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9 6/8 21-24頁
  • 橫越瑞士阿爾卑斯山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橫越瑞士阿爾卑斯山
  • 警醒!1979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阿爾卑斯山陰道路簡介
  • 鐵路網
  • 路上隧道
  • 穿越世上最長的隧道
    警醒!2002年
  • 阿根廷的現代水底隧道
    警醒!1972
  • 飽經風雨的隧道工程
    警醒!1994年
  • 通過昏暗的隧道進入古代!
    警醒!1977
查看更多
警醒!1979
《警》79 6/8 21-24頁

橫越瑞士阿爾卑斯山

《儆醒!》雜誌駐瑞士通訊員報導

你若察看歐洲地圖,就不難找出阿爾卑斯山的所在,它以新月形的彎曲從地中海至瑞士然後向東伸展。山脈全長約750哩(1,200公里),從法國開始,橫貫瑞士、意大利、奧國而進入南斯拉夫。它的最寬之處是在奧國,寬度為125哩(200公里)。

你的地圖若是詳細的,你便會留意到這條綿長的山脈在瑞士有多個超過13,000呎(4,000公尺)的高峰,雖然最高的15,770呎(4,807公尺)的白朗峰是在法國。阿爾卑斯山佔了瑞士全國五分之三的面積,而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卻有十份一埋在冰下。

在瑞士的中心部分聳立著雄峻的哥夫達叢山,它以歐洲水塔知名,因為歐洲的三大河流均發源於此即:萊因河(流入北海),隆河(流入地中海),波河的主流泰斯羅河(以亞得里亞海為終點)。你若沿著這些河流行去,便會看阿爾卑斯山的多個河谷對東西的交通極有用處。隆河和萊因河把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分成四個主要山脈,在哥夫達的每一邊各有兩個。但其中幾個橫亙的山谷卻對北歐和意大利的貿易及橫越瑞士阿爾卑斯山極之重要。

阿爾卑斯山陰道路簡介

在公元前的往昔,以商隊為主的行旅從意大利北向取道越過阿爾卑斯山。但瑞士的道路網卻始於羅馬帝國時代。不錯,羅馬人為了軍事上的理由,首先建造橫貫阿爾卑斯山的國際道路。他們在瑞士西部的周彼特峰建造大聖巴納狹道。在峰上建造神廟以尊崇他們的神。

這條歷史有名的崎嶇道路曾有許多軍隊通過,例如1800年拿破崙曾在此行軍。今日,這條登高8,100呎(2,470公尺)的汽車路從六月至十月中旬可讓駕車人士駛往意大利。若要知道阿爾卑斯山這段路的嚴寒天氣情況,且看路旁的湖在一年結冰265天這件事實。

對瑞士人說來,阿爾卑斯山中心部的哥夫達路乃是他們的生命線,因為它連貫德語地區的瑞士中部和意大利語地區的瑞士南部。現時的道路大部分是從1830年開始建造的,雖然它仍在改良和擴寬中。由於它是南、北歐洲最短距離路線,它在開放行車的短期內特別繁忙,這時的車輛往往魚貫許多哩。哥夫達路(高度約6,900呎[2,100公尺])在每年十一月至六月雖被冰封,但在復活節期間卻用強力除雪車使道路開放。

現代駕車人士也許感到哥夫達路沿途山景頗為陰沉,雖然在橫越中部叢山時可以看到八條大冰河。那裡有17個山谷向四面八方伸展。多個世紀以來,瑞士人把它看作自由、獨立的象徵。這個在阿爾卑斯山中心部的叢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1230年左右有人在山上建立教堂以紀念德國希德斯姆主教「聖」哥夫達之故。

早在十三世紀末期,德國皇帝留意到哥夫達路在歐洲政治和南、北貿易方面擔任重要角色。可是,瑞士人也意識到這條道路對他們的獨立和阻遏外國軍隊入侵很有關係。他們在1331年合併了道路南面的山坡,以期阻止護衛隊被劫或商人和朝聖者受襲擊。據1370年的記錄證明,外人和當地人從哥夫達到蘇黎世,他們的「身體和貨物」不會遭遇任何危險。與此有關地,早在1240年已有若干年代記事提及哥夫達路是「朝聖者從北方至羅馬的慣行道路。」

多個世紀以來,行旅慣用一條由平石和花岡石板鋪成的小路,路面僅有10至15呎(3至4.5公尺)寬。此外,橫越哥夫達叢山會有許多不測的危險——雪崩、山瀉、落石、雷雨和暴風,這一切均會阻礙行程和導致生命財貨的損失。道路在冬季會封閉多月。不錯,哥夫達路是阿爾卑斯山所有道路中最危險的一條。

從1831年開始已有驛馬車越過哥夫達路,建築這條馬車路需時10年。它要以22小時才能行完從佛羅倫至路根奴「檸檬樹開花之地」的95哩(153公里)路程。1882年五月31日,附設隧道的哥夫達鐵路宣告開放,驛馬車越過道路遂成為最後一次,由於使用隧道,雪蓋的山峰又歸於寂靜,雖然不是永久的。

阿爾卑斯山今日的道路雖已大加改良,但由於交通繁忙和彎曲太多,在夏天仍有許多危險。春季和秋季的冰雪也使危險增加。道路入口處突然會被山泥傾瀉所截斷。可是已有安排,使駕車人士可以先行致電汽車俱樂部查詢交通情況。但在1975年,由於在五月降下豪雪,瑞士的道路比往年封閉得較久。

循著阿爾卑斯山的地圖西進便是辛浦倫路,它是現代所建的第一條山陰公路。拿破崙曾下令開放這條道路以搬運大炮。比較起來,該地的高度稍遜,僅達6,600呎(2,000公尺),而且冰雪較少,因此選作築路地點。這條26呎(8公尺)寬的公路的陡峭最高度僅有十分之一。它以前雖從十二月至五月被雪所封,但現今已終年開放。路上的人無不為道路的美景所感動,它在地形學上適應得十分美妙,而且風光如畫。

1974年,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路網全長為682哩(1,098公里)。其中約有半數是現代化的。道路數目多到無法列舉。可是,在敘述其他可能橫貫阿爾卑斯山的道路之前,我們先談談通過蜿蜒的山路的黃色郵政馬車。它們的三音響號提醒每個人它有優先通行權。

鐵路網

隨著鐵路的進步,哥夫達不久遂成為「歐洲轉車台」。1869年,意國和德國與瑞士聯運以期在南、北歐洲之間建成最短距離的鐵路。在3,790呎(1,155公尺)的高山上鑽出哥夫達鐵路隧道需時10年。自1882年以來,隧道不分晝夜均車聲隆隆。

瑞士人為「他們的」哥夫達鐵路而自豪,它與瑞士所有鐵路一樣全部電氣化。一方面,旅行者驚嘆它的技術成就和隧道的多個入口。另一方面,他們會在豪華舒適的火車上欣賞四、五小時的美麗風光而從不疲倦。許多時在哥夫達鐵路的北方入口處天色昏暗甚至下雨。可是,在出口處卻是天朗氣清而令人感覺驚異!再行數哩,看哪!遍山盡是葡萄樹、栗樹、無花果樹和桃樹,這一切是南方的溫和氣候的表現,它是北方所無的。不錯,乘火車橫貫哥夫達的樂趣令人難忘。

1906年,辛浦倫隧道取代哥夫達隧道成為最長的隧道,它使法國和意國越過瑞士的交通更加直接。它那長達12.3哩(19.8公里)的第一走廊在1898年開始興建,1906年開放通車。比第一走廊較長20碼(18公尺)的第二走廊在1912年動工,但由於戰爭阻延,直至1922年才開放。世界最長的辛浦倫隧道位於2,300呎(700公尺)的高地上,隧道頂上最深的岩石為7,000呎(2,135公尺)。鑽鑿隧道的工程要特別小心,因為有幾處曾因滲漏而被迫放棄。

不少瑞士人緬懷「辛浦倫東行快車」,它在1919年投入國際火車服務,成為倫敦至伊士坦堡的一段路程。通過辛浦倫隧道的火車以60小時行完那1,881哩(3,027公里)的歐洲最長鐵路,它以巴黎為起點,途經法國、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而抵達土耳其的伊斯坦堡。

路上隧道

有幾項阿爾卑斯山路上隧道計劃已在進行中,其中兩條經已通車,西面的是私營的大聖巴納隧道,東面的是聖伯納底諾隧道。聖巴納隧道在1964年落成,是3.6哩(5.8公里)長的收費隧道。聖伯納底諾隧道長逾4哩(約6公里),在1967年九月一日啟用。由於它是瑞士國營道路系統的一部分,它是不收費的。

現時,鐵路隧道附近的哥夫達路上隧道已經動工。由於全長超過10哩(16公里),它有希望成為世界最長的路上隧道。按照計劃應該在1977年開放,可是,由於若干困難,預測要延至16至18個月之後。

在其他路上隧道開放後,駕車人士可以連人帶車乘火車越過阿爾卑斯山。藉著特別的平式貨卡,駕車者和乘客可以留在車上旅行。瑞士聯邦鐵路火車會在15分鐘內載他們經過那悠長的哥夫達鐵路隧道。

當然,旅行者若是趕急,現今已有許多條航空路線在各種天氣下開放。飛機班次每日達250之多。可是旅客若要享受大開眼界的旅程,則使用火車或汽車旅行必能如願以償。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