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宣傳——你是犧牲者之一嗎?
《儆醒!》雜誌駐澳洲通訊員報導
人的最基本慾望是要活著。因此,若有任何人能幫助他活得較久或幫助他解除疾苦,他是不惜付出代價的。
不少古書記載治病方法,有些是有效的,有些是危險的。但藥物的流行卻從未有如我們這個二十世紀之甚。除了繼續發明新的醫療技術之外,也發明了多種新藥。近年來已有7,200種左右的藥物和複合藥上市。
另一方面,有人發覺到那些較富裕的先進國家已變成歷史上用藥過多的社會。從世界藥物市場的龐大金額貿易可以見之。僅在人口只有一千四百萬的澳洲一地,每年在藥物方面便花費三億澳元以上。數百萬對健康懷有自然關注的人是否已被藥物製造商所利用呢?
宣傳攻勢
藥店、超級市場和許多小商店藥品紛陳,不必醫生處方也可以買到。為了鼓勵人多買,製藥公司通過報章、雜誌、招貼板、收音機和電視展開花樣繁多的宣傳攻勢。廣告專家研究「目標聽眾」——可能使用他們特製藥物的人——的需要、傾向和喜好以準備適當的宣傳活動。獨創的宣傳口號、彩色告白和奪目的商品化藥物均出現在各種宣傳媒介上以鼓勵你去購買。
多種巧妙的方法都被用來吸引你注意。例如標明為「新」的藥物可能只是舊藥物稍加混合物。製藥公司也許聲稱他們的產品是獨特的,因為其中含有“XYZ”,但“XYZ”僅是普通成分的商品名稱而已。有些告白強調藥品特小,其實它與競爭對手沒有多大分別。告白也許以化驗室的試驗、醫生推薦或以穿著醫務人員服裝的人登場宣傳。
止痛藥的廣泛流行乃是大量和不斷宣傳的結果。人們受到鼓勵,認為服藥是無害和治好小病痛的。一個宣傳有術的推銷組織使這些藥物在各地大行其道。
不少醫生聲稱阿司匹靈(包括可溶的阿司匹靈)是比較安全和有效的止痛劑。可是,甚至含有阿司匹靈的單純治頭痛藥劑若加入其他成分,例如非那西汀,就可能十分危險而可以造成嚴重的腎損害。因此,許多醫療組織現已積極展開運動,排除這種容易取得的藥物。若干當局已禁止使用令人誤解的止痛劑宣傳句語,例如安全、鬆弛、消除緊張、安舒或增進活力等。
因此當你前往藥店購買藥品時,首先要考慮清楚你是否真的需要它。請記得沒有什麼藥物是絕對安全的。患有些小病痛時即去藥店買藥自療的主張也許正合製藥者的心意,但卻未必對你最有益。請也記得,這些藥物通常是治標而非治本的。
大力推銷「處方專用」藥物
由於醫生是唯一有權購買「處方專用」藥劑的人物,在處理藥劑方面,醫生遂成了製藥公司與病人之間的居間人。然而醫生也是人,他們也可能受宣傳技術所影響。因此,他們經常收到大批光彩奪目的藥品宣傳刊物,告白巧妙地鼓勵醫生在處方治療某種疾病時盡量使用該廠特製的藥物。
在澳洲各製藥公司所支付每一澳元中,銷量促進費佔20仙,週遊代表的費用佔百分之42,代表們所介紹的藥品是供應醫生所需的。因此,他們訪問的結果可能留下備忘錄或介紹書,希望醫生在處方時使用他們所介紹的藥名。
製藥界人士堅稱向醫生提供資料是極端重要的。不錯,以新藥的資料通知醫生可能有其價值。但是,大力推銷的目的看來是要使醫生相信一種舊藥的新配方優於現存的產品,著眼於使該公司的藥品受到更多醫生處方。不少醫生曾批評某些廣告有誤導的嫌疑,因為它們只宣傳一方的見解,對藥品的不良副作用則略而不提。
此外,製藥業製作昂貴的視聽資料、資助會議和編製醫學雜誌去免費送給醫生。這一切雖然有點好處,但同時卻隱含推銷攻勢。
令人惋惜的情況是,不少醫生只靠製藥公司的宣傳以及和同業的有限接觸去獲取關於使用多種流行藥物和關於藥物副作用的知識。那末,難怪澳洲「布坎南」議會報告書指出:「藥劑的過度處方是值得留意和應該避免的,這種行徑使[國家保健]計劃增加支出、增加藥物引致的疾病及減少寶貴藥物的將來效果。」
可是,醫生的立場僅是與濫用藥物有關的許多難題之一而已。這些難題的責任大部分落在病人身上。
醫生的難題
醫生所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是大多數病人都渴望服藥。不少病人所患的病只要休息、時間和適當照顧就可以痊癒,但他們認為求醫而不獲處方服藥是費時和費錢的事。由於候診室坐滿了病人,醫生也許不耐煩大費工夫和時間去說服病人不必服藥。在病人和藥廠的壓力之下,醫生也許認為處方比較輕而易舉。
製藥公司聲稱他們的立場也相當困難。自從「塔里杜邁特災禍」導致8,000個畸形嬰兒出生的慘事以來,各政府要求新藥上市之前須經嚴格試驗。新藥的研究、發展和註冊是需要龐大經費的。並非所有新藥都在銷售方面成功,甚至銷售成功的新藥專利權也僅屬有限時間。也許不久之後卻有較優的新藥面世,因此,製藥公司認為他們必須把自己出品的藥物盡快被人廣泛使用。
你可以做些什麼去保護自己?
你要怎樣才能避免為希望你多買多用藥物的人所利用呢?首先,要認識人體是被奇妙地設計成可以自療多種疾病的。正如題名為《澳大利亞處方者》的刊物承認:「雖然藥物對疾病有效,但許多病人的疾患還是以不用藥物的療法為佳。藥丸或藥劑未必是最佳療法。」讓身體好好休息許多時勝於服藥來迫使身體工作。有時特定的食物或自然療法也很有幫助。
與其迫使醫生處方,不如當面和醫生商討藥物療法是否真的必要。若然,藥物療法可能有什麼副作用或併發症。有良心的醫生會樂於向你提供資料。副作用或併發症會強過治療效果嗎?真正需要的藥量是多少和服藥期間要多久?
認識影響情緒的藥物無補於根治情緒難題會有很大的保護作用。你若發現生活難於應付,坦白地檢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鼓起勇氣作出必需的改變可能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倘若服藥是無可避免的事,便要緊緊依從醫生的提示。若非醫生指示,切勿同時服幾種不同的藥。留意有關的警告如避免飲酒或服藥後不可駕車等。
不錯,藥物曾經救回數以百萬計的人命。藥物可以縮短患病時日和助人消除對疾病的恐懼。另一方面,不少人曾毫不懷疑地成為不必要的藥物犧牲者,他們倚靠藥物和患上藥物引致的疾病。可是,人若能在服藥方面採取慎重和了解的態度,就不易成為藥物宣傳的犧牲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