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絲蠶至和服
《儆醒!》雜誌駐日本通訊員報導
嬌養一條蟲會有什麼事發生呢?這視乎那一種蟲而定。蟲若是絲蠶,便要從他出生之日起即予以一流的待遇,但結果會證明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絲蠶是蠶蛾發育中期的幼蟲。牠的生命自一隻成熟的蛾產下300至500卵子時開始。可是,直至氣溫適當時,卵子才會作進一步的發育。
在日本,絲農將卵子冷藏至次年五月的時候,然後分期使卵孵出。在隨後的五個月內,絲農分三、四次將卵子送進室內,其中氣溫約為攝氏18°(華氏65°)。此後將氣溫逐日上升一點,直至攝氏25°(華氏77°)為止。這時絲蠶遂破卵而出了。
數週的飼養
養蠶者於是將新生的絲蠶移至一間特別飼養室內。室內設置許多淺盤,載著多條絲蠶,各淺盤疊起在架上,彼此相距約2呎(6公尺)。養蠶者在盤裡鋪上一層潔淨的薄紗或燈心草網子,每天兩次在上面鋪上桑葉。絲蠶聞到桑葉味道便急速蠕動,穿過紗網開始大嚼。
這樣的飼養大約延續二十天。蠶的改觀多麼驚人!幼蠶在出生時體長僅及十二分之一吋(2.1毫米)。經過數週飼育之後,牠們的體長已達三吋半(89毫米),所吃的東西已超過體重的二十倍。充分成長的絲蠶身體厚度將近一吋(25.4毫米),內裡充滿液體的絲。
經過大嚼之後,絲蠶將身體前部翹起,開始向前向後擺動。當牠們這樣行時,養蠶者便知道蠶已到開始編織絲繭的時候了。
絲宮
為了這種活動,木匠造了特別框架作為蠶室。蠶室長二吋半(63毫米),高二吋(51毫米),兩端開口。每個小室放入一蠶。
在自己的蠶室安定下來之後,這條獨特的蟲開始編織一間絲宮。「為了這樣行」,《世界書本百科全書》指出,「牠將頭從一邊擺向另一邊,作一連串的8字形移動。絲蠶下顎附近的兩腺分泌液體,液體一和空氣接觸就硬化成為絲線。同時,牠分泌一種稱為絲膠的膠質。絲膠將兩條絲線緊黏在一起。」這種動作延續三天左右,直至所有液體絲分泌淨盡為止。一個完成的蠶繭含有一股長達1,300公尺(4,265呎)的絲線。
幼蟲在築成的繭內轉變成蛹。這是變成飛蛾或蠶蛾的第三個時期。倘若聽其自然,蛹便會長成為蛾,然後破繭而出,將絲線破壞無餘。為了阻止蛾如此行,養蠶者遂將繭拖過熱氣管子,將內裡正在發育的蛾殺死。
展開絲線
養蠶者的次一步驟是將繭煮沸。此舉可使絲膠軟化,易於找出絲線的末端。每股絲線均幼如蛛網,不能單獨一條使用。因此,按照所要的粗幼,他們用四至二十個繭抽絲紡成一股絲線。
絲線從紡機取出後即被扭成小圓束,稱為「紗捆」。這時已準備好「搓成紗線」了。《世界書本百科全書》解釋這個名詞說:「此詞來自英文的『thraw』(扭曲)。搓線可以增加扭曲的程度或將多股的線扭在一起。線的數目多少視乎絲織物的理想質地而定。」搓過之後,線被繞成線軸、線球或線管以供編織之用。這項過程需要小心從事。滑溜無節的紗線才會使織工快樂。
編織和漂染
編織的第一個步驟稱為「經緯交織」。這項過程是使紗線伸展至織物的相等長度。經緯交織是一項精細的工作,因為每條線從一端至另一端要作出等距。否則交織的線便會纏結混亂,使織物不能勻稱。
織工將紗線上下交替地編織。交織的線在織機上被分成兩組,因此在交織時經線被拉向一方,越過一粗線,再在同一粗線之下將經線向相反方向移去。織成後的絲綢是堅韌和缺乏光澤的。但經過仔細加工之後,看起來便十分柔軟而像珠般潔白了。
現在是著色的時候了。方法之一是用手繪。在日本,這項手續首先是將全白的織物暫時縫成和服。然後由熟練工人用毛筆醮藍色花液繪出圖案。再以紙製漏斗將粉質邊榨邊畫在圖案的邊緣上。在界內著色,並任其固定。其次是用米糠、鹽和灰水製成的軟膏抹在圖案上,以免圖案在著上底色時吸收染料。
另一種方法是蠟板漂染。這項步驟需要為圖案每一顏色準備一塊蠟板。將蠟板蓋在絲綢上之後,便用手塗上顏色。
不論使用什麼方法,和服必需在蒸汽中焗上半小時以便使顏色固著。多餘的染料則在流水中漂去。由於女性有愛美的眼光,因此有時在精工的圖案上還繡上金線或銀線。經過最後的蒸氣熨平。一件美麗的和服遂告完成。
日本少女喜歡輕淡的底色和鮮豔的圖案。在特殊的場合,少女們穿上袍袖飄飄的豔麗和服。已婚女性喜歡較柔和的顏色;年紀較長的女性,特別是在鄉間的,則喜歡穿灰色或棕色的純色和服。你知道日本男子也穿和服嗎?男子所穿的多數是純色和深色的和服。
數千年來,絲的光澤和平滑深為人所喜愛。此外,絲綢穿起來很舒適,因為它是蛋白質,並不阻礙身體呼吸。它並不容易燃燒。我們多麼感激造物主的智慧,賜給我們驚人的絲蠶!——詩篇1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