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7 12/8 20-23頁
  • 你有視網膜脫離的難題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你有視網膜脫離的難題嗎?
  • 警醒!1977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眼目的奇妙構造
  • 眼球特異的「皮膜」
  • 良好視力的威脅
  • 視網膜怎樣脫離
  • 努力保全你的視力
  • 成功率極高的療法
  • 眼前點點是什麼?
    警醒!2000年
  • 眼——「電腦科學家所欽羨的對象」
    警醒!1989年
  • 反過來的視網膜
    警醒!2011年
  • 白內障如何處理?
    警醒!1978
查看更多
警醒!1977
《警》77 12/8 20-23頁

你有視網膜脫離的難題嗎?

這病可能突然出現,在患者眼前呈現閃光或一陣模糊或浮現一道波動的幕。物體看來缺乏確定性,好像有無數點星妨礙你們視力。

這些病徵本身未必就表示你患上嚴重的眼疾。可是,任何這些病徵若是持續下去,也許明智之舉便是請眼科醫生診治。難題可能是視網膜脫離。這是什麼意思呢?

眼目的奇妙構造

察看一下眼目的奇妙構造是有益的。眼球或「球體」是圓的,除了前端之外,因為前端稍為突出。《與你的眼睛活動一同生活》一書指出,「眼球的『突出部份』包含集光器。除了突出部份之外,眼球的整個『皮膜』是不透明體或[不透光體],在突出部份通常有個美麗清澈和圓形的窗,稱為角膜。」

角膜後面是有色的虹彩,有一個孔穴或瞳孔在中央。瞳孔的虹彩會自動擴大或縮小以控制進入眼睛的光線量。

緊接在虹彩之後的是水晶體。水晶體與角膜合作將光線集中在眼球後部,在那裡轉變成電氣刺激,傳播至腦的視覺中樞。因此實際上「看物」的是腦而不是眼睛。

在水晶體的後面,眼球充滿玻璃狀液。它是透明的、像凍子般的物質,其中大部份是液體,僅含有極小量的固體。

眼球特異的「皮膜」

眼球的「皮膜」由三層構成。最外的一層是鞏膜。它覆蓋著大半個眼球,是強韌、纖維性和不透明的物質,能防止光進入眼內。可是,在前面部份,鞏膜卻變成透明的角膜。

皮膜的中間層是十分複雜的。在眼球前端它被其他幾個組織體,包括虹彩,所分開。可是,它在覆蓋著的五分之四的眼球上卻組成在基本上是連續的一層,稱為脈絡膜。

眼球的三層皮膜中的第三層或最內層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它便是視網膜。1970年七月號的《醫學》雜誌解釋視網膜是「其薄如紙的膜,使光的映像進入眼中,使形狀、色彩和構造傳入腦中。」雖然「其薄如紙」,但視網膜卻由許多獨特的層構成。據《世界書本百科全書》所說,「它分成三個主要的細胞層:(1)在內面接近眼球中心的神經細胞;(2)在網膜中間部位的感光細胞,(3)在外面接近脈絡膜的有色素細胞。」

視網膜中感光細胞數量達億萬之多。《醫學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每隻眼含有一億三千萬左右的桿狀細胞,作為反映微光和僅是傳達不同深淺的灰色;有七百萬左右的錐狀細胞,大部份集中於網膜的中心窩,作用是反映強光和感應顏色。」可順帶一提的是,中心窩的面積僅一正方毫米,大約只有這麼大小:▫。

從桿體和錐體伸出的細長神經纖維遍及眼球各部份。它們在眼球後部匯合,構成視神經與腦相連。關於視網膜,曾獲諾貝爾獎金的眼科專家卡祖爾在他的《回憶錄》中評論說:

「視網膜一向使我入迷,因為我認為生物永遠無法製造出如此結構巧妙和如此完全適應其目的的一副機器。我第一次研究這塊薄膜便使我對達爾文物競天擇學說的信心發生動搖,因為不但在脊椎動物,甚至在最低等昆蟲眼睛中的視網膜和光線屈折器的極巧妙構造所透露的天才也使我大感驚奇,讚嘆不已。……」

良好視力的威脅

良好的視力需要健康的視網膜。但視網膜的健康時常受到某些疾病所威脅。怎會如此呢?因為視網膜可以從它後面給養的脈絡膜脫離。這會導致視網膜變質或甚至失明。

數以千計的人患上這種眼病。據1973年四月廿五日的美國《醫學論壇》說,「視網膜脫離的患者一年達15,000至20,000人之多,其中僅有百分之15至16和外傷有關;其餘均是自發的。」

視網膜脫離在五十歲以上的人當中較多發生。有四分之一病者的雙目同患此疾。糖尿病人若患視網膜脫離,則失明程度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高二十倍。

視網膜怎樣脫離

什麼因素促使視網膜與後面的脈絡膜給養層脫離呢?脈絡膜中的血管雖然給養視網膜,卻並非與之連在一起。兩者之間僅有極小量的黏著物質。《與你的眼睛活動一同生活》一書解釋說:「事實上,視網膜貼在脈絡膜上好像一道絲質的牆紙貼在沒有黏貼的牆上,但牆紙只靠風來將之吹貼。」在健康的眼裡,玻璃狀液將視網膜壓在脈絡膜上。可是若有血液或其他物質滲入視網膜後面,阻隔在視網膜和脈絡膜之間,視網膜便會脫離它的給養來源了。

難題通常起源於磨損、破壞、小穴或視網膜的其他損傷。這樣液體便會滲入視網膜後面,將之浮離脈絡膜。視網膜損壞的原因也許是「外傷」,例如頭部被撞擊。但證據顯示網膜時常先行有點衰弱,以致受到外傷時易於破裂。

為什麼年長的人較易患上視網膜脫離呢?《醫學論壇》指出,「在四十歲之後,膠狀的玻璃體變成萎縮及從視網膜的內面脫落;膠樣物質不住脫落的結果使視網膜磨損,外面的水份從磨損部位滲入網膜後面,使之浮離脈絡膜。」

為什麼糖尿病人多患視網膜脫離呢?因為糖尿病時常導致視網膜出血。正如上述,血液或任何液體滲入視網膜後面均會使之脫離。

努力保全你的視力

你現時正享有良好的視力嗎?那末努力加以保全是明智的。方法之一是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強光之下,例如日中在海灘上所常見的。以動物作實驗表明長時間暴露在強光下可使眼睛受到永久損傷。事實上,以肉眼凝視日蝕對視網膜是危險的。

《視力發展》雜誌(1957年二、三月刊)提及保全良好視力的一項重要因素:「適當營養對保全視力是十分重要的。顯然攝取足量的維他命,礦物質和氨基酸對各種年齡的人均是防止視力缺陷、改善種種尚未達到無可挽救地步的機能障礙的基本因素。」

例如,科學家證明,視網膜內含有大量維他命A。感光桿內所含的使眼睛習慣微光的「視紫質」色素是由蛋白質以及一些與維他命A有關的化學物質組成的。維他命B以及維他命C和D對眼的健康也絕不可少。平衡和富於營養的膳食通常都具備這些基本元素。

你若年逾四十,有些事情也許對你有所幫助。既然眼疾多數發生於四十歲以上的人當中,那末至少每兩年請眼科醫生檢驗一次是值得推薦的。醫生的知識和技術也許甚至能防止視網膜脫離。怎會如此呢?

藉著運用驗眼器和其他儀器,醫生能檢驗眼球的後部。他實際上能「照明」眼球的內部,透過瞳孔和水晶體來加以察看。這些儀器既能顯示網膜脫離,也能看出脫離的先兆如網膜的裂痕或破裂等。早期的治療也許能防止嚴重的併發症。可是視網膜已經鬆脫又如何呢?醫生可用什麼方法來治療呢?使眼睛回復正常機能的希望有多大?

成功率極高的療法

視網膜若已從脈絡膜脫離,理想的目標是使之再度附著。方法如何?班納·西門在《你的視力——傳說、事實和常識》一書中解釋:「在1919年,瑞士醫生佐理士·高寧提議視網膜脫離的療法是用燒灼法縫合網膜的裂痕,使黏附的疤痕再度將視網膜附著在脈絡膜。……高寧的基本理論在今日仍然用得著,但技術上已有長足的進步。」

現時造成黏附疤痕是用外科透熱法。方法是用一枝含有高頻率電流的針。針在接觸鞏膜的幾部份時產生輕微的刺激而形成疤痕組織。疤痕從後面抓著視網膜,使之緊附在脈絡膜上。

較近期所用的光線療法也同樣奏效。在1950年代發展了一種「點焊接」法,以氙弧光發射的強烈光線接合視網膜。十年後更進一步發展了雷射療法。

治療視網膜脫離的另一方法是凍結探針。在一枝極小的針上附著凍結裝置,目的是要利用低溫而非高熱或光線以產生黏附的疤痕。班納·西門指出,「視網膜脫離的最新療法,冷凍手術,比其他手術有較多的優點,尤其是它比電氣透熱法或稱為雷射的極強光線對玻璃狀液較少損害。」

有時視網膜中的裂痕極大以致向後摺疊,摺疊之處更在後面黏附起來。這有什麼方法處理呢?這可以用手術台將患者倒轉過來,由地心吸力迫使摺疊之處鬆脫。在難以鬆脫的場合,可用一枝在尖端附著極小氣球的針插入眼內。氣球一到摺疊之處便膨脹,以柔力鬆開可能形成的黏附之處。於是醫生再用普通方法接合視網膜。

視網膜脫離的一種革新療法在近年來極為流行。它稱為鞏膜扣帶法。其中包括在鞏膜的視網膜脫離處切一條極小的通道。於是醫生將一條極小的矽膠管綁在通道內。這樣便從內面扣住鞏膜,將鞏膜推出一點使脈絡膜抵住視網膜。論到這種療法,醫學論壇聲稱:

「鞏膜扣帶法藉著壓抑或扣住鞏膜以減少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引力,因而減少玻璃體腔的面積。於是使用電氣透熱法、冷凍手術或光凝固法以產生疤痕來封住視網膜的破裂之處,因而使視網膜再度接合。」

至於糾正視網膜脫離的各種療法的功效,美國波士頓網膜協會會長史基賓士博士指出:「視網膜脫離的修復手術成功率達百分之85左右,但這些病人當中約有百分之10至20需要施行一次以上的手術。」史基賓士博士提出警告說:「倘若視網膜已完全脫離達兩年或以上,回復機能的機會便等於零。」

你的難題是視網膜脫離嗎?將之檢驗出來是明智的;治療這病愈早愈好。

[第21頁的附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具備正常視網膜的眼

虹彩

角膜

水晶體

玻璃狀液

鞏膜

脈絡膜

視網膜

視神經

[第22頁的附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視網膜脫離

虹彩

角膜

水晶體

鞏膜

脈絡膜

視網膜(已從脈絡膜脫離)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