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1 3/8 25-28頁
  • 亞馬遜河區——爭論的中心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亞馬遜河區——爭論的中心
  • 警醒!1981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
  • 微妙的生態系統
  • 亞馬遜——「地球之肺」?
  • 土著的末日?
  • 獨特的調查
  • 開發的現狀
  • 前途展望
  • 尋求解決方法
    警醒!1997年
  • 亞馬遜河上游生氣勃勃
    警醒!2010年
  • 重重陰影罩雨林
    警醒!1997年
  • 綠化亞馬遜森林
    警醒!2000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1年
《警》81 3/8 25-28頁

亞馬遜河區——爭論的中心

突然高漲的亞馬遜盆地開發熱引起了本世紀最激烈的生態學上的爭論。大量熱帶雨林行將遭受焚燒。世界各地人士懷疑此舉將有什麼長期影響。世界最大的綠色森林會變為赤色沙漠嗎?本雜誌的通訊員深入亞馬遜心臟地帶瑪瑙斯作第一手的實地觀察。

「巴西著火了,」巴西特別環境科祕書提出這樣的呼籲。其他的人也加入他的呼籲。關於亞馬遜河區這塊龐大的土地在2000年左右將會變為「赤色沙漠」的報導已使科學家、普通人和巴西政府感覺不安。

衛星照片透露,在這塊1億3千6百萬畝(5千5百萬公頃;面積與法國相等)的龐大地區中,已有1千萬畝(4百萬公頃)的森林被砍伐淨盡。這片土地比荷蘭還大。更有甚焉的是,若干著名科學家已聲稱他們認為亞馬遜雨林已消失了10%。

另一方面,一本雜誌敘述許多巴西人的意見說:「在經濟開發方面,亞馬遜河區自然不能永遠關閉,像個植物公園一般,國家亟需這個區域的資源。」

亞馬遜有什麼危機存在呢?亞馬遜森林究竟是怎樣的?

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

巴西人所謂的亞馬遜尼亞(亞馬遜河流域)所經的地域達八個國家之多。包括托肯丁斯河在內,這片地方的面積達2,700,000方哩(7,000,000平方千米),或等於澳洲那麼大小。其中將近有2,000,000方哩(5,000,000平方千米)的地方是在巴西境內。它雖是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但整個區域只有65%左右的地方是或多或少的密林。其餘的是多樹草原、廣闊的原野和灌木地帶。區內有50,000哩(80,000千米)的動脈狀水路網縱橫交錯。有14,000哩(23,000千米)河流可容船舶航行,長度等於地球圓周之半。

亞馬遜河流域的結構是這麼複雜以致研究家們辨認出只在2畝半(1公頃)的土地之上便有179種直徑超過6吋的樹木存在。林中一共有4,000多種不同的樹木生長。但人們對這些樹木的潛在價值所知不多,可供商業利用的只有6或7種。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巴西胡桃樹,香柏樹和橡膠樹。

在大致上,據說亞馬遜盆地的原產熱帶植物達60,000種以上。這項數字將近佔已知植物的4分之1。地球上沒有其他熱帶森林能與之相比。此外還有數千種植物未經分類。一切動物、雀鳥、魚類和昆蟲也研究不盡。多個世紀以來,亞馬遜森林其實是一片未經踐踏的土地。

那末,亞馬遜的大規模開發會對人類意味到什麼呢?據科學家認為,在未曾認清亞馬遜的動、植物全貌之前,這些動、植物恐怕已經消失而無從稽考了。不久之前,在哥斯達尼加聖約瑟市舉行的物種危機會議中,國際自然環境保護協會會長大衛·蒙路說:

「主張保護雨林的論據非常有力。但在同時,發展中諸國的領袖們認為砍伐雨林,利用金錢在經濟上造益人民的論據也同樣有力。在若干論點上,你會開始同意另一物質主義不強的論據。民眾正在自己心中決定他們所想望的是那一種世界。其中之一是凡物皆可達成經濟的目的,但眼前呈現的是枯燥單調。另一方是看重萬物的多樣性,對自然界各種生物的美麗和互相協調感到驚異和興奮。」

微妙的生態系統

另一種可能發生的損害是什麼呢?答案並不簡單。亞馬遜森林存在著一套複雜和未盡為人所知的生態系統。例如,盆地的1,100條河流中只有6條左右運送含有養分的沉澱物。那末,土壤肥沃到什麼程度呢?《巴西先驅報》寫道:

「難題的要點是,永遠肥沃的亞馬遜外形籠罩著一套世界最脆弱的生態系統。據美國科學家白蒂·美格斯所說,亞馬遜是個『偽裝的樂園』——茂密的森林養分不是來自土壤而是從密林中的週而復始的循環攝取的。」

其實,亞馬遜的土壤非常貧瘠,含有高度酸性和絕不肥沃。那末森林怎能在養分方面自給自足呢?藉著所謂直接循環的養分系統。事實上在較高的植物和樹木的周圍存在著一套繁複的表根系統。雨水透過多層的樹葉,從葉子、樹枝和樹幹除去無機鹽。在落下腐植土層的途中,富於養分的雨水有一部分被吸收和貯藏。寄生植物、菌類和昆蟲在森林給養方面也各盡其職。

森林生存過程中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每年的雨量達142吋(3,600毫米)。《拉丁美洲每日郵報》說:

「隨砍伐森林而來的植物變化可能導致若干熱帶地方的氣候變化。雖然變化的發生尚在臆測中,但是巴西的一項研究計劃已定出結論,那便是亞馬遜盆地的雨量有50%是從森林本身蒸發而來的。倘若開發森林導致雨量顯著減少,盆地的整體自然平衡便會受到干擾。」

這項發現極之驚人,因為其他地方,例如密西西比河流域,只有10%的雨量是從本土蒸發的,其餘的全屬海水蒸發的水分。

亞馬遜——「地球之肺」?

不少作品把亞馬遜稱為「地球之肺」。事實果然嗎?據說地球上由植物所發的氧氣有一半是來自亞馬遜的。但科學家也聲稱亞馬遜的氧氣產量與現時存在於大氣層中的氧總量比較起來其實是十分微小。《亞馬遜森林:從綠色地獄至赤色沙漠?》一書說它的產量與大氣層和水中分解的每年氧氣產量相較大約只及0.05%。

無論如何,開發森林還有一項令人不安的因素。那便是焚燒森林廢物所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在100年來,二氧化碳的存量已增加了10%。顯然,人已從干擾生態系統招致到危險。

土著的末日?

不少人問,「在力求技術進步當中,土著的處境又怎樣呢?」在公曆1500年,巴西的印第安土著約有3百萬人,多個世紀以來,西歐人的虐待和他們所傳來的疾病已使該國的土著數目減至不及200,000人。1970年,住在亞馬遜的土著只有42,000人左右遺留。巴西國立印第安協會的一位官員聲稱,該區的3,000多印第安人只與白人作極之零散的接觸或僅憑其他印第安人的報告而得知他們存在。

這些未開化的土著以吐比族人為多,他們居住在採礦區和其他行將開發的地區。這些印第安人會有什麼遭遇呢?在表面上,他們獲得官方授權在限定的若干地區居住。但是正如一位州官所說:「地區其實無法容納六個妨礙進步的部族。」印第安協會竭力說服印第安人遷入限定的地區以期安頓和安撫這些懷有敵意的部族。目前已有100個以上的部族徙置在保護區。其中以巴西中部的申古園最為著名。

獨特的調查

1970年,巴西政府開始了一項稱為「亞馬遜雷達」(簡稱RADAM)的雷達地圖製作調查。這項計劃在1979年春季完成,耗資達15億巴元(5千萬美元。在計劃進行中有55人殉職,6架飛機失蹤。

這項先驅調查顯明了些什麼呢?它證實亞馬遜的土地面積共達1,235,000,000畝(500,000,000公頃)。同時,據說宜於耕種和畜牧的土地佔70%。將近2千5百萬畝(1千萬公頃)的地是被稱為高度肥沃的。這些發現雖被視為好消息,但RADAM的技術人員卻強調發展這些地區需要極度小心以免破壞脆弱非常的生態系統。

當然,令國人大感興奮的是亞馬遜潛藏的天文數字木材以及用來償還1兆2,000億巴西元(40,000,000,000美元)外債的可能性。當地還有大量的礦藏。亞瑪巴的錳礦估計約達3千6百萬噸。巴拉州內卡拉耶山脈所藏的鐵礦(含有60%的固體鐵)便是世界最大鐵礦之一。作為鋁原料的鐵礬土據估計達5億噸。用作陶器原料、製紙和精煉石油的陶土藏量事實上取之不竭。此外還有錫石(錫的礦石)、岩鹽、石灰岩、原子礦物和金等尚待採掘。

對於合理的開發資源曾經付出什麼努力呢?

開發的現狀

十年之前,亞馬遜還是地球上最大處女原野,睡著的巨人。但今日已有將近10,000哩(16,000千米)的道路縱橫交錯,包括長達2,500哩(4,000千米)的橫貫亞馬遜公路及其他。直至1977年末,已有1百多萬殖民移居該地。環境專家對該地瀕於荒廢表示憂慮,並且提出警告。亞馬遜原野大可能變成亞馬遜沙漠。

儘管有這樣可能,人們還是趨之若鶩。數以百計的牧場相繼開設,有些牧場面積竟有歐洲小國那麼大。容納20,000頭牛的牧場還算是普通的。若干大水力發電廠正在興建中,例如在托肯丁斯河上的一間發電廠預期發出6百70萬瓩的電力。私人投資購入的土地面積大到難以想像。例如,美國億萬富豪但以理·勞特域在澤利河區購入1百萬公頃(2百40萬畝)的林地來種植桉樹以收穫纖維素,及種植稻米和掘取陶土。

前途展望

這種無可抑制的進展怎樣使之合理化和加以控制呢?巴西森林開發協會會長保羅·伯魯提強調需要增加森林督察數目。1977年,在亞馬遜河區內的各有關國家簽訂了亞馬遜條約,這是一項為了確保共同開發和共同管理而設計的超國境條約。

1979年初,巴西內政部長馬利奧·安達薩宣布政府要採取步驟去解決混亂的局面。他聲明關於利用亞馬遜區的任何建議和計劃必須以保護環境為念並且從國家的見地提出討論。

在議論紛紜之際,擁有9百萬亞馬遜居民的綠色原野當中卻有人發出積極的呼聲。在巴西的區內,有6,000多人正在對鄰人宣揚耶和華上帝,地球的創造主,將會阻止人把地球完全破壞。事實上,在瑪瑙斯和貝倫兩地舉行的基督徒大會中,有8,000人討論耶和華定意要使整個地球轉變成可喜的樂園。

這個樂園會包括亞馬遜河流域,世界最大的溫室,在內。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