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解決方法
英國作家約翰·利利寫道:「我們高談什麼陰影,反倒忽略了事物的本體。」為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應該記住,籠罩著雨林的重重陰影不過是徵兆,表明潛在的問題其實相當嚴重。除非我們從根本著手解決問題,否則亞馬遜森林會繼續遭受破壞。根本原因是什麼?聯合國所贊助的研究計劃指出,「保護亞馬遜森林的工作遭遇重重障礙,最難消除的就是貧窮和人類社會的不平等現象」。
綠色革命未如理想
數十年前,巴西的中部和南部開始推行綠色革命。有些研究人員認為,森林遭受破壞,這場革命也得承擔部分罪責。革命推行以前,成千上萬的小農戶都靠種植大米、菜豆和馬鈴薯過活,同時飼養少量牲畜。後來,他們的農地給吞併了,變成規模龐大、用機械操作的黃豆種植場,還要展開多個水力發電工程。當地的牛群和莊稼消失了,運往工業國家的農產品取而代之。從1966年到1979年,種植出口作物的農地增加了百分之182。結果,每12個靠傳統農耕過活的農戶就有11戶失去耕地,變得生活無著。就這樣,綠色革命幾乎連他們的命也革掉了。
既然失去耕地,這些農夫可往哪兒去謀生呢?雖然選區的土地分配不公,政客們卻不肯正視難題,惟有給農夫另覓出路。他們大力推薦亞馬遜區域,把那兒稱為「杳無人跡的土地,可供無土地的人開墾」。亞馬遜第一條公路啟用後,不出十年,就有200多萬貧農在公路兩旁蓋簡陋的棚屋棲身。他們分別來自巴西南部,以及乾旱頻仍、貧無立錐的東北地區。隨著當局建設多些道路,想當農夫的窮人也相應增多。他們遷往亞馬遜,準備把森林變成農田。回顧這些土地開拓計劃,研究人員指出,「衡量過差不多50年的土地開拓工程,結果證明利少弊多」。移民把貧窮和不公平「帶到亞馬遜去」,又給「亞馬遜區域製造了新的難題」。
向前邁三步
為了制止雨林繼續遭受破壞,並改善亞馬遜居民的生活條件,亞馬遜發展與環境事務委員會出版了一份建議書,給坐落在亞馬遜盆地的國家參考,鼓勵各國採取三個初階段的步驟。(1)在亞馬遜雨林以外的貧困地區,著手處理經濟和社會難題。(2)善用現有的森林物資,重新開墾皆伐區。(3)人類飽受苦難折磨、森林遭受破壞,都是由社會的不公平現象造成的,因此要設法把弊端糾正過來。讓我們逐一考慮以上的三個步驟。
經濟投資
著手處理社會和經濟難題。委員會注意到,「位於亞馬遜盆地的多個國家,有些地區極度貧困。由於生計窘迫,窮人不得不移居亞馬遜森林,期望境況好轉。所以,要減少林木的砍伐量,一個較為實際的對策就是,投資發展這些貧困地區。」可是,委員會的成員卻指出,「不管是全國性還是地區性發展規劃,當局幾乎從沒有考慮過這樣做。工業國家雖然贊成大幅削減亞馬遜森林的砍伐量,就連這些大國也很少考慮到投資發展這些貧困地區。」委員會的專家倒認為,只要政府官員跟關注這個問題的外國政府同心協力,提供專業意見,並籌措資金解決亞馬遜區域的難題,例如土地分配不足、城市居民生計窘迫等,貧農就不會川流不息地湧往亞馬遜盆地,而當局也可以保存現有的森林物資。
現已移居亞馬遜的小農戶,當局又可以做些什麼呢?他們靠種植農作物糊口,奈何土壤不宜耕種。
護樹也護林
重複利用森林資源。聯合國所出版的《森林漸失》一書評論:「人類過度採伐熱帶森林,卻沒有好好利用林中物資。說起來好像矛盾,但這就是挽救熱帶森林的成敗所在。」不少專家指出,人類不該砍伐林木,反而要好好利用森林資源,採收林中物產,例如水果、堅果、植物油、橡膠、香料、藥用植物和其他天然產品。「在森林的經濟收益中」,這些物產「據估計佔了百分之90」。
紐約植物園的道格·戴利認為,不再破壞森林,轉而提取森林的天然資源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他闡述箇中原因:「政府官員可以放下心頭大石,不致眼巴巴地看著大批大批的樹木被人砍下,運到市場去,大片亞馬遜森林從此消失蹤影。……這樣做也可以幫助居民謀生,同時保護森林資源,可說有百利無一害。」——《保護野生生物》。
保護現有的森林,善用樹木資源,其實有助改善林中居民的生活條件。比方說,在巴西北部的貝倫,根據研究人員的計算,把一公頃的林地轉變成牧草地,每年的收入不過是25美元。農戶要有48公頃的牧草地、飼養16頭牛,才可以掙得巴西法定的每月最低工資。但據《閱讀》雜誌報導,想經營牧場的人如果轉而提取森林的天然物產,就可以賺取更多錢財。生物學家查爾斯·克萊門特指出,等待採收的天然產品種類繁多,令人驚嘆稱奇。克萊門特博士接著說:「區內有數十種蔬菜,幾百種水果、樹脂和植物油可供栽種採收。不過,世人必須記住,森林是財富來源,絕不是發財障礙。」
重新開墾
巴西研究人員若昂·費拉斯指出,經濟發展和保護自然環境可以並行不悖。「看看有多少森林遭到破壞。與其繼續砍伐原始森林,我們倒不如開墾皆伐區,重新利用退化林地。」亞馬遜區域有大量退化林地可供開墾。
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起,政府大量撥款補助投資者,鼓勵他們把森林轉變成牧草地。他們著手開發森林,但正如費拉斯博士所說,「六年後牧草地的土質就退化了。後來,人人都醒悟到,這樣做原來大錯特錯。大地主於是說,『好吧,政府給我們的補貼也不少了,走就走吧。』他們就這樣撤走了。」結果怎樣?「約有20萬平方公里的牧草地被遺棄,漸漸淪為荒漠。」
今天,跟費拉斯志同道合的專家不斷鑽研方法,重新利用這些退化林地。他們想出什麼法子來?幾年前,在一個荒廢的畜牧場裡,他們栽種了32萬株巴西果籽苗。今天,這些籽苗已成大樹,長出果實來。這種樹生長得快,又可以供應珍貴的木材。現今在亞馬遜盆地,不同的皆伐區都種滿了巴西果籽苗。在專家看來,提取天然物產,教導農夫栽種多年生植物,轉用不損害森林的方法採伐木材,使退化林地恢復生機等,通通都是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法,既可以增進農夫的知識,又可以保護森林。——請參閱「致力保護森林資源」這個附框。
政府官員卻聲稱,要挽救森林,單靠利用退化林地是不夠的,還要徹底改變人性才行。
怎樣把彎曲的弄直
設法糾正不公平的現象。人類用不正當手段,侵犯別人權利,往往是因貪婪而引起的。正如古語有云:「人心不足蛇吞象」——就連廣袤的亞馬遜雨林也嫌太小。
亞馬遜的貧農謀生艱難,工業家和大地主的境況卻恰恰相反。他們把森林夷為平地,財源滾滾而來。不少專家指出,西方國家出錢出力贊助亞馬遜的伐木工程,所以這些國家也難辭其咎。德國一組研究人員得出以下的結論:「環境早已遭到破壞,現有的難題主要是由工業富國促成的。」亞馬遜發展與環境事務委員會聲稱,要保護亞馬遜雨林,就必須「重新確立一套道德規範,人人都曉得團結一致、彼此公平對待。惟有這樣,雨林區的發展才會有所改善」。
可是,團團煙霧依舊籠罩著亞馬遜雨林,歷久不散。這個現象表明,雖然在世界各地,許多男女都關注環境,致力保護雨林,但要把專業人士的見解實行出來又談何容易,就像捕風一樣艱難。為什麼呢?
像貪婪一類的劣根性已經深入社會各階層,比樹木在亞馬遜林地所扎的根還要深。我們固然應該各盡所能,保護森林資源;可是,不管世人多麼真誠,寄望他們去把錯綜複雜的禍根拔除是不切實際的。古代的所羅門王精明睿智,又善於觀察人性。他在三千年前所說的話至今仍然擲地有聲。單憑人的力量,「彎曲的,不能弄直」。(傳道書1:15,《新譯》)葡萄牙也有一句類似的諺語:「天生彎曲的樹,枯死的時候也直不了。」儘管這樣,世界各地的雨林還是有希望的。為什麼呢?
前路光明
大約一百年前,巴西作家歐克利德斯·達庫尼亞深受亞馬遜的野生生物所吸引,種類這麼豐富多彩,他禁不住嘖嘖稱奇。他形容亞馬遜森林「簡直就是創世記時代未面世的一頁」。雖然世人一直肆意弄污這「頁」,又不斷把它撕破,但正如《亞馬遜實況》這篇報告所說,現存的亞馬遜森林依然「令人緬懷地球昔日的丰采,樣子跟創世的時候並無多大分別」。不過,這種情況可維持多久呢?
請想想:亞馬遜雨林和世界其他雨林都顯出,正如達庫尼亞所說,「非凡的智慧」。從根系到葉子,種種林木都清楚表明,它們是一位偉大建築師的傑作。既是這樣,這位偉大的建築師會容許貪得無厭的人類摧毀雨林、敗壞大地嗎?關於這個問題,聖經的預言提出了響亮的答案:「不!」預言說:「眾國族卻發烈怒;你[上帝]自己的烈怒也臨到了;指定的時候也到了……[你]要敗壞那些敗壞大地的人。」——啟示錄11:18。
請留意,這個預言不但說明,上帝會消除禍根,毀滅貪得無厭的人類,同時也指出他將在我們的日子採取行動。為什麼我們可以這樣說?預言表明,正當人類「敗壞」大地,上帝就在這個時候採取行動。這段話被記錄下來已差不多二千年了,那時人口有限,世人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敗壞大地。但情況已今非昔比。《保護熱帶森林——國際急務》一書評論,「今天,人類有史以來首次有能力把自己立足之地毀去,不僅在個別區域,而是在全球各地。」
創造主對付「那些敗壞大地的人的『指定時候』」行將來臨。亞馬遜雨林和世界其他受破壞的環境都是有希望、有前途的。創造主一定會實現他的應許——這是確鑿的事實,絕不帶半點神話。
[第13頁的附欄]
致力保護森林資源
在亞馬遜盆地中部的馬瑙斯城,有一大片蔥蘢的次生森林,面積接近40萬平方米。這就是巴西國立亞馬遜研究院各個辦事處的所在地。這所研究院成立了42年,設有13個不同的部門,研究範疇包羅萬象,從生態學到林學,以至人類衛生,應有盡有。它是區內最大的研究組織。這所研究院收藏了世上最豐富的亞馬遜植物、魚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哺乳動物、雀鳥和昆蟲。研究院共有280個研究人員,他們致力幫助人類進一步了解,亞馬遜的生態系統怎樣相互影響,彼此間的複雜關係。遊客參觀過這所研究院後,無不抱樂觀態度。儘管受到官僚主義和政治作風所限制,巴西國內國外的科學家都捲起袖子,忙於保護世界最珍貴的雨林——亞馬遜雨林。
[第10頁的圖片]
從森林開闢出來採運木材的道路
[第11頁的圖片]
雨林的物產:水果、堅果、植物油、橡膠,還有許多其他產品
[鳴謝]
J. van Leeuwen, INPA-CPCA, Manaus, Braz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