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7 9/8 24-25頁
  • 沒有拼音的文字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沒有拼音的文字
  • 警醒!1977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普及國語的努力
  • 沒有拼音的文字
  • 獨創一格的語文
    警醒!1976
  • 異鄉淘金,落地生根
    警醒!2011年
  • 台灣——具有大特色的小島
    警醒!1974
  • 「心」在上帝的道聖經中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7
《警》77 9/8 24-25頁

沒有拼音的文字

在台灣,十歲大的林永雄坐在書桌之前。小手緊握著一枝纖幼的竹管毛筆,筆勢差不多垂直的。他聚精匯神地用墨在紙上描繪。在東方的城市、小鎮和鄉村有億萬的兒童每天都是這樣行。他們在做些什麼呢?他們是上美術課作繪畫嗎?

答案是肯定和否定兼而有之。兒童們正在學習沒有拼音的寫字藝術。這種書法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國商朝時代。

沒有拼音的書法有怎樣的呢?且以上述兒童的名字為例。在中國官話,他是姓『林』的。『林』字的意思是「森林」或「茂樹」。你看到兩個木字所傳達的意義嗎?他的名字『永雄』由兩個字組成,意思是「永久勇武」或「永遠英雄」。

但字體雖然表示意義,卻不是藉拼音而發音的。讀者必須按照自己所說的中國方言而發音。例如,同是林永雄一名,廣東話的讀法就和國語不同。但兩種讀法都表現同一的意義。所有懂得中文的人雖然彼此的言語不通,卻可以用文字來溝通意見。

普及國語的努力

中國在近代曾致力於使官話a成為全國語言。由專家正式組成國語注音符號,這套三十七音的符號可以正確地拼出中文的國語發音。它們被用來教授國語。在教育程度較淺的兒童和成人書籍中,字旁附有注音符號。這使他們能夠讀出他們所未識的幾千個複雜字體。

在二十世紀初期,又有第二次運動出現,它進一步影響到中文的寫作。怎會如此呢?原來,在以往十八個世紀,中文是以所謂文言體裁出現的。這是一種言簡意賅的寫作方式,每個詞只用單音字表達。可是單音字讀起來卻使人難於了解。例如:「忠」字的意思是「忠貞」,但它的發音b卻與意義有別的「中」、「鐘」、「終」或其他字的發音相同。雖然英文也有同音不同意的字,如「坦露」(bare)和「熊」(bear),「商品」(ware)和「穿著」(wear)等。

中國人在講話時往往能克服這個難題,方法是加上另外的字使聽者明白意思。說國語的人講起話來不是用一個「忠」字,而是說「忠心」,附加的「心」字使聽者知道他們所指的「忠」而非「中」、「鐘」或其他。白話體裁便是在寫作時加上額外的字,使其近似日常談話,這便是白話文一詞的意思。這使教育程度較淺的人在讀書時易於了解。使用注音符號教導國語發音和使用白話寫作的這項運動曾鼓勵許多人學講和學讀國語。

沒有拼音的文字

漢字的書法是一項藝術。學童先要學懂正確的筆劃次序。筆劃的平衡與比例也非學不可。初學者的輔助是利用印有方格的紙。永雄小朋友首先用鋼筆或鉛筆在方格紙上練習。後來進步到能在小方格內寫上多至三十三劃的一個字。最後,永雄精通了用毛筆寫字的藝術。

不須拼音的文字產生許多難題。可是中國人卻有辦法加以克服。永雄以一種有趣的方法在電話簿裡查閱名字。既然中文是沒有字母的,名字的排列以第一個字的筆劃多少為根據,中國人則以姓氏為首。他首先寫出姓氏,計算劃數。永雖是姓林的,林字是八劃,他遂在八劃的部份查閱。

中文與日文的關係又如何呢?實際上,這兩種文字是有密切關係的。日文的文法和句法與中文截然不同。可是日文卻借用漢字為文。

借用漢字使日文成為世上最複雜的文字之一。既然日文中的所有漢字都有音讀和訓讀方法可用,因此遂有九種或以上的不同讀法,視乎上下文而異。日本學生雖然只要認識1,850個基本漢字,他們必須懂得以各佔四十八字的兩種假名作熟練的發音。但事情尚未到此為止。更複雜的是,讀日文需要熟悉數萬個由兩字或多字合成的用語,在不同的場合作出不同的正確讀法。

沒有拼音的中文的書法的確是一種藝術。但它對人類社會極有價值的。因為中國文字可使八億以上說講各地方言的人能清楚地互相溝通意見。

[腳注]

a 正式的名稱是「國語」,但一般說英語的人稱之為『官話』,因為它是以來自中國北部的官吏所說的語言為根據的。

b 數字「ˊ」是聲的符號,國語共有四聲。若要詳細參考關於中文的寫法,請閱讀1976年六月八日的《儆醒!》雜誌中「獨創一格的語文」一文。

[第25頁的圖片]

「林」是家族姓氏之一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