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3 12/8 15-18頁
  • 今日何以發生電力危機?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今日何以發生電力危機?
  • 警醒!1973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化石燃料的使用
  • 危機
  • 迅速減少
  • 「開始枯竭」
  • 依靠外國石油
  • 可用的煤很豐富嗎?
  • 左右為難
  • 為何需要新能源?
    警醒!2005年
  • 我們應否恢復用煤?
    警醒!1981年
  • 能源——為何生活總離不開能源?
    警醒!2005年
  • 從那裡獲得電力
    警醒!1973
查看更多
警醒!1973
《警》73 12/8 15-18頁

今日何以發生電力危機?

一切動力都有一個來源。例如,馬的力來自貯於牠所食的植物中的化學能。植物是肌肉力的來源,無論是人或動物的肌肉力。

在本世紀之前,人類在完成工作方面對肌肉力倚靠極殷,不論是人本身或動物的肌肉。同時,人類也燃燒植物——木材——以放出其中的能來用。近至1870年,人所需的動力,如開動初期的蒸汽機、汽船和鐵路機器等,仍大部分由木所放出的能量所供應。

化石燃料的使用

可是,隨著工業進步,人需要更多的動力以開動新發明的機器。久已在地裡埋藏的燃料遂開始被人運用。煤的採掘和運用大量增加。到1910年,人類需用的動力有四份之三以煤為能量來源。

在1859年左右,人開始大量運用另一種化石燃料,開採石油就在那年宣告成功。今日石油的主要用途是供應汽車及其他交通工具的動力。現時僅在美國一地,平均每日便要用六億四千六百萬加侖石油(煤油)!

在較近時候,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地下埋藏的天然瓦斯已被採用。美國敷設了800,000哩(128萬公里)的地下瓦斯管道網,長度達油管網的四倍。家庭主婦所用的煮食煤氣可能是從數百哩外的瓦斯埋藏地源而來的。

今日美國需用的動力有百分之95以上是化石燃料所供給的。在1970年,該國所需的全部動力有百分之43來自石油,百分之33來自天然瓦斯,煤佔了百分之20左右。其餘的動力由水力發電設備供應。對化石燃料的倚賴遂成了電力危機的根源。

危機

1972年三月十九日的《紐約時報》解釋說:「危機已隱約可見,因為我們的能量來源——煤、石油和天然瓦斯——已開始日趨枯竭,而世界各地對這些資源的需求的急劇增加比美國更甚。」

倘若這些能量資源突然枯竭,那會有什麼事發生呢?人類現時的工業化生活方式便無法繼續下去了!汽車、公共汽車、火車和飛機都停了下來。大多數的電燈、電視、冰箱及其他電器用具都停止開動。這便是危機的所在。

可是化石燃料真的「開始枯竭」了嗎?有人認為它們是用之不竭的——最低限度還有數千年可用。真相究竟如何呢?

迅速減少

人對動力的需求增加得比預期的更為迅速。化石燃料正以驚人的速度被人消耗。世界平均每日從地下探出大約二十億加侖的石油!1970年的採油量比上一年增加了百分之9.5。倘若增長率繼續下去,十年後石油的運用便要多一倍以上。西歐的石油消耗在過去十年內實際增加了兩倍。關於化石燃料的急切需求,前年十二月的《科學文摘》說:

「據1968年的估計,人類有史以來所用的石油量有一半是在這年以前的十二年內採出的,由此可見這些重要原料的世界貯藏量消耗得多麼快。事實上,世界所消耗的化石燃料大部分均發生於過去二十五年間。」

這種消耗率像滾雪球般以出人意外的速度增加。例如,美國電力消耗量每十年增加一倍。這意味到,正如1971年九月的《美國科學》雜誌評論說:「今後十年美國的電力生產量將等於電氣時代開始至今的總產量。」每十年消耗量增加一倍的確可以導致驚人的後果。

雖然沒有人知道還有多少煤、石油和瓦斯埋在地下,為了作一個比喻說明,我們試假定至今為止,人類用了全部埋藏量的百分之5。倘若以每十年增加一倍的比率消耗下去,則地球所有的化石燃料在四十年後便用完了!

「開始枯竭」

地球的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比率使許多人大吃一驚。有些專家聲稱燃料的枯竭僅是『稍超過一個世代之後』的事。美國科學院在向美總統所作的1969年報告中預言:「還有五十年左右我們便會用完世界所蘊藏的煤油和天然瓦斯的大部分。」

可是,四年前所作的這項預言很可能過於樂觀。天然瓦斯的供應已經逐漸枯竭了。聯邦電力委員會在昨年二月的職員報告書中指出前年「已是燃料不足的顯著轉捩點——天然瓦斯工業成長的時代將因供應問題而告終。」報告的結論說:「彌補不足的擔子會落在其他燃料之上。」

美國的石油供應也日趨短缺。該國有四份之一以上的石油是輸入的——平均每日的一億六千四百萬加侖。但根據美國內政部報告,到1980年輸入量便需增加一倍。

依靠外國石油

雖然在阿拉斯加已發現石油,但地球上已知的石油資源大多數在外國,特別是中東。因此美國內政部副部長杜爾說,「為了彌補石油的不足,這個國家不得不隨著石油走——不論非洲或中東。」

但各國愈來愈倚靠中東石油只會使動力危機日益惡化而己,正如《紐約時報》在1971年十二月七日指出:

「美國公共事業委員會聲稱,『目前的政治現實』,包括『持續不息的以-阿紛爭』,己使美國電力設備愈來愈受石油供應所威脅。石油供應差不多完全是輸入的。」

邁阿密的《先驅報》報導說:「中東的石油是如此重要,以致美國甘願冒核子戰爭之險來加以保護。」不錯,今日各國寧願冒戰爭危險以取得石油,以求使工業能繼續下去,及使汽車行走,電視機開動和電燈放光。

可是為什麼不以煤來代替石油作為主要的能量來源呢?據報美國還有大量的煤。

可用的煤很豐富嗎?

難題卻是,大部分的煤都含有適量的硫磺,以致不符合現行的環境標準。現在有愈來愈多城市立法禁止燃燒硫磺含量超過百分之一的煤。因此以較少染污的燃料,如石油和天然瓦斯,來代替煤作為發電廠燃料的社區日益增多。事實與許多人的想法正相反,人不能僅憑知識便從煤或石油中除去硫磺染污物質。美國總統尼克森在1971年六月四日的能量咨文中解釋說:

「我們的清潔能量計劃的主要障礙是事實上我們現在燃燒煤或石油時無法避免將硫磺排進空氣中。我們需要新的技術,在硫磺噴入空氣之前先將其除去。」

誠然,有些煤的硫磺含量較少。但這些煤很可能接近地面而僅能用露天採掘方法開採。而露天採掘對土地的損壞已使許多地方立法嚴禁。

在另一方面,深藏地中的煤開採起來既困難又昂貴,而且硫磺含量頗高。例如大西洋李察斐特公司總裁伯烈素評論說:「其實煤——最低限度在目前——有供不應求之勢,儘管我們操有大量資源。」

左右為難

人類正面臨一種真正為難的情勢。今日的工業化社會需要大量動力去經營。可是燃料供應卻日漸枯竭,特別以較少染污物質的燃料為然。倘若使用就地取材的燃料,人便會逐漸受染污所毒害。若不加以使用,則現代的工業化社會將會因缺乏動力而逐漸死去。

人類顯然不惜冒險以求維持目前那種消耗巨量動力的工業化生活方式。例如美總統尼克森的前任能量顧問斐理文一方面承認化石燃料短缺的嚴重性,但卻同時評論說:

「能量資源枯竭本身並不是難題的癥結所在。……在今後二十年間所噴出的一氧化碳、微粒物質和其他潛在染污物的數量會龐大到使我們的環境有發生基本變化的可能。」

環境顯然需要改變,並且這項改變必須很快來臨。現行的發電工具需要變更。這是一般人所公認的。事實上,有關當局顯然已決定用什麼去代替——便是核子動力。美國已差不多作了最後決定要如此行。

可是核子動力安全嗎?這種選擇是否明智呢?核子能如何發電呢?這些問題將留待下期討論。

[第17頁的圖片]

我們的主要動力枯竭了!

真是一籌莫展!

現在的危機會發展到這種程度嗎?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