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和暴力激增
想像你自己設身處地,意大利有一個男子在下班歸家途中。他匆匆下車去附近商店買點東西,一時大意,把車匙留在車裡。幾分鐘之後回到原地時,你猜猜有什麼事發生,汽車不翼而飛!
經過了一晚失眠,翌晨起來,他多麼高興地發現自己的汽車就泊在大廈門外的平時泊車之處。車窗水撥下放著一張字條解釋說:「抱歉得很,我為了一件急事以致使閣下蒙受不便。請接受我的感謝和小小東道,願閣下享受一個愉快的晚上。」字條夾著兩張當晚的戲票——超等座位的。他對人類的信心於是恢復過來。
他和妻子在劇院度過一個愉快的黃昏,回到家裡,搜索了一會才摸到門匙,開門入內一看,室內空空如也!所有東西已被搬走!他對人類恢復的信心又稍縱即逝。
雖然這是獨特的事件,但這項真實故事正好說明犯罪猖獗到什麼程度。當然,這種罪行與其他罪行比較起來還算溫和,有些罪行的殘酷無情之處也許使你搖頭認為完全難以置信。難怪許多人已對人類失去信心而生活在恐懼之中。
我們大家都曾作過犯罪的犧牲者。有組織的犯罪向每個人的錢包下手。據美國芝加哥的官方估計,由於黑手黨的恐嚇勒索、購買特別的盜賊保險和雇用保安人員去對付黑手黨的活動,平均每個美國公民在支付每美元時要額外付出二美仙。
雇員的不忠實和高買活動迫使商人要提高價格去彌補損失。你要為別人的不忠實而付錢。例如在西德,雇員的不忠實使納稅人每年負擔10億馬克。犯罪的代價十分昂貴。若不是犯罪者付出,至少也是犧牲者付出,因為犧牲者往往被迫要付出代價。
令人不安的新趨勢
犯罪由來已久。但近年來犯罪卻以新姿態出現。罪行激增不限於一國或一地已使執法機構和平民對罪行採取較認真的看法,並且謀求有效的對策。
「無意識的犯罪」和沒有真正動機的犯罪愈來愈多。較簡單的是塗污公共建築物或撕去公眾電話簿的書頁等。
可是犯罪者時常出之以較嚴重的方式,特徵之一是無理的殘暴行為。例如,在德國一個城市近郊,兩名17歲少年襲擊一個33歲男子,兩人輪流用刀刺戳;事後警方報告發現他身上有80多處傷痕!在受到詢問,「為什麼?」時,兩少年答道:「我們僅是突然想殺個人而已。」另一例證是在法國車堡有一群青年襲擊一位公證人,把他毆至重傷昏迷,三日之後死去。他們的動機何在?「只是覺得有趣而已。」
另一種令人不安的趨勢便是女性犯罪者的增加。例如,德國恐怖份子的一個特點是,大多數的已知成員都是女性。在1979年二月,警方下令通緝的16名嫌疑恐怖份子中有12名是女性。
也許使立法和司法界首腦人物最感憂慮的是青年犯罪的急劇增加。《時代》雜誌論及美國的情況,說:「人們時常責難小童殺人可以逍遙法外。現今這話真是的而且確。在美國全境,複雜和驚人的犯罪形式層出不窮。不少年輕人偶然去搶劫、強姦、傷人和殺人好像偶然去看一場電影或參加一場棒球賽一般。」
青年人的這種趨勢表明前途並不樂觀。《漢堡晚報》論及德國的情勢,說:「據最近的犯罪統計,14至18歲的疑犯數目自1975年以來增加了25.1%,未滿14歲的嫌疑童犯增加了30.8%……這種趨勢正方興未艾。我們必須預期少年和兒童犯罪者數目的日益增加。」
毫無疑問。犯罪是一個我們必須認真考慮對付的難題。法國政府很重視這項難題,因而委派一個由十一位男子組成的委員會去加以調查。經過16個月審查之後,委員會草擬一篇長達700頁的報告書,提出103項建議去緩和這項難題。
聯合國組織曾經鄭重考慮這項難題,因此設立一個擁有15位成員的防止和抑制罪行委員會,每五年舉行一次世界會議,謀求以全球規模對付罪行的有效方法。1975年會議的主題是:「防止和抑制犯罪——過去四分一世紀的挑戰。」第六次會議定於1980年在澳洲雪梨舉行。
今日的犯罪和暴力激增意味到什麼?它是否一直增加以致達到無可挽救的地步?抑或這項難題被人渲染過甚!罪行是否真的這麼猖獗?你對此有什麼想法?
[第4頁的精選語句]
「人們時常責難小童殺人可以逍遙法外,現今這話真是的而且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