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口吃者的建議
你是否屬於那些因口吃而煩惱的人之列呢?根據統計,每一千人內便有七個有這種語言上的障礙。無論他們生活在美國歐洲或亞洲,看來這比率都沒有分別。因此估計總共有二千五百萬人左右有這個難題,其中兒童受其磨折的遠較成年人為多,而且男性比女性多四五倍。
論到口吃這個問題,有一點你是可以放心的,就是它與智力無關。歷史上一些傑出的智識分子也有這個難題。聖經暗示耶和華上帝的一位先知摩西有言語的障礙。雖然我們無法知道其實際性質,摩西卻懷著一般口吃的人對這個難題所懷的態度。——出埃及記6:12。
難題的性質
你若是個口吃的人,意即在說話流暢方面有困難——你不斷嘗試卻力不從心,需把每個字重覆多次才能道出你想說的東西。每次嘗試都使你忐忑不安。研究證實口吃的人與沒有這難題的人在發言器官方面並無實質上的分別。事實上,甚至在急速運用舌頭,顎骨,口唇及呼吸肌肉時亦無任何分別。口吃的人與其他人在情緒上比較也沒有很大差異。
至於這個難題的詳細情形,通常口吃的人較難說出長的字句多過短的字句;較難說出以子音字母開始的字;整句話中頭三個字要說得比較吃力;較難說出含有意義的字,例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及助動詞,多於冠詞,前置詞及連接詞,同時也較難說出富意義的句子多於無意義的句子。再者,口吃的人對某些人說話時感到較為自然——顯然是一些友善而富於同情心及他們相熟的人——多於其他的人。這一切都強調在口吃一事上思想與情緒所擔任的重要角色。
研究並且表明,口吃者通常在大聲呼叫,細語交談唱歌a,與其他人同時發言或甚至僅有另一人同時說話或誦讀時都沒有多大難題。另一有趣的特色是,若有人給口吃者戴上耳機,讓他一邊收聽吵鬧的嘈聲一邊說話,則他在說話時便絕無難題。
誠然,可能口吃的人有少許遺傳的傾向,因為在口吃者的子女中有口吃習慣的比非口吃者的子女為普遍。但是,根據一些專家的意見,這種情形也許大部分由於遺傳的心理態度多過身體上遺傳的缺陷。
可能的成因
既然查不出口吃者與非口吃者之間,在發聲結構上有任何顯著的分別,很可能口吃者的咽喉比其他人的較敏感或較容易緊張。因此也許有些人遺傳到易口吃的傾向。
還有一點就是,看來通常兒童在初學講話時頗順利,到了大約三歲的時候卻開始說話吞吐或重覆字句,於是很快便口吃了。是什麼造成這種情形呢?研究表示是由於家庭環境及孩子母親的態度之故。她若是個凡事要求十全十美的人,或過度憂慮關注自己的子女給別人留下什麼印象的話,這也許是突然造成孩子口吃的因素。口吃未必一定是由於兒童經歷過一些「創傷」或痛苦經驗所致,例如一次意外,極度的驚嚇或重病等。
因此有些人認為兒童是由於家庭環境而「學會」口吃的。有些人說這是由於大人將懷疑與恐懼灌輸給兒童所造成的結果。這種懷疑令兒童以為自己會口吃,於是便試圖不說話吞吞吐吐,結果反因懼怕而變成口吃。這些因素可以導致兒童口吃,因為消極的情緒會抑制孩子隨意放膽發言。正如一般人承認,甚至不住的憂慮自己的心臟也可以使其發生不妥,經常不斷注意自己的胃也會使人消化不良,因此對自己的說話能力感覺懷疑與恐懼也能引起口吃。
各種建議
1951年,美國伊利諾州大學的一位語言能力研究家設計了一部機器,他可以藉之使人感到混亂及令非口吃者說話吞吐。在一個人說話時,這部裝置使他在停一會兒之後才聽到自己的聲音。在1972年美國維吉尼亞州洛亞諾克市的一位語言能力專家在無意中發現可以用此作為治療口吃者的方法,使他們得到相反的效果而說話沒有口吃。他藉這方法獲得不少良好的效果。
另一位曾幫助過不少口吃者的語言能力專家強調一件事實,一個人之所以口吃是由於他所做的事而非由於他生來便如此。這是由於他把口唇合得緊,或因為把咽喉的肌肉拉緊而屏住自己的呼吸所致。他強調口吃者可以,並且也必需,幫助自己。
最好口吃者或他們的父母參閱一些與此問題有關的書本;一項建議也許對這個人有幫助,另一個建議則也許對那人有幫助。研究者發現極少口吃兒童的父母曾花點工夫閱讀與這問題有關的刊物。因此要尋求幫助。「求助者必須樂於受人所助,求教者必須樂於受教」,這是溫德爾·約翰生在《口吃與治療》一書中所提議的方法。
這位曾經一度口吃的人所提供的有效主意之一是五個「不」字:不要自認為會口吃;你若以為會有麻煩,你便會招惹麻煩。不要僅因為你說起話來是這個樣子就認為口吃是你說話的一貫方式。不要把自己看得好像是個口吃難題的受害者,而忘記了這其實是你自己過於著意所促成的。不要安於口吃者所受的限制,逐漸適應及自願少講話,並且讓其影響你接受何種職業及社交活動;這僅是消極的解決方法而已。同時不要採取自認無能為力的態度,但亦不應走向另一極端而否認自己有難題,像有些人所為一般。
另一位在這方面的權威布萊迪博士著重一項三個步驟的方法:首先是重新訓練說話的習慣。他的治療學家請口吃者緩慢及鬆弛地讀出一段書。每逢口吃者恢復老毛病便要停下來,叫他從段落中容易的一部分開始再讀過。其次,由於大多數口吃者都有急忙說話的傾向,他提議運用一個節拍器(像音樂家用的那一種)叫口吃者開始以每秒鐘說一個字或每分鐘六十個字。當他以這個速度練習到流暢之後,便逐漸增加速度,直至他進步到正常的速率。第三點,這位語言能力權威採用他稱為逐步消除敏感的方法。他請患者想像一些不同的說話場合,先試試一些最少困難的場合,在克服了口吃的障礙之後,又繼續想像一些使他感到較難應付場合來講話,例如與別人通電話等。
譚寶爾大學語言能力研究院院長M. F.舒懷哲博士所採用一項與上述大致相同的方法最近受到醫藥刊物鄭重推薦。根據他說,一種使咽喉變得緊張的遺傳素質,以及口吃者過度憂慮的態度(或口吃兒童的父母),或口吃者曾經歷一些創傷,都是口吃的成因。通常當兒童到了三歲試圖學習說較長的字句時,這個難題便顯露出來了。這使兒童不自覺地拉緊咽喉或聲帶,然後,他一旦發覺難於說話,自己的思想便頓時呆滯起來。
有一個口吃者為了自己語言能力的難題已經花了10,000美元,請教過九位語言能力專家,一位催眠術師及甚至一位心理治療家,但心理治療家僅是把他說得更差,聲稱他是個「適應慣了的口吃者」。在他知道了以上的解釋之後,他說:「這是我首次明白自己何以口吃。這筒直是上天的祝福;我感到如釋重負。」
舒懷哲博士強調心理影響生理的因素說:「若一位口吃者來到這裡,我叫他把鞋襪脫了,然後一邊與我交談,一邊把右腳浸入一桶水中,他便不會口吃。他分散了精紳,因此他的咽喉便會鬆弛。」
舒懷哲博士與他的同事首先向口吃者解釋他們那種不自覺地拉緊咽喉的傾向,並且教導他們練習腹部的深呼吸;這使他們發出較柔和及更健全的聲音。他進一步教導患者輕輕把雙唇合起來,而不是縮緊嘴唇,因為口吃者往往自認為會有麻煩,便不自覺地這樣行。然後,他教他們以柔和自然的聲音說話。這種談話方式彷彿一種「新聲」一般,藉著改變咽喉或聲帶的狀態而將口吃消除。
可是,患者一旦學會了以這方式講話之後,難題仍未完全解決。患者現在必須學習在不同的場合應用這種說話的方法,因為在另一環境之下他可能很容易回復自己那種吞吞吐吐的說話方式,例如與自己家人,同事或在電話中談話時。這是需要時間與努力才能克服的;那些在語言能力診所接受這種治療的人一週到那裡五天,每天數小時。到目前為止,舒懷哲用的這種方法是最成功的方法之一。
真的,在現今比較過往對口吃者能提供更多的幫助——他若真正想接受幫助的話。
[腳注]
a 關於美國最受歡迎的民謠歌手之一(大口吃者)據稱「在他唱歌時絕無口吃的難題。」據他自己說,口吃者的最大敵人是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