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田園地帶的植物病災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英國每天有二萬棵榆樹枯死。據估計自1968年以來,枯死的榆樹已達一千一百萬棵,這都是由一種稱為荷蘭榆樹病的植物病所造成的。
這種病雖有「荷蘭」之稱,其實並非起源於荷蘭。得名的原因是對該病的早期研究在荷蘭從事所致。一般意見認為荷蘭榆樹病從中歐傳至北美,目前在英國流行可能是1968年從北美輸入英國的帶病木材所傳播的。但在討論這種植物病之前,我們先行簡略觀察一下榆樹本身吧。
在英倫諸島生長的榆樹分為六大類,其中以英國榆樹(亦稱為普通或野榆)和山榆(亦稱大葉榆)最佔優勢。普通榆的樹幹粗糙,上面有許多瘤節或球塊,樹皮粗而多皺。這種樹很易辨認,因為在接近地面部份長著茂密的小枝。山榆的基幹沒有小枝,樹葉較闊較大。由於沒有這麼粗糙,在這兩種樹木之中以山榆較為優雅。
榆木是很有利用價值的木材,普通榆樹幹上的粗瘤以奇形怪狀的脈紋和條紋為家具製造商所重視。但榆木在今日的主要用途卻是製作調色板、硬紙板、坑道支柱和棺柩。可是,英國榆樹的最重要特色是點綴風景。它是英國最高的樹,排列成行或單獨種植不等。
荷蘭榆病是什麼?
荷蘭榆病是一種甲蟲(Scolytus destructor)傳播的黴菌病,甲蟲在產卵之前一週以健康的榆樹為食。黴菌芽胞在這期間從附著甲蟲身上脫落,進入健康樹木的脈管裡。黴菌的反應逐漸削弱榆樹,使其落葉和受毒以致枯死。當整棵榆樹衰弱時,甲蟲進入主幹的樹皮裡。牠們在樹皮裡產卵,幼甲蟲在翌年春天孵出,開始再度循環。
荷蘭榆樹病的典型外部病徵是青綠的葉子轉變成黃褐色。充滿活力的新枝有時彎曲起來,表明枝子正在枯死。削下小枝的皮一看,便會見到皮後最外邊的脈管有許多深色的長條斑。這些病徵是普通人也看得出的。這種植物病分為兩類,一強一弱。兩者的區別並不容易。弱的一類通常不會殺死樹木,但強的一類卻以兩倍的速度蔓延,殺害的榆樹數目以百萬計。這種病在10年來掃蕩了英國全境,除了康瓦耳榆樹和亨丁頓榆樹之外,差不多毀掉所有榆樹。1977年末,該國的二千三百萬棵榆樹已有一千一百萬棵枯死。至低限度在一郡之內,枯死的榆樹達90%,佔全郡樹木的50%。
倫敦有不少美麗的公園種植著許多古木和特別優雅的榆樹,這些榆樹受害最甚。1977年,僅在利根斯公園一地,尚餘的500棵榆樹已有100棵左右被砍下。在該國其他地方已試行為染病的樹注射藥劑。但在這種惡性植物病之前,治病方法看來沒有什麼效果。
與植物病作戰
不久之前,荷蘭榆病災害的治本方法是以抵抗力強的新品種取代枯死的榆樹。治標的方法是努力盡量保全現存的榆樹,例如以「防疫砍伐」法去阻遏疾病蔓延。為了發揮防疫功效,染病的樹一經發現就要砍下,樹皮必須焚燒。枯樹在翌年春天,甲蟲繁殖和傳播黴菌之前即要砍伐。在大多數場合,這樣的例子是不會發生的,因為在翌年春天可能又有1,000,000棵榆樹染病。很不幸地,防疫砍伐法因為太遲施行以致沒有什麼效果而失敗了。
近期所用的消毒法是注射殺黴菌劑。方法是把藥劑注射在健康樹幹的基部,讓樹液把藥液輸送到所有樹枝而抑制黴菌。這樣的注射每樹需費5鎊(10美元),且要每年重覆施行。可是,此法表明只在高僅40呎(12米)的樹才有效;成功率也因榆樹的品種而各異。
有一次,所用的方法是把榆樹根接合一起,讓黴菌能在地上從一樹蔓延至另一樹。這時把另一棵樹單獨栽種,以化學防壁隔開,方法是在每樹之間鑽掘2呎(0.6米)深和6吋(15厘米)闊的多個孔穴,注入土壤殺菌劑。這種方法的效果可以持續數年,但代價奇昂,每樹至少需費12鎊(24美元)。實際上此法只在珍貴的榆樹上施行。
再度植樹的努力
今日的人對樹木關係整個生態系統的認識已日漸增加。榆樹會再度補充嗎?若然,方法如何?在不少地方,公眾植樹計劃多於私人植樹,所植的是迅速生長的樹。如菩提樹,而不是榆樹。有一處地方在1975年種植了170,000棵以上的新樹,但沒有一棵是榆樹。直至目前為止,與榆樹植物病作戰的效果等於以灌園軟管噴水去消滅山火。
儘管政府發給補助金,農夫和地主們都不願種植新樹。何以故呢?因為實際上現行法律要求,每種植四棵樹便要把三棵以納稅方式獻與政府。因此,再度植樹計劃在1975年至少取消了90%。
守望台聖經社倫敦分社辦事處的園地也受到植物病的影響。其中有30棵樹木需要砍下,包括許多榆樹在內。楊梅科灌木也損失不少。可是,不久之前已開始進行一項加強再度植樹計劃。除了以100多棵針葉樹作為部份的籬笆周界之外,還在整個園地遍植200多棵樹,包括白樺樹、大楓樹、桉樹、山梨和楓樹等。可是要風景恢復舊觀還需很長時間。
生態學家們在昨年已留意到田園地帶已有榆樹吸根從舊根生長而感到振奮。希望這些吸根能終於長大而恢復生態平衡。但目前要肯定它們的進至成熟能力尚屬言之過早。
現時,荷蘭榆樹病依然方興未艾。在康斯塔伯、根茲博羅、脫爾諾等畫家筆下的往昔英國田園美景已飽受這種植物病的摧殘。一度欣欣向榮的樹木如今呈現的零落姿態不啻說明任何保護政策已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