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7 8/8 26-29頁
  • 在日本「死」不易?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在日本「死」不易?
  • 警醒!1977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殯儀館
  • 喪禮——在什麼地方舉行?
  • 為死者守夜
  • 喪禮
  • 火葬或土葬
  • 戒名
  • 較便宜的喪禮
  • 值得想想的問題
  • 對死者表示敬意——以什麼方式?
    警醒!1978
  • 預先計劃喪事——是明智之舉嗎?
    警醒!1977
  • 基督徒的喪禮——既莊嚴樸實又蒙上帝悅納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9年
  • 耶和華見證人對喪禮有什麼看法?
    關於耶和華見證人的常見問題
查看更多
警醒!1977
《警》77 8/8 26-29頁

在日本「死」不易?

《儆醒!》駐日本通訊員報導

無論生活在日本抑或在其他地方,死亡均會毫無例外地臨到所有的人身上。

死亡也不會等到一個人有能力負擔葬殮費之後才來臨。許多時它突然而來,使喪失親人的家庭除了跟從當地葬殮的習俗為死者的身後事辦妥之外便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不論費用如何。

既然如此,何不用幾分鐘來考慮一下在日本的一些葬禮費用呢?如果你未參加過日本人的葬禮,你或者會發覺將其與你當地的葬禮作一個比較會頗為有趣。閱讀一下關於日本人的葬禮可能會在另一方面對你有幫助。一個人很少會為自己或親人預先想及關於葬禮的事。但是藉著留意一下一些牽涉到許多日本人葬禮的事情,你或者會發覺事先想想在自己的本地有什麼可以選擇的餘地是明智之舉。

葬禮費用多少要看死者的家世和社會地位而定。它可能少過四萬日元或多到數百萬日元。通常是由殯儀館開出價錢。在日本,鄰人和其他的人都會來參加葬禮。他們也會在事後談論關於葬禮的事,所以,有不少社會壓力加於遺族的身上,迫使他們不得不盡力為死者舉行一次體面的「盛大葬禮」。

殯儀館

在日本有些地方仍然固守著古代的習俗。其中之一是,住在同一地區的人會照顧該地區內一切有關葬殮的事。但是在城市中通常是將一切葬殮事宜交由殯儀館料理,由它去供應棺木,靈柩車和祭壇(供佛教徒用)。此外,殯儀館也安排地方舉行喪禮,安放花圈,預備計程汽車以便往返火葬場或購置墓地。它亦可以代辦適當的石碑和一個室內祭壇,如果一個佛教徒家中尚未設有此物的話。

大部分的殯儀館均向日本通產省(即國際貿易及工業部)註冊,但並非必須如此行。據一家註冊的殯儀館所印發的小冊透露,包括有葬禮祭壇,棺木和全套附屬品的葬禮分為甲乙兩種。甲種費用是二十萬日元,乙種約十萬日元。葬禮完畢後,附屬品項目所餘下的東西只有一張載有送喪者名字的登記單;一個刻有死者戒名的石碑;一個骨灰缸和一個盛載骨灰缸的木箱子。

當然,人不一定要照足小冊子所定的價目去舉喪。有些人可能覺得他們的家世或死者的社會地位配有更體面的喪禮。例如,一個用桐木薄板鑲在紅色羅安木上製成的普通棺木價值二萬日元。但是一個用柏木製成的棺木則值二十萬日元。

私營的殯儀館正在增加中,但它們的價目各不相同。與向政府註冊的殯儀館不同,它們沒有採分期付款的辦法。它們一談妥就先要付大約三十萬日元的費用。既然知道這種情形,你就不會對於最近一次喪禮費用高達二百萬日元感到驚奇了。

喪禮——在什麼地方舉行?

喪禮慣常在死者的家中舉行,無論他們信奉佛教,神道教或「基督教」。但亦有些人因為自己的住屋太小而覺得應該租賃一個較大的地方舉行。所以,有些人向寺院租賃一個房間去舉行喪禮。他們這樣做可能是由於他們喜歡如此行,或可能由於預期有許多人來參加喪禮。最近有一個家庭向一間著名的寺院租賃一個房間舉行喪禮,租金是六百萬日元。展覽會堂和體育館特別適合多人參加的日本大規模喪禮。

為死者守夜

死者的所有直屬家人,親戚及世好都要在死者去世的那天晚上或在舉行喪禮的前夕為死者守夜。在古代這種守夜延續達一個星期之久。在這一段時間內有盛大的筵席和舞蹈舉行,希望死者的靈魂會因此回來。有一個與此動機相似而流傳至今的習俗,是爬上死者住所的屋頂大聲呼喊死者的名字。

古時喪禮是在夜間舉行的,當時的情形想必是一種古怪的經驗:送喪的行列手持燈籠,由死者的居所一步一步向著山墳移動。此外還有一位僧侶同行,他不是口念佛經便是手搖響鈴。但是現在的喪禮則在白日舉行,而且送殯的行列在城市內是以車代步,直駕到火葬場。現在只有守夜的習俗仍然存在,但已縮短為一夜了。

喪禮

如果你見過一次佛教的喪禮儀式,你便可以說是幾乎見過一切了。在舉行喪禮的房間有一個祭壇,上面放者死者的遺像。棺木放在祭壇後面,但在棺木之前則置有香筒和香爐。

死者的直屬家人,親戚和朋友會相繼在壇前向死者作永別的跪拜或鞠躬。在大規模的喪禮中,因為人多之故主事人會列出一張名單將各人的名字唱出,使喪禮能夠有秩席地舉行。參加佛教喪禮的人須做些什麼呢?他左手持念珠,先向僧侶及直屬家人鞠躬,然後對著祭壇向死者遺像鞠躬。跟著就走上一步,從香筒中取些香投落香爐中。最後他兩手垂直向死者作永別的鞠躬。

喪禮的這一部分通常在一個或數個僧侶誦念佛經聲中舉行。僧侶的酬金因所屬的寺院,宗派以及等級不同而有別。在最近的一次喪禮中,一位僧侶的酬金是一萬日元,但在另一次喪禮中,一個僧侶的酬金是五十萬日元。由此可見甚至舉行宗教儀式的喪禮費用亦可能十分昂貴。

火葬或土葬

喪禮完畢之後,棺木便被移上靈柩車而運到火葬場或墓地埋葬。但即使是火化,骨灰通常亦被埋葬,只不過葬在一個較小的墳墓中而已。

一個墳墓價值多少呢?在日本,由於土地缺少,墓地的價錢頗貴。照普通的大小,一塊90x90公分(約等於35方吋)的小墓地時價大約值二十萬日元。但是除了墓地之外還要建石碑,石碑的價錢亦要看大小、形狀、手工和石質而定,可能要花二十萬至八十萬日元不等。最普通的一種是有四個平方形部分。上部是一個長方形的角柱,在前面刻有家族的名字,側面則刻有為死者所起的戒名。

戒名

「一個死後的名字?」你可能會覺得驚奇。不錯,這是給死人起的名字。這份工作是由僧侶擔任。但遵守這種習俗的費用頗大。通常請一位僧侶為死者起一個日本人稱為「戒名」(一個佛教徒死後所持有的名字)的死後名字要花大約二萬至一百萬日元不等,或甚至更昂貴。取價多少要看所選的是什麼漢字,負責將它們寫在由殯儀館購備的石碑上的僧侶是什麼宗派和什麼等級而定。人們以為這個名字會使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中得益。但是有不少人已開始懷疑這種昂貴的習俗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了。

遵守這種習俗的人會將刻有戒名的石碑安放在佛壇之上。佛壇是什麼呢?它就是設在佛教徒家裡的祭壇,價錢可能十分昂貴。普通的佛壇大約是三十萬日元,但亦有名貴到達三千萬日元的。在這種可移動或可攜帶的家庭用祭壇面世之前,日本人在自己的住所內建有一個崇拜用的地方。這個地方稱為「床之間」。現在日本許多房子仍然有這種「床之間」,只是大部分佔地不再是一個房間而是佔牆的一半凹入位置,而且現在主要是供放置鮮花之用。

如果你留意到日本人通常在喪禮上所負擔的費用,你也許會想道「這的確是對死者家庭的一項重擔。」你的想法不錯。但是日本人的這個習俗甚至將負擔轉到別人身上,很可能是由於死者的親朋想減輕遺族的負擔之故。這個習俗是由死者的親朋以「香奠」的名義將現金贈送給死者的遺族,顧名思義這乃是作為香儀之用。

在舉行喪禮的房屋外設有一個小帳幕和一張桌子。有一個招待員會在那裡收受「香奠」。這筆款子會以一部分作為購置禮物回敬贈送香奠的親朋之用,其餘的則用作支付喪禮的開銷,主事人在收到香奠之後才將送喪者的姓名登記下來。

較便宜的喪禮

政府有時會請註冊的殯儀館為一個靠社會福利金維持生活的家庭辦理喪事。政府對於這種喪事的費用一律支付五萬一千七百日元。可想而知,這種喪禮相當簡樸,但卻仍然保持應有的尊嚴,並且不致使遺族負債。

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所舉行的喪禮在費用上通常比傳統的佛教儀式慳省得多。這是由於他們明白聖經對死者情況的主張,和聖經教人要樸實和合理之故。且以耶和華見證人最近在王國聚會所舉行的一次喪禮為例。

他們只請殯儀館供給一副棺木和一輛靈柩車將屍體搬運到火葬場。大多數佛教徒動輒在將親人焚化,埋葬和立碑上花一筆大款子,但是基督徒的家庭則覺得沒有這個必要。他們意識到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在耶和華面前有一個良好的地位,因為他不久就要將一切藉著基督的贖價得贖的人復活過來。另一個理由是他們不會像佛教徒那樣每年都要到墳場掃一次墓。

你可能會問,耶和華見證人有任何喪禮的儀式舉行嗎?有。火葬之後,在一個對大多數人都方便的時候,他們會在王國聚會所舉行一次追悼演講。在那裡沒有祭壇,沒有死者的遺像或香燭亦沒有送喪的親朋贈送香奠。主講的傳道員會將基督徒有復活希望的信息向眾人講出,他亦不索取任何報酬。在講台前鋪有由匿名的弟兄姊妹所贈送的鮮花。許多參加喪禮的佛教徒和親戚都對他們這種簡樸的喪禮表示賞識。在演講之後,他們接著唱一首關於復活希望的詩歌及向能將人復活的最高主宰禱告,於是喪禮便宣告結束。

值得想想的問題

從以上論及的傳統佛教喪禮,我們看出為什麼對許多人來說,由於葬禮費用的昂貴,所以幾乎可以說死也不容易。不過,這也使人看出,跟隨習俗所花的費用並非全部都屬必要。誠然,以現在來說,死是「人生的一部份」。但是如果一個人處事不是僅跟從習俗而是以實際的必要或最大的裨益為準繩,死者的遺族就不會在悲傷之外再加上沉重的債務了。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