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5 3/8 3-4頁
  • 「不要以惡報惡」原因何在?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不要以惡報惡」原因何在?
  • 警醒!1975
  • 相似資料
  • 善終能勝過惡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3年
  • 善惡對立——古來之爭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3年
  • 人是好是壞,由什麼來決定?
    警醒!2010年
  • 良善會怎樣戰勝邪惡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6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5
《警》75 3/8 3-4頁

「不要以惡報惡」原因何在?

倘若個人、團體和國家都留意上帝所感示的勸諭:「不要以惡報惡」,這個世界便會大為改觀了!但今日可悲的事實卻是,比人類的以往歷史更變本加厲地,個人、團體和國家均與這項忠告背道而馳。——羅馬書12:17。

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在北愛爾蘭彼此以惡報惡導致多少財產的毀滅和人命的喪失?以色列和鄰國之間的血戰更有甚焉。1973年二月中東有一架客機被擊落,106名乘客喪生,受害的國家矢誓報仇,派出戰鬥機在地中海上空阻截挑釁國家的客機要將其擊落。以惡報惡的行動也見於種族暴動、工業破壞行動和家庭圈子之內的爭執。爭執的結果不但使家庭破裂,許多時甚至導致丈夫錯殺妻子或妻子錯殺丈夫的慘劇。

以惡報惡顯然是『俗世智慧』的表現,例如蘇格蘭皇家陸軍的座右銘(直譯出來)便是:「對每個人以惡報惡」。世上也有各種鼓勵人報仇的說法,如「報仇令人痛快」和「報仇是痛快的——特別對女人。」有一首童歌唱道:「一報還一報,你殺我的狗我殺你的貓。」以往許多夙怨、血仇和決鬥都是決意以惡報惡所致,尤其以科西嘉島和西西里島及美國的肯塔基州和田納西州為然。

人在孩童時代已有以惡報惡的傾向,除非藉管教加以糾正,否則便會終身繼續下去,隨著年齡增加而惡化。不錯,由於遺傳的不完美和自私心,人類遂有以惡報惡的傾向。一個人受到藐視嗎?傾向是還以藐視,倘若一個人受到不禮貌的待遇,許多人的傾向是報以疾言厲色。有人受到排擠嗎?傾向是以排擠還報。受創的人照例製造另一次創痛,結果形成一項惡性循環。

但這是極為不對的。何以故呢?因為這使受到報復和採取報復行動的人均受到傷害。這只能使事情惡化而已,從冤冤相報延續多年的仇恨可以見之。難怪上帝的智慧勸諭我們說:「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別人若犯了錯誤,我們並沒有理由也犯,對嗎?報復的念頭其實是思想淺薄或缺乏思想所致,因為我們讀到:「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言15:1;19:11。

聖經一而再地勸勉人抵抗以惡報惡的傾向,無疑是因為這種傾向已成為人類根深蒂固的天性。帖撒羅尼迦的基督徒受到勸諭說:「你們要謹慎,無論是誰都不可以惡報惡,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使徒保羅無疑感觸甚深才會作這樣的寫法。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教人:「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摑]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擱]。」耶穌的這句話許多時被人誤解。耶穌並不是提倡非戰主義。掌摑是一種侮辱而不是暴力行動。耶穌基督的門徒若遭遇到實際的暴行時,他既不想報復也不想任人傷害,反之若是的話,他會設法逃開。若不能逃脫,他可以盡力自衛。——帖撒羅尼迦前書5:15;馬太福音5:39。

以惡報惡不但徒使情勢惡化而顯出不智,而且是不仁愛的行為。很可能我們所受到的惡待是無心之過和出於誤解,失察或失言。既然犯過者可能出自上述原因,那末何不假定其無罪,運用自制來遏止報復的衝動而處之泰然呢?上帝的道豈不是教我們要愛人如己,而且我們願意人怎樣待我們,我們便要怎樣待人嗎?不錯,它並且告訴我們說『愛不計算人的惡。』——馬可福音12:31;路加福音6:31;哥林多前書13:4,5。

不但如此,得罪我們的犯罪者很可能並沒有什麼惡意;或者僅是無心之失,而非故意向我們挑釁。但我們若以惡報惡,我們便顯然含有惡意了。由於這緣故,以惡報惡的人在道德上其實比對方更可惡和該受責備。

我們不應以惡報惡還有一項更嚴重和更有力的理由。在下了這項命令之後,使徒保羅繼續說:「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申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耶和華]說,仲冤在我,我必報應。』」(羅馬書12:19;希伯來書10:30)從這個角度看來,以惡報惡是僭越的;它使人擅自居於至高的審判者耶和華上帝的地位。基督徒應將審判和懲罰的事交在上帝手裡。因此耶穌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7:1。

不錯,上帝的道給我們極好的教訓,吩咐人:「不可以惡報惡。」跟從這項教訓無疑是最明智、仁愛和公義的途徑。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