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壁變成美景——大裂谷
《儆醒!》雜誌駐肯雅通訊員報導
太陽神17號太空船曾在90,000哩(145,000公里)外的太空拍攝地面的「絕壁」照片。這絕壁展延6,000哩(9,700公里),寬度從5至50哩(8至80公里)不等,但它並不是直線的山脈。地質學的研究表明它是複雜和樹狀的——有許多分枝和旁枝。它無疑是由一種巨大的力量在地殼上扭動,以致地盆大量下沉,因而形成我們這顆行星上奇美和獨特的勝景。它便是大裂谷。
直至十九世紀後半葉,隨著對東非和中非展開探測,地質學家才充分賞識到這個奇觀。蘇格蘭人格利哥里在1893年探訪東非之後,對地質學家同工報導說:「我建議把這類山谷稱為『裂谷』,命名的意思是因為在平行斷層之間的地溝(下沉或沉澱之處)頗為狹窄。此類峽谷在世界各地均有,但在東非的則名為大裂谷。」
從亞洲至印度洋
東峽谷在東非的部份可算是這個地質學上的斷層的最迷人部份。斷層現象開始於亞洲的黎巴嫩山脈與安替黎巴嫩山脈之間,經過約但河谷地溝,包括迦利利海、死海和『阿克巴』灣,向南伸展。它繼續經過紅海,由亞丁灣與紅海合流處對開的衣索匹亞進入非洲。大裂谷在肯雅、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等地由於接近赤道而更形複雜。裂谷在西方的較寬部份的支脈隨著莫布吐湖(前阿爾拔湖)、艾第安湖(前愛德華湖)、基伏湖、坦干伊喀湖和魯克華湖而經過烏干達、薩伊爾、盧安達、蒲隆地和坦桑尼亞。東方支線則隨著茲華爾湖、沙拉湖、亞比雅湖、吐加拿湖(前羅多夫湖)、巴令高湖、拿高魯湖、內華索湖、拿吐倫湖和艾雅斯湖而經過衣索匹亞、肯雅和坦桑尼亞。維多利亞湖在兩方的邊沿,各支線則在坦桑尼亞南部合併。裂谷從那裡經過馬拉維湖進入莫三鼻克而繼續進入印度洋。
強大的力量使山谷發生巨大裂口,在多處更有雪蓋峰巒的美景。證據表明東非裂谷地下有多股強力正在發揮作用,我們發現從衣索匹亞的紅海沿岸至坦桑尼亞的梅羅山(14,979呎;4,566公尺)和吉力馬札羅山(19,340呎;5,895公尺)有30多個活躍或半活躍的火山存在。
令人驚異的雄奇勝景
我和家人初次看見大裂谷是在它的最南端。在探訪津巴布偉(前羅德西亞)東北部的燕茵加山區時,我們曾在一個接近『世界邊緣』的有利地位欣賞陡降2,000呎(610公尺)的深谷。另外一次則在大裂谷的最北端,我們取道從柏魯特至黎巴嫩的巴別克。在黎巴嫩山的4,500呎(1,370公尺)高處遙望別加平原直至安替黎巴嫩山,這乃是裂谷的另一勝景。
從肯雅的乃洛比至拿高魯途中可以欣賞到大裂谷無與倫比的壯麗雄奇景色。在從陡峭的山坡下到一系列的急彎之前,可以看到廣闊的黃色平原從北至南極目伸展,東邊和西邊則有連串的懸崖峭壁。這部份的峽谷擁有若干個湖,包括內華索湖和拿高魯湖,使裂谷成為世上著名的湖山勝景。
大裂谷的北端
我們試從大裂谷的北端至南端,作一次紙上旅行吧。約但-死海的峽谷雖然特別狹窄,但不乏特徵和美景。這裡的一帶地方正如聖經在申命記8:7-9所描述:「耶和華上帝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蜜。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無所缺。」美麗的黑門山(9,000呎;2,700公尺)有如哨岡一般在俯視峽谷。約但河沿著裂谷越過加利利海流入地球最低之處,死海。死海的水面比地中海的水面低1,292呎(394公尺)。海水約有百分之25是固體,大部份為食鹽。
裂谷東邊從黑門山伸展至傑布杜魯斯山是一長列的火山峰,死火山口和大量流出的熔岩,最高的熔岩伸展至3,000呎(逾900公尺)以上,證明了早期的火山爆發。在聖經的土地上,地震和火山活動並不罕見。巴勒斯坦大約每50年便發生嚴重的地震,小地震更加頻常。裂谷便是從地震中產生的。
經海進入非洲
當裂谷繼續伸展至紅海時,它進入了一處在地質學和生態學上不同尋常的區域。紅海所含的鹽分較任何大洋的其他部份為高,且與大多數海洋的深處水冷相反地,它的深處受深海火山所影響,以致水溫達華氏138°(攝氏59°)。據說海溝中央附近有個深達一哩半的深溝。其中有大量各種各色的珊瑚和豐富的海中生物,使它成為地球上最引人入勝的「公園水族館」。
大裂谷山脈現時又由水而陸,通過衣索匹亞的紅海海港馬薩華和直布第東南的索馬利亞一處地點之間。它的最寬部份不久進入了海面之下400呎(120公尺)的丹拿基低地。該處約有14個活躍或半活躍的火山點綴其間,表明這個巨大裂谷在地下仍有激動的潛力存在。我們在這個地區裡發現嘉林鹽湖和它的鹽峰,還有色彩變幻的多個池塘環繞著杜魯山,表現著史前時代的景色和奇美。嘉林鹽湖所堆積的鹽厚達3,700呎(1,128公尺),丹拿基的表面岩石溫度高達華氏320°(攝氏160°)。
東非支脈
這個楔形峽谷的狹窄部份的寬度現已降至30哩(50公里)左右,它以同等的寬度繼續展延至東非支脈。在丹拿基一帶出現多個火山之後,大裂谷又表現另一勝景,那便是從茲華爾至佐巴希爾出現一連串平靜而美麗的湖。其中之一是沙拉湖,湖名採自嘉拿(或柯魯莫)族人為「鵜鶘」所起的名,人們直至近年才獲悉這名的含意,原來湖中有些魚類適合鵜鶘口味,因此鵜鶘在這裡繁殖至數千之多。據現時所知,這些美麗的飛禽乘著暖氣流飛越山嶺前往亞比亞他湖,獵捕湖中充斥的『提立比亞』(魚的一種),在24小時之內攜帶食物返回沙拉湖的僻地哺雛。僻遠的吐加拿湖(前羅多夫湖)亦稱為翡翠海,位於峽谷從衣索匹亞進入肯雅的東西支脈顯然分隔之處,它使風景更為生色。
大裂谷的地勢使它成為世上長途遷徙的候鳥路線之一。在非洲陽光下閃閃生光的湖泊有不少是淡水湖,例如茲華爾湖、亞華沙湖、內華索湖和巴令高湖等。其他的湖也只含極少碳酸鈉,因此它們成為候鳥停站飲水的最佳之處。裂谷的高聳岩壁使數百哩的溫暖氣流升上陡峭的山岩,而鷹、鳶、鸛等遂乘風翱翔天際。較小的鳥如燕子和麥鶲則飛越裂谷前往歐洲和俄國。
東部支脈一帶的大湖如馬加狄湖和拿吐倫湖含有極高份量的碳酸鈉,成為東非裂谷的神祕現象之一。這種似乎取之不盡的晶狀碳酸鈉被認為是裂谷內部熱力所形成的。水的供應也屬於神祕現象,因為湖的四週沒有水源,而地下卻有不少富於潛力的水道。由於拿吐倫湖畔平原的灼熱不毛,直至近在25年前才發現這湖其實是東非龐大火鶴群最合宜的飼育地點。
東非大裂谷的西翼以擁有多個大湖取勝,其中的莫布吐湖(阿爾拔湖)、艾第安湖(愛德華湖)、基伏湖和坦干伊喀湖與背後5,300呎(1,600公尺)的崇山一起形成了湖光山色的美景。坦干伊喀湖深達5,000呎(1,500公尺),是世界第二最深的湖。在裂谷的這條支脈上的羅溫乍里山(傳奇中的月球山)從谷底至山頂高達16,794呎(5,100餘公尺)。
東部和西部支脈現時再度合併,美麗的馬拉維湖成為此中的特色,因為它通過莫三鼻克進入印度洋。
地質學家們對於大裂谷山脈在發展的過程和時間方面雖未能充分理解,但受感示的聖經卻解釋它的起源說:「諸山升上,諸谷沉下,歸你為它所安定之地。」只有仁愛的造物主才能使絕壁變成美景。——詩篇104:8。
[第14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大裂谷簡圖
土耳其
黎巴嫩
敘利亞
伊朗
沙地阿拉伯
直布第
非洲
蘇丹
衣索匹亞
沙拉湖
索馬利亞
肯雅
維多利亞湖
拿吐倫湖
薩伊爾共和國
莫布吐湖
艾第安湖
基伏湖
坦桑尼亞
坦干伊喀湖
桑比亞
莫三鼻克
馬拉維湖
羅德西亞
南非
印度洋
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