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想知道
在大多數地方,傳統的宗教正在衰退。上教堂的人數大減。有愈來愈多的人,不論老幼,正排斥傳統的崇拜方式。與此一致地,不相信有上帝存在的人也數目日增。
當然,過去數十年來共產社會一直大力攻擊宗教而視之為『人民的鴉片』。無神主義在這些地方大為流行。甚至在基督教國的心臟地帶,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的信仰也逐漸獲得優勢。
難題的一部份是,多個世紀以來,俗世宗教種種不合理的信仰和有害行動招致不少的譏嘲。因此,許多有識之士,將各教會及其他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繁文縟節視為無用是不足為怪的。
例證之一是由漢堡出版的西德《明星》雜誌指出。它刊載一篇批評文章,題名為「聖母瑪利亞的市道」。內容論及阿托丁、巴伐利亞的一條朝聖鄉村。該期刊物售出一百萬份。
巴伐利亞的教育文化當局留意到該文對宗教崇拜方式的反對,說:「他們成功地將宗教醜化,撕去敬虔,祈禱和崇拜的外衣,將信徒當作小丑盡情嘲弄。」
青年人不感興趣嗎?
巴伐利亞當局在它的刊物,1975年十二月刊的《學校和我們》,之中也聲稱:「我們每天都讀到、聽到、看到敬虔被譏嘲為愚蠢,十誡被放在凳後。」既然如此,上帝和基督教變成無意義的字詞,無意思的字音,現代生活中的空虛部份,還足為奇嗎?既然許多家庭極力避免討論宗教,宗教作為學校科目之不受歡迎豈不是順理成章嗎?
不錯,成年人既然捨棄宗教,或僅作名義上的信徒,他們的兒女自然受到影響。現在的青年人也和他們的父母一樣,對形式主義的宗教及其儀式毫不尊重。
可是,這是否因為青年人對於上帝的存在,人生的意義或人死後有什麼遭遇等問題不感興趣呢?正相反,青年人往往比成年人更樂於討論這些問題。
愈來愈多青年人所反對的乃是形式主義的宗教,因為青年人看出這些宗教是毫無用處的。他們也留意到世界各宗教的惡行。這包括教會干預政治、支持戰爭、假冒為善,鼓吹不合理的教義以及教士和其他宗教人士過著奢侈的生活。這一切均使青年人「厭棄」形式主義的宗教。
發人深省的調查
在德國慕尼黑,一位名為柏拉積克的青年科學家決定調查青年人對關於上帝的問題是否感覺興趣。他在慕尼黑各學校九年級的2,000名男女學生當中向800人查詢。
結果促使許多人要重新調整自己的看法。為什麼?因為他們以前認為成年人既對關於上帝的事不感興趣,青年人自然亦同樣不感興趣。但事實表明並非如此。
他的調查表明在慕尼黑有數目頗大的青年人生活於漠視上帝的氣氛中。例如,只有百分之16的學生說他們的父親將宗教看作認真。百分之24的學生報導他們的母親對宗教懷有認真的態度。百分之二的學生聲稱他們的父母對宗教如此不感興趣,以致絕不關心兒女接受宗教訓導與否。
值得留意的是,據說有百分之83的父親和百分之74的母親即使上過教堂也極少再去。在這方面兒童反映出父母的習慣。但這乃是意料中的事。兒女通常仿效父母的崇拜方式。
但出乎許多人意外的是這位科學家所調查到的另一面。《學校和我們》一書說:
「調查的結果沒有人曾想像得到:在這些對宗教冷淡,家庭全無敬虔觀念的環境中,青年長大起來並沒有仿效成年人。都市青年聲稱:
「『我時常思考關於上帝存在的問題』(百分之59)。
「『我時常思考關於人生的意義』(百分之64)。
「『我很有興趣知道人死後有什麼遭遇』(百分之57)。」
報導補充說:「許多青年人生活於反宗教的氣氛中,他們的父母與忠心基督徒正好相反,但他們本身卻時常思考一些宗教問題如:生命從何處來,往何處去以及人生的意義等。」
僅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說他們認為宗教是無關重要或不受歡迎的問題。在杜塞道夫所作的另一項以學童為對象的調查對於這些問題也顯示類似的結果。
青年人天生的好奇心
巴伐利亞教育文化部所作出的結論是:「足球、電視和電動腳踏車——任何人若認為這些東西乃是15歲少年人的世界以之為中心的重要東西,這種觀念乃是短視的淺見。慕尼黑對都市的兒童所作的調查祛除了一切疑團:宗教教育的重大,永久的主題,如敬畏、恩典、罪、希望、憂傷、信賴、體會、寬恕等,仍然是青年所需求和想知道的。」
以為青年人不願相信上帝和關於上帝的事是錯誤的。其實使他們陷於不信地步的乃是他們父母、教士的主張和失責,以及後者在日常生活上所立的惡劣榜樣。因此巴伐利亞當局鼓勵『父母們不要膽怯不敢和家人討論宗教』。
由此可見對上帝的事的興趣並沒有在青年人的心中死去。這種興趣看來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對生命有天生的好奇心,喜歡知道這個嚴重問題的答案。但當他們對這些事情得不著答案或從這個世界互相衝突的宗教獲得歪曲的觀念時,他們對崇拜造物主的天生傾向便被窒息了。良心在這些事上變成麻木。
父母以及所謂施行宗教教育的人士所負的責任何等重大!父母不應企圖將這項責任完全交給教士。不論教士們怎樣行,教導兒女認識上帝的主要責任還是落在父母身上。上帝的道聖經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耶和華]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
以上帝的知識教導兒女的重要之處從聖經的類似吩咐足以見之,例如申命記6:5-7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這樣,兒女的天生好奇心便會獲得滿足。
可是各教會有裝備父母們在家裡施行這種教導嗎?沒有。這正是父母們「膽怯」的主要原因;他們不願在家裡討論宗教。人們通常不願討論一些暴露他們力不勝任的事情。
父母沒有能力在家裡施行教導應歸咎於誰呢?咎責應歸於兩方面。首先是父母本身,因為他們應該設法探知在那裡可以獲得這樣的指導。另一部份責任落在教會組纖及其教士之上,因為他們沒有正確地訓練父母,成年人和青年人。
成功的教導
當兒童在關於上帝的事上受到適當教導時,他們的反應是令人欣慰的。上帝的道指出這樣行的結果。箴言22:6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這種訓練必須從家庭開始。父母必須教導兒女認識關於上帝的真理,而且父母的生活必須與敬虔的原則一致。
在第一世紀,基督徒的確以此方法教養兒女。青年人不僅知道關於上帝的真理和旨意,而且在長大後成家立室時,他們也獲得裝備去教導兒女。
使徒保羅在寫給年輕的提摩太的信中說:「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3:15-17。
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否有些父母們能以此法教導和訓練兒女呢?有些作兒女的能夠「從小」明白受上帝感示作為我們指南的聖經呢?不錯,確有這樣的人。事實上,他們的數目超過二百萬,分佈於200個以上的國家地區中,分屬於所有國籍。他們參加一項經常教導和訓練成年人及兒童認識上帝的安排。這項訓導是耶和華見證人的生活方式的中心部份,在世界各地莫不皆然。
今日,受過敬畏上帝的父母所訓練的青年人知道他們信的是什麼。他們能夠以自己的聖經證明什麼是關於上帝和基督徒生活的正確觀點。他們在現今的生活上具有健全的基礎,並在將來懷有偉大的永生希望。
一位初中學生說她知道關於生活重要事務的真理,因為,正如她所稱,「媽媽在我還是嬰孩時就讀給我聽。」這些訓示是直接來自聖經和聖經輔助書籍的。她像提摩太一樣,『從小明白聖經』,其中的知識裝備他去過正當的生活。
另一位女孩能夠告訴同學一些重要問題,例如死者在什麼地方,陰間是什麼,前途有什麼希望等。當另一個孩子問及她怎會知道這一切時,她解釋說她的父母多年來一直以聖經教導她。他們也運用聖經書籍去解釋聖經的教義和切合實際的有益生活原則。
她提及自己曾從一本特別為兒童而寫的好書,稱為《聆聽偉大的導師》,學到不少心得。這本書教導兒童認識上帝和給予他們應付日常生活的實用訓示。
感激所受的訓導
兒童長大之後。他們回顧以往便會對所受的正確訓練衷心感激。他們意識到這種訓練確能督責,糾正,使他們得以避免青年人的許多陷阱。
一位青年女子在中學畢業後寫信給父母說:「我想告訴你們我對你們多麼敬愛和感激你們對我所作的一切。唯獨由於你們的幫助,我才會活到今日。當我有所需要時你們給我良好的教訓和鼓勵,而且總是以慈愛的方式如此行。」
這位畢業生補充說:「你們還給予我一些東西是我所永遠感激的。藉著教導我認識耶和華上帝和他的聖經原則,你們給我的人生目的使我十分快樂。你們也給予我美好的前途希望和教導我依靠耶和華和他的應許。我如今更加努力事奉他,我希望你們快樂,因為你們已給予我生活上最寶貴的東西。我再次感謝你們。感激之心是無法以言語形容的,但我知道你們會明白。」
父母們多年來對青年人所作的誠懇、慈愛的教導獲得多大的酬報!父母若認識上帝的律法,原則和旨意,以之裝備自己去教導兒女,這通常會使兒女十分感激。但這並不意味到父母們必須十全十美,知識高深或具備稀有才幹。任何真正關懷教導兒女的父母都可以學會這樣行。
你可以親自看到這種方法發揮功用,切合實際和獲致成功的效果。請探訪在你附近的耶和華見證人王國聚會所或參加他們的大會。你無疑會看到有許多青年人在場而留下深刻印象。這些兒童也不是完美的。但他們的確想知道人生的意義,和前途的希望。他們正在尋求。他們在這些事上的天生好奇心已受到關注。
誠然,並非所有兒童都會有反應,但大多數會有。你若身為父母,你便能想像到父母的努力獲得酬報時的喜樂。正如上帝的道說:「義人的父親必大得快樂,人生智慧的兒子,必因他歡喜。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箴言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