以黃金償還債務。這是西方各國在許久之前所同意的規定。

隨著美國繼續通貨膨脹,外國人對手上持有的美元愈來愈不信任。因此,許多人開始兌換黃金。於是美國國庫的資金遂日漸枯竭。情形變成有如下述:

年 美國黃金存量價值

1950 $22,820,000,000

1960 17,804,000,000

1970 11,072,000,000

至1971年美國的存金情況更大走下坡。外國人擁有的紙幣達五百五十億美元以上,但美國所存的黃金僅有百億美元左右。擁有美元的外國人遂大感驚慌,紛紛搶購美國國庫碩果僅存的黃金。

在1971年八月,美國採取了一項激烈措施。它關閉了黃金窗戶,停止以黃金支付海外債務。美元在海外貿易方面可以兌換黃金的諾言遂不再履行了。這使其他國家大為震驚。

這意味到什麼呢?有些觀察家指出,美國此舉不啻在國際收支上宣告破產。這是世界金融市場在近數年來日趨不穩的另一原因。這同時導致黃金價格在歐洲的「自由」市場上從每安士35美元躍升至100美元以上。

金錢行將有什麼遭遇

被視為西方世界經濟之錨的美國採取了經濟學家們認為使其通貨貶值的以下幾項步驟:(1)禁止公民將國內流通的貨幣兌換黃金(或自銀);(2)除飾物或罕有的硬幣外,公民不許擁有黃金;(3)國內流通的貨幣撤除任何黃金支持;(4)拒絕外國人以美元換回黃金;(5)入不敷出以致債台高築,遂發行更多紙幣應急。

誠然,以借款為生可以刺激經濟。一個人倘若每週收入100元,然後年復一年地每週另外借入100元,他當然會過著較好的生活——暫時地。國家亦然。不斷入不敷出地揮霍金錢的確可以暫收刺激經濟之效。但這會導致負債纍纍和惡性通貨膨脹。

同時,在經濟法則方面,個人與國家並無二致。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人若不斷揮霍,算帳的日子遲早會到來。超出自己力量而繼續盡情揮霍的個人或國家終有一天宣告破產。這條法則誰也不能例外。

在另一方面,金、銀或任何貴重金屬也不能永遠被用來支持紙幣。由於人口的激增,通貨流通量必然隨之擴大。但是地球上可供開採的黃金很有限。因此產生了一項難題——人們對沒有金或銀去支持的紙幣失了信心,但這些寶貴金屬均無法支持一切發行的通貨,這項難題顯示金錢具有基本的不穩性存在。

何去何從

總而言之,由於抑制的力量日益減少,許多國家己債台商築。他們的經濟政策是濫發鈔票去支付脹目。正如有些經濟學家指出,任何個人若如此行便會被控以偽造紙幣之罪了。

一個權威指出,印發鈔票而沒有實物支持,「其偽冒與毫無價值之處與歹徒私印鈔票相若,其中的差別僅是[當局]擁有執照而歹徒卻沒有。很可悲地,在經濟上所產生的後果卻完全相同。」

關於這點,著名經濟學家佛烈文在《新聞週刊》寫道:

「有一個半世紀以上的時間,經濟學家們——最低限度間歇地——巳確知兩項事實:第一,藉著印發足夠的紙幣,航可以促成任何極度的(經濟]活動;第二,最終的結局便是通貨的毀滅。」

「美國社會已獲悉第一項事實,對於第二項事實雖曾一度知道,但現在卻忘記了。祇有經驗才能使其再度學得這個教訓。」

許多年前漢美頓學會在它所發行的《銀行業》一書中提出警告說:

「有些政府印發紙幣來支付一切債項。政府雖沒有為這些紙幣作下任何承諾或計劃換回黃金或任何實物,卻將其稱為法定的付帳通貨。」

「僅是政府單方面下令將其稱為通貨的紙幣也稱為不兌換紙幣。……」

「每次嘗試不兌換紙幣的結果都導致災禍,因為沒有任何試行此法的政府能抗拒濫發的誘惑,結果通貨的價值日走下坡,以致最後變成毫無價值。」

經濟和政治方面的證據顯示,今日的事態也朝著同一方向進發。許多政府都在發行沒有任何實物支持的紙幣。既然「每次嘗試[這種通貨]的結果都導致災禍,」我們實在沒有理由認為我們的時代是個例外。

[第16頁的圖片]

通貨膨脹的理由之一是,當物資供應短缺時,人們遂不得不付出抬高了的物價。

[第19頁的圖片]

美國在1971年關閉黃金窗戶,拒絕履行在國外交易上可用紙幣兌換黃金的諾言。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