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禮服社會
企鵝可以適當地被形容為「大禮服社會」的成員。這些不能飛的海鳥直立起來時背覆黑色或藍色羽毛,白色的胸腹,彷彿穿著整套大禮服的紳士一般。
企鵝在陸上蹣跚而行時看來頗為笨拙。但在水裡的樣子卻截然不同。大企鵝以優美的弧形跳出水面達六呎之高。牠們是游泳健將,有些竟能達到二十五哩的時速。那長而相當狹窄的兩翼發揮強力的鰭肢效果。蹼足雖然在實際游泳時沒有推進力,卻可以當作舵來使用。
企鵝也有驚人的水中探察力。早在1963年,美國三藩市動物園的一項試驗透露,企鵝能清楚分辨自己身體和魚在水中所發出的聲音。在試驗時先投下兩魚在一個有吸音牆壁和阻止回聲設備的水槽中。當四頭企鵝下水時,燈光熄滅,在水槽之外散放更多的魚。不到三十秒鐘。企鵝吃盡了所有的魚!牠們怎樣探知獵物所在呢?至今仍是一個謎。
企鵝的另一項傑出能力與移居有關。若干年前,有四十頭亞得里企鵝在荒涼的南極海岸被捕獲和佩上足環。研究者將牠們空運到1,500哩外的羅斯海冰壁中部,遺留在那裡。兩年之後,其中有三頭已在繁殖季節回到集體棲息地。牠們要游泳、步行及用胸腹滑行許多哩的海岸和冰丘才能抵達家鄉。這些不能飛和沒有指南針的鳥確有牠的本領!
求愛、交配和繁殖
企鵝的求愛和交配習慣也特別令人感興趣。每一類企鵝都有其不同的花樣,因此種類遂不致混淆。
亞得里企鵝在繁殖期示愛方式頗為獨特。雄企鵝作出打鼓的聲音,愈來愈響,頭部逐漸伸張,喙向上翹,鰭肢急速鼓動。雌企鵝的反應是俯首,將頭轉向一邊。這表示心許。雄的也俯首作答。同時,你可以觀察到一頭企鵝向異性獻上石子。「你能藉著誰獻上石子分辨企鵝的雌雄嗎?」博物學家賓尼爾提出詢問,他的答案是:「這是個有趣的想法——但是卻不正確。雌雄兩者都如此行。」
一經配合,成年的夫婦往往能終身廝守。嘉惠娜在她所著的《冰點》一書中報導有一對企鵝夫婦曾被圈上鋁質足環作為標記,牠們在一起過了五個連續的季節。年輕的雄企鵝通常會返回上一年的求偶原地。但雌的卻不復歸回而另尋新偶去了。可是牠們在成熟時卻趨於穩定。
皇帝企鵝的繁殖季節是在環境最惡劣的時候。牠們的雛兒是在天昏地暗和寒風凜烈中孵出的。
雌企鵝產卵之後,將卵交給雄的。雄的將卵捲在足部上面摺疊皮膚所形成的小袋裡,以腹下的多團脂肪作為護蔭。卵子遂不致受寒氣侵襲。這時的天氣也許會降至(華氏)零下85度,可是卵子在牠的護蔭下仍然保持溫暖舒適。既然企鵝是站著睡眠的,卵子永不會遭遇跌落的危險。在颱風吹襲時,孵卵的雄企鵝會聚集起來,擠成一團。牠們輪流站在圈子裡面或站在外面的寒風中,在攜帶卵子的時候,雄鳥沒有東西吃。一頭體重七十五磅的皇帝企鵝這時會輕了二十五磅。
雌企鵝又如何呢?當雄的在護卵時,她在海裡盡量儲藏糧食在身體內。兩個月之後,她肥胖飽足地回來。即使雄鳥這時已離開了分別時的地點,她也能認出他的叫聲而尋到他。她回來是為了協力孵卵。雌鳥一經返回,雄的遂將雛兒交給她照料,他又出海找尋食物,回復健康和體重。
母親用雙足載著小企鵝,使牠在摺疊的皮膚下保持溫暖。雛鳥在饑餓時從母親的覆載下伸出頭來,啁啾作聲。於是母親吐出一點已經吃下的魚,使雛兒飽餐一頓。雄鳥一經返回,父母雙方遂輪流照料小鳥。
生存的危機
企鵝當中的雛鳥由於颱風吹襲,暴露於風雪之下或此類原因的夭折率很高。在《不可侵犯的誡命》一書中,阿第里評論說:「在這個地球的各個環境中,沒有其他生物在生存受到自然界威脅方面能與皇帝企鵝的幼雛相比。」
至於亞得里企鵝,獵食鳥如大海燕和南極大海鷗等都是經常的威脅。因此,管教在此類企鵝保護幼雛方面擔任重要角色。幼雛若是離巢僅一呎之遠,鄰巢的雙親即加以無情的襲擊,在牠掙扎逃走時猛啄牠的背、頭和鰭肢。此舉看似殘忍,但卻確能保護幼雛,因為牠一離開巢便必然會受海鷗襲擊。
除了人之外,皇帝企鵝在陸上沒有什麼生物可怕。但在海裡,海豹和大海豚卻使牠們損折不少。在受到追趕時,皇帝企鵝可以從水面直躍五呎高而降落在冰壁頂上。牠們通常成群結隊以策安全。只有覓食迷途的才會被獵食者所獲。
然而,企鵝生命的最大毀滅者不是獵食牠們的動物而是饑餓。當天然生息地不能養活牠們時,牠們便會很快消失。在糧食增多時,牠們的數目也增多。
企鵝雖然看上去像個「大禮服社會」的成員,牠們的生活卻顯然絕不輕鬆。尤其是皇帝企鵝,要在看來不可能的環境中圖存。可是,令人驚異地,企鵝能為了生存而發揮極大的適應力量。這多麼有力地顯示牠們的設計者,創造主耶和華上帝,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