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是個難題嗎?
《儆醒!》雜誌駐菲律賓通訊員報導
有一個時期,人口炸彈和人口爆炸之說甚囂塵上。如今科學家卻告訴我們,地球居民並不過度擠迫,地球甚至能維持比現時高出多倍的人口。真實的情形究竟怎樣?
世界人口協會和菲律賓人口中心基金會曾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辦第四屆國際人口會議。來自亞洲、非洲和美洲的專家們紛紛討論這個難題。我們相信你會對他們的言論深感興趣。
有難題存在嗎?
有人曾計算過,全部可用的土地和水源若平均分配給目前的人口,則每人可得五畝(2.02公頃)土地和17畝(6.9公頃)的水源,水深可達半哩(0.8公里)!容身之地似乎不算是個難題,對嗎?可是,同一個人卻計算到,人口若以每年百分之2的比率增長,到了2600年,每人的居住地方便會減縮至一方碼(.8方米)。這就變成難題了。
當然,在700年後的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不至於使我們現今就擔心到晚上失眠。但甚至在今日,數以百萬計的人正在各地飽嘗人口過多的難題之苦。有些人生活在時飽時餓的不穩狀況中;不少人相信他們現今的經歷可能是將來全人類的經歷。
我們聽說世界人口有百分之70屬於所謂第三世界或發展中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人口以每分鐘有兩至三個半嬰兒出生的比率增加。據報第三世界每日消耗84億磅(38.1億公斤)糧食,168億磅(76億公斤)水和1680億磅(760億公斤)空氣。雖然空氣尚屬豐富(有些地方已受到染污),但人口增長已在許多地方造成缺糧缺水。
請想像一個人在田裡整天辛苦工作,回到家裡發現沒有水洗浴或甚至沒有水喝的情景。這正是現時有些人的經歷,因為太多人爭用極少的水源。正如(美國)糧食農業組織所說,「供應全人類的可用淡水在本世紀末就會達到令人懷疑的地步。全球的淡水需求量到那時會增加240%。」
關於糧食的供應,該宣言聲稱,照現時的人口增長趨勢,25年後便會增至雙倍。既然數以百萬計的人甚至在現今也糧食不足,這意味到糧食生產要增至雙倍以上。一位發言人聲稱,為了要克服饑餓,今後25年內必須每年增產百分之3至4的糧食。
這是可能的嗎?誠然,在順利的環境之下,地球可以維持比現今多倍的人口。但情形卻不如理想。發展較少的國家甚至現今也感到難以增加糧食生產。經濟狀況也使他們難於向富裕國家購買糧食應急。
此外,由於較貧窮的國家拓展耕地,向森林和山區推進。這樣便要清除樹林。大量伐木的結果往往導致水災。從海洋獲取所需的額外糧食又如何?看來甚至好像取之不竭的海洋資源也很有限。在1950年從海洋所得的漁獲是二千一百萬噸。1970年,漁獲已達七千萬噸。後來漁獲逐漸減少,在1973年只得六千五百萬噸。
顯然糧食和人口若不能保持平衡,則嚴重難題便會繼續打擊人類。
為什麼有難題發生?
據估計在1660年,地上只有五億人口。據報那時的人口以百分之0.1的比率增加。以此類推,則首先的十億人口應該在廿四世紀才出現。但事實上,在1830年已達到第一個十億。第二個十億在1930年來臨。1960年達到第三個,1975年達到第四個十億。照現行增長率推算,在2000年就會達到六十億和八十億之間。2000年已離今不遠,對嗎?
增長率為什麼這樣迅速呢?原因之一是嬰兒夭折率下降,有更多嬰兒長大成人,生兒育女。為禍人間的若干流行病已受到抑制。此外,據說早婚和早育兒女,以及令人惋惜的未婚少女懷孕也是加速人口增長的因素。據報印度的衛生福利部長格魯爾夫人聲稱,教育程度和經濟狀況的低落也阻礙了政府為了克服難題而推行的家庭計劃。
家庭計劃的推行和反對這項計劃的宗教也發生衝突。許多宗教信仰鼓勵人擴大家庭。此外,在許多地方,兒女被視為財富和安全的象徵。結果遂使人口以極高的比率增長。
難題可以解決嗎?
因此難題是存在的,我們也知道其中的若干原因。那末,有什麼解決方法呢?有人認為各國應該尊重個人的權利,讓他們自己決定兒女的數目和差距。可是,世界人口協會會長兼主席加力斯頓卻認為各國應該致力達到1975年在泰國曼谷舉行會議時所定下的目標,那便是:在二十或三十年內,每個會員國中的家庭平均只有兩個孩子。即使達到了這個目標,世界人口在本世紀末仍會達到五十九億。但現時在大多數發展中的國家裡,四至六個孩子的家庭依然十分普遍。
有些國家認為要認真對付這個難題,從菲律賓的作法可以見之。菲律賓國會提出一項法案,目的是按照該國將來人口去平衡糧食和住所,因此要懲罰超過兩個兒女的家庭。法案提議有兩個現存兒女的母親若生育第三個孩子便要罰款100披索(約值15美元),生育第四個孩子罰款200披索(30美元)等。這項建議正好符合有些消息來源所說,終有一天,作父母將是一種特權而非本身權利。
當然,這項建議遭受強烈反對。最先提出反對的是天主教會領袖人物。擁有80個成員的菲律賓主教會議反對這項建議說:「父母決定兒女數目的權利是一種不可剝奪的人權,它是不能用法律命令來免除的。教會對這件事的教訓十分明顯。……結婚和生育兒女既是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則生育多少兒女的問題應由父母作出忠實的裁定。它不應以政府的決定為依歸。」
現行的進展
關於人口問題的幾次初期會議都強調集中管制以遏止人口增長。聲稱生育率已實際減少的地方有中國大陸、印尼、韓國、泰國、哥斯達尼加、哥倫比亞、突尼西亞、香港、菲律賓及其他。六十三個發展中的國家亦各有家庭計劃運動。
據說中國大陸的嬰兒出生率已從每個生育年齡婦女的平均4.2降至3.2名兒女。印尼從6.5降至4.6。世界衛生組織在10年來已推行一項運動,在人口繁殖方面作出調查、發展和訓練。這項運動由志願捐款支持,來自62個國家的科學家們也參與協助。據報直至1976年,在幫助家庭計劃方面將近耗資十億美元。
菲律賓會議並沒有強調灌輸家庭計劃設備和技術知識的必要,雖然這些知識被認為是重要的。反之,他們所強調的是人口難題與社會的關係,以及使用當地資源去克服這些難題。他們認為衛生、營養和社會發展都與限制人口有關。他們引述世界人口計劃行動組的言論(由1974年聯合國世界人口會議所採納)說:「人口目標被認為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主要部份。」
教育、就業和一般的經濟發展據說也和人口難題有關。地上人口有十三億是青少年,因此專家們希望把性教育和婚前輔導灌輸給這一大群人。泰國的維拉惠第亞希望兒童在不覺難堪的情況下獲得關於性和家庭計劃的知識。他報稱關於家庭計劃的「坦然討論」和宣傳的結果,泰國三分一鄉村的孕育比率減少了百分之40。據報埃及的瑪素克說:「我們藉著以謀生手藝教導婦女以及促請她們留意限制家庭大小的結果使婦女的經濟水準得以提高。」
人口難題的確存在
從會議中的言論看來,人口難題的存在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地球目前仍未擠滿了人,倘若人口繼續增加,地球終有一天會有人滿之患。誠然,地上的財富若是平均分配,則每個人都會飽足有餘,但這個理想的情況並不存在。事實上,數以百萬計正生活在過度擠迫的地區中。較富裕的國家雖非人口激增,但較貧窮的國家卻是這樣。因此,難題無疑更加嚴重。
馬尼拉會議的每個出席者都認為人口是一個巨大難題。各國受到敦促,要拋棄國家私見,一同為國際社會的好處而努力。他們促請富裕國家限制過度消耗世界物資,貧窮國家要限制人口數目。看來合作才是抑制人口增長的方法。但這件事會實現嗎?
若要國際合作才能解決人口難題,那末——從今日之前的世界記錄推測——還有另一個難題是在現今事物制度之下所無法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