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1 9/8 29-31頁
  • 互相依存的合作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互相依存的合作
  • 警醒!1981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植物和動物的培育
  • 遺傳因子的潛力
  • 植物品種日漸稀少——為什麼?
    警醒!1998年
  • 小麥
    洞悉聖經(下冊)
  • 「綠色革命」是什麼?
    警醒!1973
  • 從植物查考證據
    警醒!1979
查看更多
警醒!1981年
《警》81 9/8 29-31頁

互相依存的合作

《儆醒!》雜誌駐祕魯通訊員報導

達爾文的進化論主張各種形式的生物不斷從事血腥的競爭以求生存。可是,不少生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卻看出各種生物以合作、團結、和諧作為生存要訣。《時代》雜誌在評論紐約史路安·克德林癌症研究中心首長兼生物學家路易士·湯瑪士博士所著的書時聲稱:「湯瑪士指出在大自然中有壓倒性的傾向表現出共存、團結與和諧。在達爾文以後認為生物不斷作殘酷鬥爭的看法與湯瑪士所見的事實不符。」

對現行糧食來源作就近觀察使我們確信生存要訣是合作而非競爭。供應我們糧食的30種主要作物和7種肉食來源差不多足供我們一切營養所需。在每一事例上,億萬噸的糧食都是從培育的植物和動物供應的,這些動植物與人建立一種獨特、和諧的關係。倘若沒有這些忠心的合作者,現時超過40億的人口可能活不下去,反過來,大多數受到培育的動植物若沒有人的不斷照顧和關注同樣會滅絕不存。

植物和動物的培育

人類在歷史初期即已看出某些植物和動物具備作為糧食來源的特質與可能性。事實上,聖經記載造物主自任農學家而為人立下榜樣。他設立一個美麗的花園,其中具備第一對人類所需的種種食物。(創世記2:8,9)同時,聖經的首先部分也提及人所需用的家畜。造物主的旨意是命人管理低等生物,以及明智地以動植物供應自己所需。人可以憑著知識與地上各種方式的生物合作和加以使用去確保本身及其他無數種類動植物的生存。

人與低等生物合作可以比作陶匠與黏土的關係。熟練的陶匠使用原料造成各種各式和多項用途的陶器。人則以選擇和交配方法從許多動植物作出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品種。當然,這些生物本身也要有內在的潛質,對人的培育有所反應才行。

英文「培育」(domesticate)[家植化和家畜化]一詞對這種方法稍露端倪。這詞出自意即「家」的拉丁字根。因此,培育的意思便是把植物或動物置於家庭安排之下,受人所直接管理和照料。一項互相依存的關係於是建立起來。人要依靠他所培育的動植物而生存,反過來,動植物也靠人而生存。培育的過程便是把野生生物重新組織以造益人類。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項過程怎樣實行,我們且看看可能接受培育的種子植物,例如小麥。小麥是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無疑,人早已看出小麥祖先的野生植物食用種子的價值。人割取野生植物的種子將其種植,並以容易收割和增加產量的方法栽培它們。最先的步驟是選擇可以栽培的種子。

新的品種要倚靠栽培者而生存。可是,栽培的植物並不能完全脫離野生植物,因而要不時使其交配以改良植物的品質。為了改良品種,人必須不斷留意他所培植的作物,選擇優質的種子來種植。因此植物不斷以改良的品種姿態出現。

品種多樣化的小麥現時年產將近4億公噸,供應世界作物需求,這些品種已和聖經時代的品種不同。a

古代的小麥中有所謂莖衣小麥,那便是,它們有個殼狀的莖衣,在收割之後要將之破開。但在某個時代,二粒體的小麥產生突變(遺傳因子結構的基本變化),麥穗在收割時莖衣很易破開。麥穗同時變得更加強韌,包著種子直至收割時候才落下。這種小麥有21對染色體,額外的染色體顯然是從它與野山羊草交配而來的。現在,這種小麥的多樣變種已成為世界小麥作物的主流。

遺傳因子的潛力

動植物對智力栽培的驚人反應能力證明每種形式的生物本身具備遺傳因子的潛力。例如:野芥菜(甘藍)在人的栽培下已產生了六種不同的培育植物,為我們的餐桌生色和使我們大快朵頤。在每種植物栽培的場合,原來植物有若干特定部分被選上和強調。從原來一種植物發展而來的有捲心菜(發展頂芽),花椰菜(花部),球莖甘藍(莖),芽甘藍(旁生芽),花莖甘藍(莖和花),無頭甘藍(葉)。其中以無頭甘藍最像原來的甘藍。

隨著生物學知識的增長,人在選種和栽培方面已大加改良並組成新品種如小麥、米、玉蜀黍的新種等。這樣便產生了「綠色革命」。新品種比原來品種有10倍以上的作物收成,但其中卻潛伏著危險:對幾種植物作過度的依賴。

馬鈴薯便是例子之一。馬鈴薯早已在宜於培育這種植物的八個地區之一培育出來。它們約在1,800年前沿著南美西海岸和安第斯高地一帶培植,今日在那裡已發展至150品種以上。西班牙侵略者在征服南美之後把馬鈴薯帶回歐洲,使其適應歐洲水土。後來,馬鈴薯又被帶到愛爾蘭,在那裡盛大繁殖。愛爾蘭人於是倚靠這種單一作物為他們的主要糧食。結果如何?饑荒,因為一種出乎意外的植物病,馬鈴薯疫病,在1845-46年殺滅大半馬鈴薯作物,迫使愛爾蘭人移居國外。

除了增加糧食之外,人也為了其他目的而培育了許多植物和動物。請看馬、貓、狗、觀賞魚和種類無窮的花卉。其中不少是培育來滿足人的愛美之心或者緩和工作辛勞的。這種嘗試繼續下去;新的品種每年出現、去年出現了新種碗豆,豆莢和成熟的豆一般美味,對許多人來說,豆類的食物價值將會倍加。

接受培育的動、植物、魚類和鳥類已產了變化多端的品種,但變化的產生只限於每種形式(類別)生物的遺傳結構範圍之內,其中有些隱藏或潛性的因子(遺傳特質)是可以顯明出來用作發展新品種的。但是,新種雖然可以發展,新類別的生物卻無法製造。當一類生物絕跡時,遺傳因子儲蓄之處遂告喪失,人工方法絕不能使之恢復。人既是地上最高形式的生物和受命管理低等生物,他的重大責任乃是保存生物而非加以毀滅。

那末,地上的生物並不是設計成互相殘酷鬥爭,而是設計成和諧合作的。現代的人已開始意識到這點,因此在若干程度上試圖保存地上的生態。可是,在上帝的新規制裡,所有生物的合作與和諧將會發揮至最高程度。

[腳注]

a 古代栽種的小麥稱為「單粒小麥。」但根據細胞學研究卻表明它是複式植物。這種植物每個細胞含有7對染色體。另一種4倍性小麥則含有14對染色體。一種稱為「二粒體」的小麥是在埃及種植的,直至公元前第四世紀埃及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為止,那時它被麵包小麥的新品種所取代。

[第30頁的圖片]

從甘藍發展的作物

花莖甘藍

芽甘藍

球莖甘藍

無頭甘藍

捲心菜

花椰菜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