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是怎樣製造的?
「盛宴使人歡笑,美酒使人快活,但兩者都需要花錢。」(傳道書10:19,《現譯》)這種神祕的東西——金錢——究竟是什麼?它是怎樣起源的?
在許久之前,人已意識到以物易物或攜帶金屬到各處經商並不方便。因此聰明的中國人發明了銀票。後來其他國家也認為印行鈔票是方便的辦法。至少在理論上,鈔票被認為可以換回貴重的金屬——通常是黃金。
可是,金本位卻有天生的瑕疵。據稱自古至今所開採的黃金總值不過八百五十億美元(以35美元一安士的舊價計算)。沒有一處地方所存的這種閃閃發光的物質足以追得上人口和商業的急劇增長。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元成為世界貿易的主要貨幣。數以億計的美元於是落入外國政府之手。一位作家聲稱:「直至1965年,落入外國銀行手上的美元已超過諾克斯堡所存的黃金價值。」(楷書本刊自排。)倘若各國突然要求以美元換回黃金又如何?因此美國在1971年『關閉了黃金之窗』。雖然美國仍有大量黃金儲備,但外國卻不能用美元換回黃金。於是,在實際意義上,美元只靠對美國政府的堅強信心來支持。這使國際金融制度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因此,金錢的價值僅等於人們在心目中認為它有多大價值。政府所印製的鈔票越多,人們便認為鈔票的價值越少。但金錢的來源不僅是印製鈔票的機器而已。
無中生有
「你就該把我的錢存入銀行,」耶穌的比喻中的一個人物說,「等我回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一起收回。」(馬太福音25:27,《現譯》)甚至早在聖經時代,銀行家已懂得放債收取可觀的利潤,並把其中一部分作為「利息」分給存款者。這樣,銀行家就聰明地製造金錢。
為了方便說明這件事,請想像你自己把100,000美元(或同等價值的當地貨幣)存入銀行。另一位顧客向銀行借款10,000美元開始經商。你也許以為你的存款,減去那筆貸款,使銀行的資產增加了90,000美元。但銀行家的想法卻不是這樣。銀行給予借債人的款項不是10,000美元現金,反之銀行只是把那筆錢存入他的戶口裡,讓他逐漸提取。因此銀行的資產並沒有減少,反之銀行的賬目表明存款總數達110,000美元——10,000美元是無中生有的!
這種數字搬弄也許使你頭痛,但卻使銀行家笑逐顏開。憑著這種方法,銀行所貸出的款額可以超過實際擁有的資金。『這豈不是很危險?』你也許會問。可能是的。尤其是銀行貸款過於隨便的話。可是,所有存戶和借款人同時前來伸手要錢是罕有的事。因此銀行只保留足夠的現款在手上以應付逐日的業務所需便行了。
各政府也一樣能夠無需經過印刷機便製造大量金錢。例如,據《金錢氣球》一書說,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搬弄一連串極為複雜的會計賬目——把數字移來移去,將政府公債又買又賣,借款貸款,買了股票又答允立刻出售,賣出股票又立刻買入。……但是你若將這一切活動分析一下,便可以看出聯邦儲備制度其實正無中生有地製造金錢。」
你也許也在不知不覺中製造金錢。信用卡使你可以在每次用錢時借款。活期存款戶口時常讓你開支票透支款項。這樣,金錢的供應就繼續增長而加速了通貨膨脹。
因此金融制度有如氣泡,人們對這制度若失去信心,就很容易爆破。可是,金錢若是這麼容易製造,它到了那裡去呢?
[第5頁的圖片]
世界通貨不再有黃金作為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