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而微的小菲律賓
《儆醒!》雜誌駐菲律賓通訊員報導
菲律賓群島有如一串散落在海洋中的珍珠。這一串珠由南至北長達1,150哩(1,850公里),在太平洋與南中國海之間形成一條光亮的界線。沒有人知道菲律賓究竟有多少個島——因為活的火山不斷產生新的島嶼,而洶湧澎湃的海浪不斷吞沒其他的,所以,大家只是說有七千多個。但是其中約有四千個是無人居住的,還有其他許多島嶼尚未有命名,亦從未有人涉足過。
在這些熱帶島嶼上大約有四千萬居民。他們說超過87種方言,分屬於81種以上不同的部族。在這些各不相同,但卻饒有趣味的部族人民中間我們見到美國人、西班牙人、馬來西亞人、中國人和亞拉伯人所遺留下的顯著痕跡。
能在經濟上和時間上有餘裕到外國遊覽幾個月以認識當地文化的人畢竟佔少數。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地區可以使能夠在菲律賓逗留甚至一天的人亦可以一目了然地瀏覽整個菲律賓群島的景色和生活情況。離馬尼拉國際機場不遠有一個佔地87英畝特別區,稱為拿容菲律賓——一個具體而微的小菲律賓。
這個特別區一共設有六個引人入勝的村莊,共同構成一幅菲律賓全境的圖畫。它們是回教徒村;維薩雅族村;北呂宋村、山地村、壁高族村和塔加羅族村。從這些複製的村莊你可以看見各村莊在它們本地實際可見的建築物、風景、藝術品和手工藝品。
富於色彩的交通工具
當我們步入公園時,我們看見兩種具有典型菲律賓色彩的交通工具在等候乘客——其一是馬車,其二是稱為吉甫妮的小型巴士。色彩鮮明的馬車使人想起西班牙人的統治。雖然在大城市中它已漸漸消失而為摩托化的車輛所代替,但是,由於最近燃料的短缺和漲價,這種古老而又受人尊敬的馬車又漸漸抬頭而再次在擁擠的鄉村街道上奔馳了。
但是我們卻選擇了較新近的吉甫妮小型巴士。這種小巴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面世的。當時在戰後,由於菲律賓在復員上亟需大量交通運輸車輛,而美國在戰後則存有大量過剩的軍用物資,因此,有企業頭腦的菲律賓人就想出一個臨時適應需要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將原來的軍用吉甫車的車身加長,並在後部加設兩張長凳;而使之變成一輛小型巴士,可以輕易地在泥濘的道路上和被山洪所泛濫的小溪上行駛。這種小巴士的載量——包括人、動物及蔬菜——似乎是漫無限制的,而且在駕駛方面亦常常驚險百出。
不過,這種巴士很容易被人認出,因為它們都髹上生動的各式圖樣,在車身上還有顏色奪目的標記如:「永遠屬於你」,「真摯的愛」或「情人」而使之具有獨特的個性。在車內,你或者還會在儀器板上讀到一節經文如,「準備迎接你的上帝」等,作為裝飾。有些小巴士在車內還附設若干光亮的鏡子和喇叭,使之成為一個兼具實際、耐用和民間藝術的迷人混合體。
塔加羅族及伊魯高族村莊
「拿容菲律賓」所設的吉甫妮小巴士將我們迅速地駛到呂宋中南部的塔加羅族村莊。呂宋的中南部是菲律賓的穀倉。這個地區大部份土地是平坦,肥沃而有水利灌輸的農田,在豐年會有三造豐盛的穀米收成。
下車之後,我們的視線立即被吸引到建築於離地達六呎高的幾間茅屋之上。雨水多固然對稻禾的生長有益,但亦常常會帶來泛濫。故此,將房子築高可以保護傢具乾爽而不致被水浸壞。用板條築成的牆壁和地板以及寬大的窗戶可以使空氣流通,但室內的私生活亦頗易被外人窺見。
我們拾級登上一個農民的茅屋。一踏上地板便有下沉的感覺。但是再走幾步,這種不安就消失了,因為我們知道用竹編織成的地板是不會裂斷的。在屋內我們留意到種稻禾的農民怎樣善用一年下秧和收割三造的間斷時間。我們看見用波蘿葉纖維製成的優美薄品耶布(piña)和用香蕉樹纖維製成的朱士布(jusi),花式錯綜複雜的刺繡、陶器和水牛皮的製成品。此外也看見用本地土產的拿拉木(narra)(菲律賓的土產桃花心木)所製成的精美桌子和衣櫃,其上以精工鑲嵌水牛骨作為裝飾。這些手工製成的藝術品常在世界各地名貴的傢俬店中可以見到。這種所謂的「茅屋工業」(意即家庭工業)是如此普遍,以致它一躍而成為這個島國的主要工業。
當我們道經一個小湖時,水鴨的叫聲提醒我們利薩爾省伯特羅斯的主要工業——巴律蛋。巴律蛋(balut)是一種孵了大約兩個星期,在未孵出小鴨之前便將其煮熟的鴨蛋。許多人喜歡一啖將整隻小鴨連毛帶骨地放入口內。故此街上販賣這種鴨蛋的小販生意頗為興旺。大部分菲律賓人都喜歡食這種巴律蛋而視之為美點。但是外國人卻不大懂得欣賞它的味道。
在前往伊魯高族村莊的途中我們經過一個香蕉園。這個園大約種有300種不同的香蕉以及用來製成聞名世界的馬尼拉麻的亞巴卡麻(abaca)。伊魯高族人居住在馬尼拉北部的窄狹山谷中。他們是克勤克儉的農民。他們仍然保留西班牙統治時代典雅、耐用的建築物。我們在這個複製的特別區中所看見的大房子是由伊魯高族本土逐塊磚頭搬運到這裡來建成的。
壁高族村莊
正如壁高族本土的景色受到瑪容火山所支配,這個面積達8,000呎(2,438公尺)的複製壁高族村莊也受一個複製的瑪容火山所支配。據說,瑪容火山在形狀上具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火山口。1814年它的爆發曾將整個格沙華小城埋葬在20呎(6公尺)深的泥土和火山熔岩中,同時毀滅了若干個小城以及數以千計的居民。現在只有教堂的尖塔仍然矗立在乾硬了的溶岩之上,靜默地向人訴說那次火山爆發的慘劇。不錯,有人告訴我們這「火山仍然活著!」它上次爆發是在1968年。正如菲律賓的其他五十個火山一樣,它仍然不斷有蒸汽噴出。
住在颱風出沒地帶的壁高族人,由於風吹雨打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故此他們常常開玩笑地說,「除非一場暴風能夠將一個切開兩邊的椰子吹回原形,否則便不算是一場颱風」。不過,他們其實害怕暴風過於害怕洪水。因此,他們的住宅必須堅牢地固著在地上以便能夠抵禦時速達125哩(200公里)的颱風襲擊。但是菲律賓人天性樂觀,所以,雖然不時有颱風侵襲,有時且甚至將最堅牢的房子吹倒,他們仍會隨時搜集現成的材料將家園重建起來。
在漫步時我們幾乎可以想像自己置身在一個被熱帶樹木之王,椰子樹,所包圍的壁高族農場中。在菲律賓人看來,椰子樹的豐收乃是順境的象徵。他們看它比金錢更有價值。椰子樹的葉脈可以製成掃把,樹身可以成為耐用的橋梁支柱或水管,樹根可以作柴燒。菲律賓的主婦甚至會用一隻腳踏在椰衣之上去擦地板,將其擦得光亮奪目。椰子殼亦可以製成廚房用具、吉他、雕刻物、木炭和品質一流的道具。牛油、肥皂和椰子油則來自椰子內。
許多農民會在家中有一個嬰兒出生時就種六株椰子樹。當孩子長大到上學年齡時,椰子樹也開始結實,而可以支付小孩子的學雜費用。當椰子樹長至更大時,它們所出產的果實可以幫助這個少年或少女在生活上有一個好的開始。
維薩雅族村莊
位於菲律賓群島中部的維薩雅群島是個美麗迷人的地方,它的居民從日益興盛的製糖業得益不淺。全菲律賓所產的糖有百分之75產自這個群島,特別是在尼高路斯島。此地那有格子棚蔭道的西班牙式房子會使遊客感到以往日子的一些生活情趣。
人口密度最高的司布島(Cebu)是以往一段生動歷史的舞台。1521年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就在附近的何門漢島登陸。初時他頗受土人歡迎,但後來卻由於重稅而惹起土人反感。終於當時司布的酋長立普立普與麥哲倫的軍隊打了一場仗,麥哲倫便在這場戰爭中喪生。
後來西班牙的殖民者在宿務豎立了一個巨大的十字架以紀念麥哲倫將西方的宗教傳入菲律賓的功勞。後來迷信的土人更相信這十字架具有治病的能力。由於許多狂熱的教徒想從這個「神奇」的十字架,取得一點木頭作治病之用,當局不得不建築一間寺院將十字架安置在內以資保護。一直到現在仍然有人到這個寺院來燃香點燭及跳舞以求獲得神奇的醫治。在這個維薩雅族的村莊裡我們可以看見這個著名的象徵物的複製品。
回教村莊
當我們沿著彎曲的道路向下行,望見迷人的村莊在前頭時,我們疲倦的腳也忘記了。與其他各村莊的房子相比,這個村莊中富於色彩的屋宇特別顯得有生氣。房屋均用色澤鮮豔的木雕刻物來做裝飾——有些屋宇甚至建在水面的支柱上。這些屋宇環繞著一個擁有五個紅色尖塔的白色回教寺院。按照回教的信仰,中間的尖塔代表回教的神亞賴,其餘四個較小的尖塔則代表他的侍從。在每個村莊的回教寺院中間均有一個圓形的銅鑼,每隔若干時就敲響一次。鑼聲一響,村民就要朝著寺院禱告。
在西班牙人侵入菲律賓之前,亞拉伯的海外傳教士已經來到民答那峨、巴拉望和蘇祿,使許多人都歸信回教。雖然這些人在現在的菲律賓人口中僅佔百分之四,他們的風俗無疑為菲律賓群島添上不少光彩。這裡男子所戴的,稱為高皮亞的天鵝絨無邊小帽和女人所穿稱為簡提奧的寬長褲子都是引人注目的東西。
有些回教徒在海上過一生。他們居於建在水中支柱上的木屋裡。他們就在水上過活,以捕魚或潛水取珍珠為生。他們甚至不用上陸購買食物,因為經常有小艇來到他們的屋前兜售食物和日用品,而且屋與屋之間有板橋將其連起來,使他們可以彼此往來,十分方便。
不過,民答那峨的屋宇並不是全部建於水上。尚有許多房子建在旱地上,正如我們在這個特別區內所見到的裝飾華麗的房子一樣。據回教徒說,他們屋簷上的雕刻物是可以驅邪的。那麼在屋子兩傍,向外伸出有如巨型蝴蝶兩翼的雕刻物又如何呢?據說,這些稱為柯利爾(oliu)的雕刻物是象徵稱為大圖(Datu)的當地回教統治者的尊貴地位,這是他和他的「蘇丹」兒子居住的公館。在附近較小的兩間房子則是「大圖」的妻子居住的地方。按照回教的信仰,只要「大圖」有能力負擔得起,他可以娶四個妻子和四個侍妾。不過,這八個妻妾必須在所謂的「友好競爭之下共同生活」。
回教徒的墳墓亦十分引人注目。你並且會見到有某些象徵死者一生的物品安置在墓上。例如,在一個漁夫的墓上你會看見一隻小艇,在一個女人的墳墓則可以看見一面象徵梳妝台的鏡子。
山地的村莊
由民答那峨這個南部大島我們繼續向北部呂宋島的山岳地帶進發。但是在這個特別區中,我們只須走幾步路就到達了。住在這個山岳地區有一群體力過人的部落。他們不是生活在熱帶的氣候中而是生活在清涼的山上和陡峭的山坡上。他們創造了世界奇觀之一的有名巴拿威梯田。數百年來他們在幾乎垂直的山坡上用簡單的農具刻苦耐勞地將這個山墾成一列列的梯田。藉著一個錯綜複雜的灌溉系統,他們使水由一列水田流到另一列水田。如果將這裡所有一列一列的水田連接起來它的長度會比中國的萬里長城長十倍,而超過地球圓周的一半——14,000哩(22,530公里)!
這個山岳地區的草蓋房子建築在四條堅固的支柱上。支柱的上部有巨大的圓木用以防止老鼠侵入。如果門前的梯子下垂,便意味到歡迎訪客入屋。屋內可以作廚房煮食,亦可以作寢室睡眠。在暑天他們大部分時間躲在屋下做紡織或刻木的工作。特別受人歡迎的雕刻物是使人想起獵人頭的習俗仍然流行的時代的古戰士面具和水牛的雕刻物。
這裡的屋子不大,因為小孩子不會長久住在家中。到青春發動期,男孩會被遷到稱為亞都士的男宿舍,女孩則被遷到稱為腰樂格的女宿舍。他們會為這些少男少女作試婚的安排。但是一對男女若不相稱或未能生育兒女,就不能成婚。只有雙方同意而心滿意足之後才會正式宣佈結為夫婦。
好了,現在已時近黃昏,我們要離開這個特別區了。在這個一目了然的特別區裡,我們遊覽過整個菲律賓群島的全境。我們的心不禁想起剛才所看見的各種不尋常的景物。由馬尼拉的忙碌都市生活以至山岳地區的部落樸素生活,我們無法不受到菲律賓人那種簡樸但卻引入入勝的生活所吸引。
[第9頁的圖片]
塔加羅地區的典型住宅
[第11頁的圖片]
山地省份的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