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復元有什麼希望?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歐洲病夫在一夜之間病得更重了」奧地利的《信使報》評論英國的大選結果說。這句話難然很尖刻,但很少人會否認英國的嚴重經濟病患已延續了多時。這種病患是怎樣產生的?前途有什麼展望呢?
英國是個擁有五千四百萬居民的島國,大部分以工業為主。除了輸入許多原料之外,有半數的糧食也倚靠外國輸入。為了支付這筆開銷。英國必須最低限度輸出相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像一個家庭一樣,一個國家若付不起應付的代價,結果便會造成經濟病患、負債、甚至破產。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因收支無法平衡和付不起代價而面臨一連串的經濟危機。最近英國經濟危機之達到最嚴重關頭乃是由於多種因素所致。
危機的背境
雖然英國人已習慣了在危機之下生活,但很少人對這次危機的突然和嚴重影響有所準備。1973年夏天,全國工人就業情況極佳,保守黨政府大力推行經濟成長計劃,向國人保證行將解決一切難題,若能限制工資和壓抑英國外銷貨品價格的話。在1973年秋天,政府的工資政策進入第三階段,加薪限額抑制至固定比率。可是不久之後,各大工會顯然不願接受這種抑制。他們聲稱物價上升得比工資更快,他們的生活水準正在下降。正如每個家庭主婦所知,物價的確上升得非常迅速。在1974年一月,英國糧食價格再上升了百分之2.9,上一年已較前上漲了百分之20;自1970年保守黨政府執政以來總共上漲了百分之53。
煤礦工人、火車司機、機械工人都相率要求大幅度加薪——過於政府政策所容許的程度。顯而易見地,英國的勞資爭論已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石油難題登場
不久,一項全新的因素登場了——這項因素具有極大影響。石油!
阿拉伯產油國宣佈要利用石油作為政治武器。方法是減產和漲價。新石油政策使已經不安定的英國經濟更大受打擊。
英國工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得力於廉價石油不淺。工業生產和運輸差不多完全依靠石油。它是許多家庭和大部分工廠的熱力來源。石油價格大幅度增加可能破壞英國的經濟。
隨之而來的是石油短缺,但還未至造成災禍的程度。可是;價格卻是另一回事。在1974年一月,原油價格已增加了百分之400,而中東的石油酋長還聲稱要繼續加價。雖然汽車的汽油和貨車的柴油已漲價百分之20,燃油漲價百分之75,當時石油價格劇升的全面影響還未達到打擊英國經濟的程度。可是在隨後數月,一切賴石油去生產或運輸的物品價格均紛紛上漲,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僅是石油輸入一項已使英國在該年的收支上出現赤字達20億英磅(46億美元)之巨。
能源危機打擊英國
從前年的秋天至冬天,石油難題和煤礦工人的爭執使英國的能源危機受到兩面夾攻。
在十一月中旬,煤礦工人拒絕超時工作,使煤的產量減少了百分之30。由於煤供應了百分之60的電力,其餘的則依靠石油供給,英國的能源前途遂呈現一片黯淡。在政府看來,電力供應有完全停止的可能。僅在兩年之前,煤礦工人聯合罷工七週,結果迫使政府不得不讓步。這次政府決定對工資政策堅持不讓步。但煤礦工人卻決議堅持加薪要求。
保存電力的嚴厲措施
在十二月初,石油供應已進入不穩定狀態。英國遂發行汽油配給券。謠傳糧食配給制度將在來年實施。政府呼籲駕車人士取消不必要的旅行。全國行車速度限制從時速70哩(112公里)減至50哩(80公里)。短缺更加惡化,加油站前的汽車大擺長龍,而汽油卻瞬即售罄。爭取汽油成了許多駕車人的生活大事。
在這種不安和不祥的氣氛之下,國人等待政府設法應付。首相希斯為了確保發電廠的存煤而決定採取強硬政策。從1974年一月一日起,工商業每週僅工作三天。政府大力呼籲家庭電力消耗要盡量節約。國人只許開動一個房間的暖氣,並且盡量少開電燈。求救訊號SOS被加上新的意義:「關上一些電掣」(Switch off something)。
工業大受打擊,但雇主和工人之間卻出現新的合作精神。一方面,雇主希望保全公司不致破產,另一方面,工人希望保全職業。雖然電力供應比正常減少了百分之60,多種工業卻藉著創作力和齊心合力使生產額維持百分之70或以上。當然,工人要受減少工資之苦,雇主也減少利潤。數十萬工人要每週停工兩天。多處街燈減少了百分之50,這成為能源危機的可見徵象之一。黑暗的街道使老一代的人想起英國戰時的燈火管制。英國雖然看來像努力打破困境,但這種困境卻是沒有人希望遭遇的。
意見衝突的急激化
政府和煤礦工人從十二月至一月繼續談判。希斯首相堅持除了他的工資政策以外絕無其他解決辦法。煤礦工人亦同樣堅持要滿足加薪要求。他們聲稱,工作性質的艱難、危險和對健康的損害足以成為要求加薪的理由。既然現時石油漲價已使煤在比較之下廉宜得多,顯然這是堅持主張的大好時機。
到一月,一般人認為極有理由臆測政府會以宣佈大選為解決辦法。煤礦工人除了「加多還償」之外拒絕作任何進一步的談判。政府仍然希望以和工會商議及與英國工業聯盟談判為解決辦法,可是這些談判卻大受工黨反對,認為這僅是準備大選的政治策略,目的是要顯明煤礦工人的蠻橫無理而使政府居於有利地位。
最大打擊
能源危機雖因冬天不甚寒冷而稍為緩和,另一危機卻接踵而至——鋼鐵危機。鋼鐵工廠的存煤數量急速下降,鋼鐵產量也隨之低落,預測在四月將會完全停業。因此,雖然工業用電每週足以供應三天,不久卻會因為缺乏鋼鐵而停頓。
政府與煤礦工人繼續爭持,工人由於拒絕超時工作已達十週仍然未有結果而大表不滿,於是以差不多百分之90的大多數投票通過從二月九日半夜開始全面大罷工。希斯首相由於堅持工資政策,無法對工人的要求讓步,遂在二月廿八日宣佈大選。
競選運動
希斯領導下的保守黨競選口號是,「誰統治英國?」,他們聲稱工會中的急進極端分子無視國會,強姦民意。希斯呼召選民擁護他繼續執政,並使保守黨在議院獲得大多數議席;這樣他才有足夠權力去對付通貨膨脹的難題。
他的對手,威爾遜領導下的工黨,也絕不相讓。他們將這次大選稱為騙人的選舉,向希斯指出雖然他自1970以來即在國會獲得大多數議席,卻仍舊無法應付通貨膨脹的難題。他們譴責他在說選運動中;抨擊工會的好戰分子是要利用人們對共產主義的恐懼來迫使粗心大意的人就範。
在三週的競選運動期間,許多輿論調查均認為希斯的保守黨始終領先,工黨以少數的百分比落後。出人意外的是,自由黨已逐漸崛起。在過去五十年來一直作為在野黨之後,自由黨已獲得相當的支持。
結果
四十年來習慣於兩大政黨的英國期望這兩大政黨,保守黨和工黨,其中之一獲得明確的勝利。但出人意外地,顯然沒有任何單獨的政黨能獲得大多數議席。工黨獲得301席,以數票之差僅勝保守黨的297席。自1931年以來,首次沒有一個政黨能組成一個擁有絕大多數議席的政府。希斯試圖與獲得14個議席的自由黨合組新內閣,但以不獲支持而告吹。
威爾遜趁此時機在三月五日組成四十年來首次的少數派政府。他組閣後第一件事便是解決煤礦工人的糾紛以打開全體復工之路。由於不再受以前的工資政策所限制,煤礦當局和工會的協商遂在兩日之間獲得結果。煤礦工人的加薪要求如願以償;每週工作三天的規定也在三月八日結束。全英國的人民不禁透了一口氣。
展望
這次大選有什麼成就呢?英國的經濟病狀是否能加速復元?大多數觀察家說,不然。選民已經明顯地棄絕了希斯的政策。在另一方面,他們又不信任威爾遜。有六百萬人,佔全部選民百分之20,卻支持自由黨,表示他們對兩大政黨均感失望。
歐洲各國對這項選舉結果表示驚異。「少數派的政府根本無法要求全國人民作出必要的犧牲以控制局面,」巴黎的《費加羅報》說。「結果糟極了」,《法蘭克福匯報》評論說。意大利的《今日報》也聲稱,「英國的神祕疾病」現時不僅限於經濟方面,而且發生於國家機構方面。
英國報紙的評論也對前途並不樂觀。《每日快報》說:「今日不論誰被選來領導英國,他也許只有數小時來回味自己的成功……擺在他面前的是戰後多年來史無前例的一連串難題。」,《星期日電訊報》預測經濟前途一片黯淡。它指出:「有一個問題是無可置疑的,各政黨均一致強調英國經濟前途的險惡,需要全民緊束褲帶和自我犧牲。」
英國經濟難題的險惡並不是獨特的。普世許多國家也出現同樣情形。解決辦法並不會出自政治家或經濟家之手,雖然他們已盡力嘗試。世界的種種難題在很久之前已由耶穌基督所預告。他說列國會『不知所措』以及人們『預期將要臨到世界的事就嚇得發昏』。(路加福音21:25,26)但聖經的確表示有解決辦法。你若渴望見到經濟和其他危機有終止之日,何不向聖經尋求指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