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6 6/8 17-19頁
  • 教養兒女養成不自私的態度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教養兒女養成不自私的態度
  • 警醒!1976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父母以身作則
  • 可以對孩子施行的訓練方法
  • 以不自私態度對待年老和年幼的人
  • 為他人服務帶來益處
  • 你的孩子慷慨大方嗎?
    警醒!1978
  • 你對自己的兒女有什麼看法?
    警醒!1981年
  • 你所擔任的父母角色
    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滿幸福
  • 我可以怎樣多了解自己的爸媽呢?
    警醒!200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6
《警》76 6/8 17-19頁

教養兒女養成不自私的態度

「謝扶利,你喜歡幫我收拾你妹妹的玩具嗎?」一位母親如此詢問她的小兒子。你也會邀請兒女去做對家人有益的事嗎?

如所週知,使孩子轉離自私的途徑並非易事。事實上,我們生來便是自私的。一個新生嬰兒在想要什麼的時候就吵著要。他不肯稍為忍耐,從有時嬰兒啼哭不止以引人法意一事可以見之。

可是,父母若給予慈愛的關懷和指導,孩子便會開始關懷別人。他的自私傾向會日漸減少。不用說,這件事需要父母方面付出許多時間與努力。但久而久之,作持續不懈努力的父母便會看見成果。

父母以身作則

不論父母們喜歡與否,他們的兒女均會模仿他們。因此在不自私方面立下榜樣是重要的。一位父親評論說:「我們那十歲大的兒子在幼時便看見我們幫助別人。現在當我們幫助有所需要的人時,他也希望參加。我們看見他不需受到敦促即為別人作點小事,這表明他如此行並非僅是為了取悅我們的緣故。」

他的妻子補充說:「丈夫若以慷慨待妻子,從旁留意的孩子也會照樣待母親。我在兒子身上看出這是真確的。」

關於父母對物質財富所懷的態度對兒女的影響,這位母親也作出令人感興趣的評論。她解釋說,「我們的兒子從未聽見過我們為金錢爭吵,也從未聽見我們說,『買不起這樣或那樣』。這並不是說我們的經濟充裕;事實正好相反。但我們對身外物並不著急,他也因此而感到安全。我們觀察到有些家庭,由於父母不斷為金錢而爭吵,兒女遂流於自私,於是在他們當中便會為了小事而發生爭執。」

事實往往是,一個自私的孩子從父母所得的愛護不是過多而是太少。孩子若在需要幫助時能依靠父母的幫助,他長成時通常會樂於助人。孩子若從父母獲得慈愛,他長成時便會富於愛心。不錯,以大多數而言,孩子在幼時受到什麼待遇,那便是他在將來待人的根據。

可以對孩子施行的訓練方法

從小訓練孩子是最重要不過的。孩子在早年若受到適當訓練去為他人設想,則施與和幫助別人便會成為自然。

有人看到一位母親將這項原則付諸實行。她時常提醒她的小兒子說:「現在你已有了兩毛錢,你喜歡放一半在自己的小豬儲蓄箱裡,另一半放在妹妹的儲蓄箱裡嗎?」

「好的,媽媽」,他樂意地答道。

種籽已經撒下了,若有適當的澆灌,它便能成為將來採取仁愛行動的根據。

其他的父母們則透露在討論家庭事務時讓兒女參加。父親作最後決定,但兒女可以自由發表意見,這些意見會受到考慮。一位十三歲女兒的父親聲稱這樣可使兒女感到在家庭活動和決定上有分,因而培養出仁愛和不自私的精神。他舉例說:「最近我和女兒一起去買鞋。她看上了一雙頗為合意的,但聽到價錢之後,她說:『啊,爸爸,我不要這麼貴的。要一雙廉價的便行了。』你會感到我認為她了不起是件奇事嗎?」

另一父親也作出類似的解釋,他透露怎樣與妻子試圖幫助自己兒女作明智的決定。「趁他們仍然和我們在一處的時候」,他指出,「我們可以察出他們在思想上的任何缺點,並加以幫助。」為了舉例說明,他描述最近的一項餐桌討論。

「我們討論到汽車問題」,父親回憶說,「我們的長子是個汽車迷,他聲稱倘若有錢便會買一輛小跑車,並舉出牌子名字。我記得當時說:『阿榮,買一輛車是可以的,可是小跑車的空間容不下妻子兒女,是嗎?』

「他答道:『爸爸,「妻子和兒女」,你的話是什麼意思?我還未結婚呀。』

「『孩子,我知道,但總有一天你要考慮到他們,是嗎?你為將來計劃是好的,可是你應該考虜到你的計劃可以造益或妨礙別人,你以為對嗎?』

「『是,我以為你是對的。跑車的座位不多,但擁有一輛跑車實在不錯。』

「『還有,孩子,你所想要的那種跑車頗為昂貴。你可以駕著漂亮的汽車四處兜風,享受一段好時光,但你的家人卻要挨餓。我確信你不想這樣行。』

「『爸爸,當然不想。我不會做出這樣的事。』

「『我知道你的本意並非如此。但我也知道你看見鄰舍有許多人如此行,犧牲家人的需要以供自己享受。』

「他沉思了一會,然後說:『爸爸,我以為你是對的。好,當我有力量的時候我買一輛房車好了。但這件事為時尚遠,是嗎?』

「『是的,孩子,可是你現時的思想會模鑄你將來的計劃。因此最好是甚至在現時也朝正確的方向思想。』」

這正是你指導兒女為他人設想的方法嗎?你是否在閒暇的時候以自然、慈愛的方式如此行?這樣的方式比嚴厲的訓話更有成功機會。同時,你若以體貼、同情的態度提出討論,你的兒女會感激你考慮到他們的感情而更加樂於接受訓示。

以不自私態度對待年老和年幼的人

在對待祖父母和其他長者方面,兒童有許多事可以學習。他們可以讀書給視力不佳的老人聽。他們在家庭遊戲或活動上可以包括老人在內。體力緩慢下來並不意味到他們在心智上也緩慢。

甚至在家庭以外的公眾場合,孩子們也可以受到鼓勵去關懷和幫助老人。他們可以受到鼓勵在公共汽車和火車上讓座給老人。他們可以不打斷別人的談話和不獨佔談話以向人表示敬意。不錯,孩子們不應像世上有些地方一般慣於將老人視為厭物,反之他們可以學習從老人所常有的智慧和經驗獲益。

孩子們也應該受到父母勉勵,對年幼弟妹表示仁愛的關懷。否則,他們便可能會為新生嬰兒佔了母親的時間而憤怒。一位六歲兒子的母親指出:

「我從懷著女兒時便時常提及她的名字,她在我兒子心中已成為真實的人物。當她出生時,他十分熱心幫助我照顧她。多年之後,他告訴我們他多麼高興添了個小妹妹。」

父母若是機巧地為兒女準備接待新生嬰兒,便會發現自己不必擔心,一位七歲女孩的說法可以為例。當有人問及她是否喜歡她的嬰兒妹妹時,她答道:「啊,我愛她。我喜歡幫助媽媽照顧她。只有在她哭喊時我才不高興。我以為她被寵壞了。」在回答如何應付時,她說:「啊,她一懂得我說話時,我便要和她談談。」

兄弟姊妹互相嫉妒或憤恨是常見的事。藉著避免表示偏愛和留意解釋行動的原因,父母可以大大消除這項難題。一位有三個子女的母親評論說:

「在兒女漸長時,年幼的兩個兒女對長兄獲得額外的衣服或禮物表示憤懣不平。可是我們解釋當他長到相當年齡,他便比他們有更多的需要。我們提出保證,他們到長大時也會獲得同等待遇。現在我們的女兒也到了這個年齡,她體會到這句話的真實性。」

為他人服務帶來益處

你能贈送給兒女的最大恩物便是為他人服務的願望,為了別人的需要而付出時間、同情和關懷。請考慮一位十二歲男孩所學得的教訓:

「鄰近一位男孩子在不久之前痛遭父喪,我為他感到難過。我希望幫忙他做一點事,於是和我父親商量,他提議請他一起參加我們的家庭活動。於是我邀他前來我家,但他現時似乎不願和任何人一起。可是我繼續嘗試。」

你的兒女會這樣行嗎?他們關懷別人嗎?你們若加以鼓勵,他們便會如此行。

不錯,孩子們若受到鼓勵去培養不自私的態度,他們會獲得許多益處。他們會有幸福感和安全感。他們會較為安定和平衡。他們會有較佳的準備,在將來成為較好的丈夫,妻子以至父母。那時他們便會體會到主耶穌基督的話的確不錯:「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