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8 3/8 24-27頁
  • 南極洲——世界最大的「冷藏庫」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南極洲——世界最大的「冷藏庫」
  • 警醒!1978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發現和探險
  • 氣候研究
  • 動植物
  • 科學實驗室
  • 南極洲——自然界最後一道防線
    警醒!2000年
  • 南極洲——處境不妙的大陸
    警醒!2000年
  • 海水旅行
    警醒!1971
  • 飛往地球的底部
    警醒!198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8
《警》78 3/8 24-27頁

南極洲——世界最大的「冷藏庫」

請想像一下打開一個關閉了數千年的冷藏庫的門,在打開那門時,每一格都有新的東西發現,有些甚至是從未被人看見過的!這種景象在大約160年前已成為現實,因為那時南極洲,世界最大的「冷藏庫」,實際被人看見而讓現代文明的人一開眼界。

從太空觀察地球的太空人告訴我們,地球這顆行星最顯著的特色之一是覆蓋南極洲的大冰原。它的幅員達5,500,000方哩(14,244,934平方公里),這塊地方大過美國和加拿大的總和。科學家們發現它的平均厚度達6,500呎(1,981公尺),世界的冰有百分之90以上均在此蘊藏。南極洲陸地露出的部分僅佔全體的百分之5。這個新近受人探察的「冷藏庫」的冰若是融化,則各大洋的水位將會升高150至200呎(46至61公尺)而淹沒所有海港和全世界的沿岸低地,覆蓋的冰原若是消失,南極大陸有些部分便會被水淹沒而使該洲比現時為小。

發現和探險

在十八世紀中葉已有人開始對前往南方探險發生興趣。在此之前數年,南半球的大部分地方還是未知的地帶。由於太過遙遠,當時甚至沒有人能回答一些基本問題,例如它主要是由陸地抑或水構成。

在1772年,英國探險家科克船長開始一項為期三年的航程,向極南的緯度進發。他雖然已繞航大陸一周,但為冰所阻而不能近前,以致從未見到南極大陸本身。在1800至1821年間,海豹獵者和探險者見到海島和部分的半島,或者也見到大陸的一部分。後來,美國海軍軍官韋克斯和英國探險家羅斯蒐集了不少關於南極洲的情報而為陸地探險打開道路。英國探險家史葛特在1903年進至距南極575哩(925公里)的範圍內。挪威人阿孟森在1911年十二月十四日則實際進入南極。大約一個月之後,史葛特和同行隊員四人抵達南極,但在歸途中葬身於羅斯冰原。在此之後直至1957-1958年才有其他陸行隊再度踏入南極,由此可見在南極探險如何困難。世界最大的「冷藏庫」的門終於打開了。其中有些什麼東西呢?

氣候研究

南極洲的開放使科學家耳目一新。雖然北極圈大部分是海洋,南極洲卻是陸地。這可能是使南極洲氣候較冷的原因。1960年八月,蘇聯的和斯托克基地錄得地球歷向的最低溫度為華氏-126.9°(攝氏-88.3°)。甚至在今日,南極洲仍是人類若無外界物資供應便無法久居的唯一大洲。

南極的氣候有助於控制全球的氣溫。科學家發現這個巨大的「冷藏庫」所產生的冷空氣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為多。挾冰的寒氣從極點傾瀉而下,以時速140至145哩(225至233公里)的強風吹向海岸線。事實上,寒風是南極探險中最令人氣餒的因素。最後這陣寒風橫掃智利、阿根廷和部分的澳洲及紐西蘭,對我們的地球家鄉的「空氣調節」有極大貢獻。

南冰洋其實是地球整個大洋的一部分。這個大洋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但南冰洋具有本身的特徵。它比北方的洋較冷和鹽分較少。南冰洋的寒流向北移動,匯合北方諸洋時便沉在暖水之下,然後越過赤道向北推進。其他諸洋的海水從西方向南流而匯合南冰洋的寒流,於是流向東方而形成南極周海流;這條海流從南緯47°至61°附近以不規則的路線環繞地球一周。海洋學家以探測水流、試驗其中的礦物含量、查探各種深度的水溫及以海底音波的反射來測定水深。這方面的情報,連同關於氣流及冰河動態的資料,已證明對氣象學和其他科學有極寶貴的貢獻。

動植物

在像冷藏庫一般的嚴寒氣溫下,僅有少許植物能夠生存,由於南極之夜很長,有800種植物——地衣類、青苔類、淡水藻類、菌類、黴類、酵母和藻類等陸上植物均作長時期的蟄伏。但在短短的夏天卻立即發生光合作用,僅是茁長數日、數週或一、兩個月。

在另一方面,植物雖然稀少,動物卻很多;但陸上動物種類的數目和大小均較少,差不多所有動物都出現於冰原的邊緣或冰中,牠們若非生活在海洋中也是從海洋覓食的。在陸上棲息和覓食的動物大都是微小的昆蟲和蜘蛛之類。昆蟲中最大的是蠅,牠與蒼蠅同類,體長約為十分之一吋(約3毫克)。除了不能飛翔的企鵝之外,還有南極鷗和南極海燕。在南極和亞南極圈的海島地帶,有多種鳥類如燕鷗、信天翁、鷺鶿、海鷗等。有些鳥類有時也深入南極大陸。

北極燕鷗是世界最偉大的飛行家。牠一年有六個月消磨在南極,六個月在北極,從北方飛行11,000哩(17,700公里)到南極洲消夏。因此牠差不多終年生活在白晝中。

世上十七種企鵝中有五種出現於南極。亞狄里企鵝和皇帝企鵝是唯一在大陸繁殖的兩種。亞狄里企鵝平均體高約十五吋(38公分),體重十至十五磅(4.5至6.8公斤),牠體內似乎有生物時鐘的機械作用,可藉太陽的方位來定方向。

皇帝企鵝可說是體驗到這個冷藏庫溫度的極限。牠是亞狄里企鵝的「大哥」。這種樣貌高貴的企鵝體重達55至100磅(25至45公斤),站起來的高度幾達四呎(1.2公尺)。母鳥在嚴冬產卵一枚。在將近產卵時,她向昏黑嚴寒的冬夜南方邁進。卵子一經產下,母鳥即小心地將其放在父鳥的蹼足之上,讓他負起孵卵的責任;後者用寬闊的蹼足頂上載著卵子,以腹部的摺狀皮膚將之覆蓋兩個月。在準父鳥執行職責之際,母鳥前往北方海中蒐集食物。當她返回時,她已準備好哺育幼鳥,方法是將吃進的食物反芻。皇帝企鵝是南極洲唯一不跟從擴大的積冰向北推進的鳥類,牠們留在後面渡過六個月漫漫長夜的風雪嚴冬,在這種情況之下牠根本無法像其他鳥類一般築巢。

在冰封的南極洲上我們發現數以百萬計的各種各類的海豹。牠們在這種環境中悠然自得,因為體內的絕緣脂肪層既可貯藏養分,又能增加浮力。牠們有水中的大量魚類作為「牧場」。多種鯨魚也能從南極盛產的甲殼類動物獲得豐富食物。生活於海底附近的魚類也是南極洲的特產,其中百分之90是他處所無的。

潛水人穿著半吋(13毫克)厚裡襯的絕緣材料潛水衣在華氏28°(攝氏-2°)的水下工作,每次下水一小時。他們蒐集了130種已知的南極魚類標本和其他海產,其中有許多像章魚一般沒有赤血的,另一些則是半透明的。有些魚類屬於赤血類,但在極低的溫度下也不會凍結。最近潛水人發現一條長達四、五呎(1.2至1.5公尺)的幼鰻,比已知的任何初生鰻大二十倍。

十月至二月是氣候溫和的季節,但除了延至南美洲之南約600哩(966公里)的南極半島之外,氣溫永不會高於冰點。在這段時期中有多種細小昆蟲感受暖氣而活動數日,然後又冷至再度蟄伏。科學家發現當地的雪蚤和八足蝨。體內產生一種稱為甘油的物質。這種化學物有時可被用作抗凍結劑。它使這些小昆蟲得以在南極的冬天生存下去。

蝨和昆蟲的存在使人想到疾病的問題。南極洲沒有微菌的古老傳統總是謬誤的。這個大洲雖然看來和手術室內部一樣雪白,但卻有許多微菌存在。細菌學家在南極點地下九十呎(27公尺)之處發現有些細菌被困在那裡已有一百年之久。他們使用面具和消毒器具,小心避免將現代的細菌和十九世紀的細菌混合。他們在那裡發現引致傳染病的葡萄狀球菌。除非由於技術錯誤或裝備失當以致科學家本身的細菌漏出,否則這些細菌自1860年以來,即已存在於南極洲。再者,細菌在冰中是不會死的,在實驗室裡獲得溫暖便會再度活動。

可是,南極的奇寒和乾燥卻有極佳的保全效果。《大英百科全書》報導說:「在離海約30哩(48公里),海拔3,000呎(914公尺)的麥米杜涸谷中曾發現了許多未腐的海豹遺骸,其中多數是食蟹海豹(一種特別的海豹)。由於在內陸找不到食物,這些食蟹海豹終於死去,牠們的有皮屍體被寒冷乾燥的氣候保全下來。」

科學實驗室

南極洲在今日的確可稱為科學家的實驗室。地質學家致力於研究龐大的厚冰層下究竟有什麼存在。最近以地震記錄和輻射計照片作研究的結果透露南極洲的結構大部分為岩層而非海洋。南極洲同時被發現,至少直至現時為止,是各大洲中最寂靜和最少地震的。現時差不多整個南極洲已為人所見,大多數山岳地帶已有空中拍攝的照片和製出地圖。地質學家、生物物理學家、冰河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繼續前往當地探訪和研究,希望發現更多關於整個地球的結構和環境系統的資料。

多個國家已設立南極觀測站。十二個南極條約簽署國中有十個在冬天保留觀測站。蘇聯在南極半島設立標令候辛觀測站。美國的主要活動基地是在麥米杜的觀測站,它位於南極洲近太平洋的一邊。這個基地是以核子發電的,居民平均在夏天有900人,冬天200人,在南極點和半島也有多個小型的終年觀測站。雖然南極被一些人視為危險地帶,有些人卻將其視為未來的旅遊勝地。現時已有不少遊客探訪科學觀測站和企鵝繁殖地。當然,它也是滑雪者的樂園。

誰知道這個大洲冷藏庫還會有其他什麼『寶藏』發現呢?在這方面還需更多的探究和實驗。科技的進步也許能開發它的豐富礦藏。對當地氣候和四周海洋的研究也許能幫助科學家了解更多關於世界各地的氣候。有一件事是我們可以確定的,那便是,正如我們重視家裡的冰箱,我們的南極「冷藏庫」現時既已開放給我們使用,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們無疑會對之有更深的體會。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