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多才多藝的樂器
你心愛的樂器是什麼呢?你的答案若是鋼琴,便不會令人驚奇,僅在美國一地即有二千一百萬人以上彈奏這種樂器。這也難怪,因為鋼琴具備多種品質,使它成為業餘和熟練的職業樂家的理想樂器。
鋼琴所排列的八十八個音鍵是一切標準樂器中最廣闊的。音鍵的發音可以高過高音小笛,也可以低過低音小提琴。它的結構使鋼琴家能夠一面彈奏旋律,一面為自己伴奏。事實上,在表演鋼琴二重奏時,兩位鋼琴家能在一時按下二十四個琴鍵之多。鋼琴本身適合奏出多種不同體裁的樂曲,差不多任何樂器均可與之混和演奏。同時,甚至初學者也能很快便學會彈奏簡單的曲調,聽起來頗為悅耳。難怪你很可能是喜歡聆聽或自己彈奏鋼琴的千百萬人之一。
當你欣賞鋼琴音樂時,你曾納罕過這個巨大的木箱裡面究竟有些什麼東西嗎?彈奏者彈按一長列的黑、白音鍵時,什麼使它吐出圓潤的樂音呢?鋼琴是怎樣演變而來的?
在音樂歷史上,鋼琴的發展頗為新近。雖然早在十四世紀中葉已有鍵盤樂器的記錄,但直至1700年左右才有第一架真正的鋼琴面世。它是意大利佛羅倫斯大鍵琴製造者基利斯吐佛利的發明品。大鍵琴是當時最受人歡迎的鍵盤樂器,但它的缺點是實際上只能發出一個音量的樂聲,因為它的機械作用僅是撥弦而已。加添多組的弦雖使聲音更多變化,但彈奏者仍然未能以敲打音鍵的方式調整音量。在另一方面,基利斯吐佛利的發明是使用小錘敲打琴弦以代替撥弦。這項革新使彈奏者可以藉著按敲音鍵的用力大小而控制音量。他可以加強若干音鍵的音量,同時可以控制全體音量的大小,從柔和至響亮不等。這種新樂器被稱為「高低音的大鍵琴」,後來簡稱為「高低音鋼琴」,最後則稱為「鋼琴」。
雖然鋼琴在以後多年經歷不少改變,基利斯吐佛利的發明品卻已具有現代鋼琴的基本特色:金屬弦、錘子、音鍵、制震器(弦上當音鍵放鬆時制止發聲的小墊)和制動器,即在音鍵仍然按下時,錘子從弦上滑開的裝置。可是,基利斯吐佛利的鋼琴在意大利卻很少人賞識。結果,他再度從事製造大鍵琴,讓他的新樂器由別人繼續發展。
在隨後的歲月中,住在德、奧、英、美的德國人對鋼琴發展作出最大的貢獻。1700年代初期,德國東部芙來堡的舒伯曼獲悉基利斯吐佛利的設計而開始製造鋼琴。後來他的學生斯坦恩又在德國南部的奧斯格堡開始製造。
但是鋼琴若要繼續發揚光大,便非有音樂家喜歡彈奏它和作曲家為其作曲不可。德國的偉大作曲家巴哈據報曾彈奏過舒伯曼的鋼琴,但卻並不喜歡這種樂器。可是巴哈的兩個兒子,C.P.E.和J.C.巴哈卻對鋼琴作了重要的貢獻而有助於使鋼琴受人歡迎。C.P.E.巴哈寫了第一本可靠的鋼琴指法指南書,《鍵盤樂器論》以及210首鋼琴樂譜。1777年,他的幼弟J.E.巴哈在倫敦首次公開演奏鋼琴而大受賞識。特別為鋼琴譜曲的第一位作曲家是克里文第,他在1773年出版了三首鳴奏曲。
然而,當代最著名的鋼琴家兼作曲家是奧國的莫札特,他對鋼琴音樂的發展比十八世紀任何其他作曲家更加功勞卓著。他寫出第一首鋼琴協奏曲時年僅十一歲,在一生中還寫了不少其他樂曲。他喜歡德國和維也納廠家所製的鋼琴,特別以斯坦恩所製的為然。鋼琴的發展在十八世紀末期達到最高峰。它們有平衡的音階,無論最低音或最高音都不會太響而彼此凌駕。這些鋼琴的音色優美,但卻沒有現代鋼琴的慣常音量。許多人認為在彈奏此等鋼琴時仍以莫札特的樂曲為最佳。
鋼琴自成一家
在這時候,由百老活特公司主辦的另一間鋼琴製造廠在倫敦擴展。他們出品的鋼琴較大,敲弦較重,因此發音也較雄壯。這種鋼琴從十九世紀初葉開了以後鋼琴構造的先河。隨著鋼琴的彈奏和作曲日漸流行,人們對鋼琴的需求亦日益增加。
1792年,貝多芬二十二歲時在維也納舉行音樂演奏會,他彈奏鋼琴的技藝精湛,同時表現得深刻和有力。他的樂譜確實是鋼琴樂譜。在貝多芬之前,大部份樂曲多數可以用鍵盤樂器彈奏,許多時是適合「大鍵琴或鋼琴」的。但貝多芬的樂曲卻毫無疑問是鋼琴樂曲,所要求的是最佳的彈奏者和最佳的樂器,它們的要求往往超乎當日鋼琴的能力之外。貝多芬以彈琴大力著稱;據說當他彈奏時,音鍵、錘子和琴弦均大為震動。
為了作出調整以應付鋼琴家不斷增加的需求,鋼琴廠製造較大和較重的琴架以支持預期的琴弦張力。由一塊鐵鑄成的琴架遂成為難題的真正解決方法。1825年,美國工匠伯高克實現這項主張,把鋼琴造成「方形」(與翼琴相似),並與波士頓的戚加令大鋼琴公司合併。後來,紐約的史丹威父子公司又加以改良,在1855年展出的琴架成為後來琴架的模範,直至現代。以大致而言,鋼琴在1800年代中葉已發展成為今日我們所知的樂器,雖然在此之後仍經過不少改良。
鋼琴如何發出樂聲
當你看到現代的大鋼琴時,你看到些什麼呢?你的注意力會首先集中於髹成發亮的古銅色的巨大鐵鑄琴架上。其上約有240根金屬弦,長短粗幼不一,最短和最幼的是在高音部或右手的一端,最長和最粗的是左手的低音弦。低音弦有另一弦線繞著,變成較重和震動得較慢。弦線固定在架上彎曲一邊的「繫弦木栓」上和附著在沿住鋼琴前方,即彈奏者面前的調弦木栓上。這些木栓通過架上的孔,插在十分堅實,由疊合木板製成的「調音板」或木栓排裡。調音板的材料是硬楓木或其他實木,木栓插得非常緊貼以防溜脫。弦線對琴架所施的壓力差不多有二十噸。
為了使鋼琴發生樂聲,弦線必須震盪。震盪的方法是藉著「活動」。通常「活動」的唯一可見部份是鍵盤,當琴鍵按下去時,它促成一項十分平衡的機械作用,使一個蓋著氈的小錘子敲在弦上,錘與弦的接觸時間僅有1/100秒,此後即退回原位準備再敲。每次的小小機械的作用稱為「制動裝置」,一架鋼琴有八十八個這樣的裝置。「活動」總共包含8,000以上的各別部份。鍵盤同時具有制震裝置,那便是木架上有許多小氈條蓋在琴弦的頂端。當琴鍵按下時,制震裝置升高,使琴弦可以在按鍵時間內自由震動。當鋼琴鬆開時,制震裝置退回原處,遂制止琴弦震動。
鋼琴上所有的制震裝置也可以同時升起,方法是由彈奏者以右足踩著制震或「高盤」的踏板便行。以大多數音鍵而論,錘子每敲一下,便有三條弦一齊發聲;但較低的音鍵只有二弦或一弦發聲。左邊的踏板稱為「單索」或「柔音」踏板。它將全部活動轉向一邊,使錘子敲較少的弦而聲音較細。
可是,僅以『活動』敲動弦線並不足夠,因為幼細的金屬弦線震動只能發出微小的氣波,以致聲音不易聽到。為了這緣故,鋼琴具備普通弦樂器的一種稱為『響板』的裝置。響板是蓋著整架鋼琴底下(直立的鋼琴裝在後邊)的一塊針樅木板。為了使震動從琴弦傳到響板,琴弦要越過一條黏在響板上的木橋。震動經過木橋時使響板也為之震動。你所聽見的美妙琴音是響板把氣波震動擴大所致。
鋼琴製造者不但使琴音悅耳,而且使其外觀悅目,方法是以漂亮的外殼作為第二響板。不少鋼琴外殼是漆得光亮的桃花心木,胡桃木或其他上等木板。有些鋼琴家喜歡簡單高雅的傳統黑亮鬆漆。現代鋼琴在竣工時包含12,000以上的部份。這是經過250多年不斷發展的奇妙工程和設計。結果,鋼琴發出豐富的音韻。難怪作曲家對它之能夠奏出變化無窮的旋律而入迷,而鋼琴家則對於彈奏鋼琴永不感覺厭倦。
我們感激造物主賦予人頭腦和心靈的力量,使人能享受及為己為人創作悠揚悅耳的音樂。我們也感激他賜人以能力和天才,能夠發明和製造出例如鋼琴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