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顯微外科手術
《儆醒!》雜誌駐澳洲通訊員報導
一位年輕母親在家裡工作時突然聽聞痛苦的尖叫聲。奔到外面一看,她驚恐地發現她的三歲兒子正用斧頭切去他妹妹的兩個手指。一名鉛管工人在使用圓鋸時不慎切斷中指,其他兩指也切斷一部份。一個兩歲男童跌在父親的剪草機背上,一足碰在刀鋒上,切斷了足踝。一個汽鍋製造工人撞在金屬玻璃窗上,折斷了從腕至肘之間的右臂。
這些意外若是發生在10年之前,唯一的辦法僅是醫治傷處。截斷了的肢體非拋棄不可。可是在今日,你或家中任何成員若面臨諸如此類的情況,把斷肢重新續上和完全醫癒的希望極大,若是有機會接受奇妙的顯微外科手術的話。
顧名思義,顯微外科手術是在顯微鏡下施行的,這使受過特別訓練的外科醫生能夠重續動脈、靜脈和神經,它們的直徑有些甚至在一毫米(1/25吋)以下。這種手術不但能再續肢體,而且切斷的手指和肢體裡的血流和感覺也可以恢復常態。
頗有趣地,這種技術並不是新的。早在1921年瑞典便有人從事耳、鼻和喉的外科手術,1940年代又有眼科手術。後來在1965年,在日本成功地駁續一根切斷的拇指,翌年在中國大陸施行的食指重續初次成功。1968年在澳洲雪梨,世界首次成功再續手指施行於一個孩子身上。目前在世上多處地方,成功地把切斷的身體部份重行附著(稱為再植)已是相當普遍的手術。
顯微外科手術的多種用途
雖然再植是顯微外科手術中最戲劇化和廣為宣傳的用途,但用途並不限於在這方面。現在許多其他大手術在進行時利用這種奇妙的顯微外科手術可以獲致十餘年前認為無法獲致的效果。
例如,近來施行的手術,包括移植皮膚和附同的動脈、靜脈、神經甚至骨骼,例如從鼠蹊、胸部或腳背取皮膚移植至身體其他受傷的部份。它對大手術也有寶貴的貢獻,有些大手術需要切除大片組織,例如治療喉癌要組成一條新食道。移植部份的血管和神經要用顯微外科手術使之與新的部位連接,雖然切除的部位就在附近,或者皮膚被移植到附近的傷處。由於手術只和一個人有關,排斥作用遂減至最少。
顯微外科手術迅速發展的另一主要用途是為接受過絕育手術的人由於生活環境改變而施行的恢復生育能力手術。雖然要把小至三分一毫克(0.0130吋)的血管重新連接在已經切斷的男性輸精管上,但結果顯示有一半例子能很快便使配偶受孕。重續婦人輸卵管也有奇效,以致一份報章的標題聲稱:「絕育的婦人有百分之80的機會重新生育兒女。」更多方面的用途正在研究中。胎兒手術——為母腹中的胎兒施手術——以及在手術進行時使用顯微激光乃是其中兩種。
設備和技術
顯微外科的手術室看起來與普通手術室無異——穿著手術袍和戴口罩的外科醫生隊、手術檯、麻醉小車——但另有一副十分顯眼的工具。在手術室上懸著的一副巨大工具很像兩面的雙目顯微鏡和攝影機連接在一起。顯微外科醫生(和助手)不是直接望著病人,而是從放大了的立體鏡中看到細微的管子和其他必須連接一起的身體其他部份。
手術所用的針細得像嬰兒的睫毛,用肉眼很難看見。直徑僅有0.018毫克(1/1400吋)的尼龍線只有人髮的四分一那麼粗,它是縛在針上而不必穿針的。外科醫生也使用鐘錶匠的特細鑷子、小型血管夾、小剪刀和特製的針把。
手術也要使用個別的結子,因為繼續縫下去會遏止血管所必需的脈動。在直徑約一毫克(1/25吋)的血管上要打14個結之多。你若熟悉用手縫衣或縫皮革,便會想像得到要打這樣複雜精微的結是多麼艱辛和費時,這種技術最近被形容為「世上最困難的工作之一。手部稍微顫抖便會造成災禍。」
顯微外科手術發揮功效
觀察外科醫生在進行工作時所得的印象是,他們要憑耐心、集中精神和協調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緩慢、輕柔的手部動作是必需的,因此大多數顯微外科醫生在施手術之前避免飲咖啡或酒,因為它們能引起雙手顫抖,這種顫抖是肉眼不能察覺的,但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卻像搖動一般。
由於這方面的技術和特殊技能都是獨特的,專家教導和多年的訓練、實習和實驗遂成為必需。現時在顯微外科手術方面以澳洲為世界先進,這是幸運的,因為統計透露,澳洲人在個人遭受意外斷肢方面比任何西方工業國家為多。
我們現在『集中』談論一下接續一隻完全切斷的手掌時顯微外科手術的實際情形。皮膚、肌肉、筋、神經、靜脈和動脈都必須在一套複合的顯微結中再度連結起來。
四條動脈和四條靜脈先要再度接駁以獲致適當的血液循環。由於管壁很薄,靜脈會塌陷和收縮以致十分難於放回原來位置,一經放置之後,就需要加以清潔、修剪和接續。血管的長度若受到損毀,便要從身體其他部份取一段出來接駁。重續靜脈先於重續動脈可以減少失血。
手指約有十條神經需要修理,每條神經有五束或六束纖維。九條筋和八股肌肉也要重續。最後,一切皮膚結構需要縫合。大約一共要縫180顯微針和100普通針。
這項特別手術需時大約6小時。其他手術的時間長度從2小時至20小時不等,視乎徵狀而異。僅是再續一隻手指約需4至6小時。
緊急意外!——怎麼辦
意外事件突然發生!你或你的所愛的人或工作同伴遭遇意外斷了指、手或腿。不必驚慌!先把截斷的部份放入清潔的膠袋(或膠手套)裡,緊緊封閉使水不能滲入。它應該保持冷凍——約攝氏4至6°(華氏39至43°)。把袋放在混和冰塊的水裡,盡快拿去最近的醫院或顯微外科中心。若是必須延緩,就要把它放在冰箱(不是冰格)裡。不要把這部份用冰包裹或浸在殺菌溶液或消毒劑裡。這樣會破壞組織甚至使它無法再續。不可把它洗淨,因為斷肢保持乾燥是重要的。
知道最近的顯微外科手術中心在那裡是好的。1976年十月二日的《刺胳針》雜誌指出:「很可惜地,有些斷肢仍然被急症室人員拋棄,其實斷肢應該保持冷凍,把它們和病人一起遣送到最近的顯微外科醫生處。」
再植成功的期限視乎身體不同部份而異。截斷的手指不經冷凍,過了10小時仍然有用,經過適當的冷凍可保全30小時以上。實驗家曾把截斷和冷凍48小時的狗腿再植成功。
局限和裨益
成功的再植依靠多種因素。手指若被鋒利的切紙機切斷,成功再植的程度接近100%。組織或骨骼若被撕裂或壓碎,成功可能性就較少。截傷的部份若是損壞得太利害,顯微外科醫生也許決定不施手術。病人的情況也可能是局限的因素,因為這人的健康必須能抵受得住長時間的手術。
最近在澳洲所作的調查透露,再植手指的成功率達70%,再植臂的成功率佔80%。另一報導表明經過再植的手指運動通常達正常的80%,只在伸展關節方面有些不便而已。手術後通常需要運動和物理治療使以前的截斷部份回復正常機能。可是,前臂中部以上部份的再植的後果至今還是令人失望。
當拇指被截斷時,醫生當然盡力予以再植,因為拇指佔手部工作效率的百分之40。截斷部分若無法再續,顯微外科醫生可能把病人的大足趾移植。足趾的筋、神經、血管和骨骼經過接續之後,病人會覺得它好像原來的拇指一般有用。
「大足趾在移植後極像拇指是多麼有趣」,一位醫生評論說。「它比原來的拇指肥大,但可以用手術改良。」在許多人看來,失去大足趾固然不是佳事,但大足趾對每日要做的進食、書寫或多種工作方面及不上拇指那麼重要。
經過短期的調整和訓練之後,傷者可以再度步行、跑路或從事運動。澳洲職業足球界中又多了一位以大足趾代替「拇指」的球員。
快樂的收場
各階層的人均從奇妙的顯微外科手術獲益。上述的幾個人便是數以百計的例證的代表。
那位小女孩現時已超過一歲,她的兩隻手指已經再植復元,別人很難辨認以前的傷處,鉛管匠的幾隻手指都已再續,只在寒冷的冬天有些難題。兩歲的男孩現已八歲,他如常地跑跑跳跳和踢足球。至於那位汽鍋製造工人,他的前臂再續得那麼完好,以致可以學習空手道和用以前的斷臂拆下屋頂瓷磚。
不錯,顯微外科手術是一項奇妙的技術,它的成就使有所需要的大大獲益。可是,更加奇妙的卻是人體的自療能力。外科醫生也許縫合身體的部份,但與生俱來的組織再生能力卻證明設計人體的那一位的更大智慧。體會到這件事實使我們衷心同意詩篇執筆者的話,他以敬虔之心讚美偉大的造物主說:「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詩篇1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