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使青少年這樣行事?
研究家們以為他們已經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他們對二百個兒童從嬰兒至青春期作過詳細的觀察。他們分析每個孩子的父母、家庭環境和性情,然後預言某些孩子會長成為快樂的成年人。答案看來很簡單——在愉快的環境下度過快樂的童年就會成為快樂的成年人。
等到這批兒童長至三十歲之後,研究家再度會見他們,但卻發現從前所作的預測竟有三分之二不對!要解釋兒童們何以會以某種方式行事並不簡單。可是在決定兒童的發展方面,有若干因素可能擔當重要角色。
他們生來便是這樣的嗎?
我們的外貌大部分來自父母。但我們的行為又如何?有些權威人士,例如A.H.卓普文博士,說:「在孩子的性格形成方面,遺傳的影響比教養的影響力少得多。……遺傳的效果只佔小部分。」但許多作父母的人卻提出強烈的異議。例如一位母親在有人問及她的孩子時說:「他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何以會這麼十足地像他父親一般吝嗇、傲慢、無禮呢?他的父親在使我懷孕之後大約兩分鐘就[離開我]去了。」
不久之前,一隊科學家研究十五組分別養育的同卵孿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的孿生兒的類似性令人困惑。」既然雙生子早已被分隔在不同的環境中養育,科學家於是認為在造成行為類似方面,遺傳是一項有力因素。正如其中一位科學家,大衛·利克根,在結論中說,研究顯示「人類行為受遺傳所支配或影響遠超乎我們意料之外。」
環境
孩童的居住地方:「湯美是我所認識的最不幸的孩子之一,」一位處理青少年問題已有五年的社會工作者一開始便指出。「他與十名親族住在只有四個半房間的一層樓裡,……湯美在家飽受面對爛醉的父親、擠逼的居住環境等挫折……他自覺完全無用和沒人需要。」他在十四歲就成為海洛英的吸食者,三年之後死於吸毒過度。這個孩子的居住環境顯然對他有惡劣的影響。可是,另一個也是住在擠逼城市的少年卻長成為完全不同的人。他的母親報導說:「我雖然有時感到傑夫的挫折,但附近有不少人給予孩子們真摯的關懷和照顧,使我的兩個兒子都對人親切友善。」
孩童所看的東西:在若干國家中,據報兒童在入學之前可能已用了八千小時看電視。他們的人生觀無法不受其影響。「電視教導他們強權即公理,」心理學家羅拔·利伯治,最受尊敬的兒童行為觀察家之一,說。「大多數電視片集的教訓是有財有勢和肆無忌憚的人最為成功。」
此外,大多數研究表明,過度觀看電視會妨礙學習能力。正如一位權威人士報導:「電視機一開,各人就僵著不動。……所有人與人之間的慣常活動——遊戲、辯論,形成品格和能力的感情交流等——都停止了。因此當你打開電視機時,你就同時關閉了使人類成為人類的過程。」
飲食——重要到什麼程度?
『十分重要,』有些醫生說。且以一個男孩的經驗為例,男孩的母親說:「他現在七歲,一旦他抵達學校,他便喜歡上學。可是我早晨要拉他起床、迫他穿衣、打他才肯進食。他把所吃的吐出來。我們要駕車送他上學。」在抱怨這種情況時,她補充說:「這種生活方式有改善希望嗎?」可是,一位聰敏的醫生卻留意到男孩每晚在睡前吃下大量冰淇淋。當他的甜食被富於營養的食物所取代時,他在早上的行為發生戲劇性的改善。這位目光敏銳的利頓·史密夫醫生在他所著的《從化學方面改善兒童行為》一書中強調適當營養的需要,說:「人體成功地發揮機能有賴於腦獲得充分的營養補給。」
「無用的食物可能製造出『無用的身體,』」《科學世界》(一九七九年二月廿二日刊)報導說。文中促請人留意汽水、糖果、熱狗,果批等食品消耗量的增加所造成的損害,尤其是對青年人為然。一項調查指出,這類食物能導致「性格的嚴重改變,通常[使人變成]富於侵略性和暴躁易怒。」
對食物或其他物質有過敏性反應也能影響孩子的行為。一位十一歲男童的母親描述她兒子的情緒不穩,時常不悅、憂鬱和好辯。醫生發現這個男孩有過敏症。據他的父母報導,他們的兒子獲得適當治療之後變成好像「新的人」一般。過分活躍的兒童在飲食方面受到小心管制,據報也有同樣效果。
父母的榜樣
「我可憐我的母親,」一個十七歲的男孩解釋。他怎樣表示這種感覺呢?他剛用刀尖指嚇一個女孩,把她調戲一番。他聲稱這樣行是要使父親難堪,因為他公然在外邊搞女人。
除了以激烈行動反對父母的壞榜樣之外,不少兒童作出另一種反應。《誰教養他們?》一書解釋說:「學步幼兒藉著模仿能力去學習。……吸收他們所模仿的成年人的種種習慣、感情、緊張、喜樂、憂愁和其他行為。兒女效法暴烈父母的暴烈,效法仁愛父母的仁愛行為。」
多種力量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但正如一位教育專家說:「父母們應該意識到他們對兒女的一生仍然是最重要的影響力量。」
兒童渴望受人所愛和接納
進入世界僅三個月之後,某個嬰兒已察覺他缺少了一件重要的東西。他的持久痙攣便是他所能作的最激烈抗議。醫生們檢查不出他有什麼毛病。「可是他們發現母親並不想有這個孩子,她永不抱起孩子或加以愛撫,餵奶時間一到就把奶瓶放在床上餵他算了,」《幼兒的祕密世界》一書報導說。當護士們對嬰兒表示愛護時,他的痙攣就停止了。
我們生來便渴求愛。「對愛護和關注的渴求可能是孩子的行為的最重要解釋,」兒童心理學家布魯士·拉林摩爾說。愛的渴求若被拒絕,不滿的孩子可能做出任何事情,例如說謊、偷竊、縱火、吸毒、不道德行為等。對愛的渴求隨著孩子長大而在另一方面反映出來。
青年人的「最大壓力」:『不是來自教師或成績,』一位十餘歲少年承認說。「壓力是來自其他孩子。」渴望為其他青少年所喜愛支配著許多青少年的行為。一位試圖使少年匪黨成員改過自新的社會工作者報導:「在基本上,這些不幸的孩子所渴求的也和我們大家所渴求的一樣——成為重要人物而非庸碌之輩,被當作人來看待,受到賞識和甚至愛護。」(楷書本刊自排。)他們拼命試圖在同儕中使這種渴求獲得滿足。
渴求受到同輩接納的願望強烈到什麼程度呢?一組醫生決定加以觀察。他們邀請十位少年進入一個房間裡,向這批人出示一張劃有若干線條的卡片。「當我們指著最長的線時,」醫生們說,「請各位舉起手來。」可是,除了其中一人之外,其餘九人事前已獲得通知要作錯誤的表決。
表決的時候到了,作為研究對象的少年以不信的目光看著所有人都在指著較短的線時舉手。「也許我弄錯了,我不如隨眾而行免得被人嘲笑,」這位少年想道。因此他謹慎地隨著眾人舉手!這樣的試驗重覆多次。為了怕『被人嘲笑』,他否定了自己的智力。「受過試驗的青年人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杜遜博士報導說,「表現同樣的行為!」
不少青年人藉著從事不道德、濫用麻醉藥和醉酒等行為否定自己的智力以求受同輩接納。可是,另一種情緒也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我時常在朋友當中感到自卑」:一位十五歲的女孩懷有這種感覺,因為她身體稍胖,而且沒有男友。她曾計劃自殺。可是熱線電話的自殺勸阻員機警地挽救了她一命。懷有這種感覺的女孩不只她一個。
「你知道社會上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青少年不滿意自己的容貌嗎?百分之八十!」杜遜博士在他所著的《預備進入青春期》一書中報導。不錯,他們自覺太高或太矮、太胖或太瘦!有些人因為面有暗瘡而感到不安。此外,這個時代的父母們大多數著重子女的成績而非內在品德,這往往使青年人對自己失望和失去自尊心。不少青年經常採取反叛、搗亂、粗暴無禮的行動,只因為他們無法自處。
情竇初開:位於腦基部的細小腺體向少年人發出迫切的命令。事實上,腦下垂體吩咐身體,『要採取行動,準備作父母!』內分泌腺的分泌物促使性器官發育成熟。但荷爾蒙的作用並非至此為止。
「青春期的內分泌腺變化使青少年體內受到刺激而感到輕快活潑。他們實際上受到內分泌腺的分泌物所推動,最後要獲致新的平衡,」醫學博士G.M.羅特在他所著的《人類情緒的故事》一書中聲稱。不錯,這些荷爾蒙『實際上推動』青少年的情緒。在這段時期,青少年會開始要求獨立自主,也可能對異性發生興趣。
聖經將這段時期稱為「青春旺盛」期,並且勸諭人在「過了」這段時期之後結婚。(哥林多前書7:36,《新世》)希臘原文的「希柏拉克模斯」(hyperakmos)一詞通常是指過了『事情的最高點或花兒盛開』的時期。在青春發動期內,青少年的性慾初度旺盛或變成更強烈。女孩經歷初潮的年齡已從百年前的十六歲降至現時的十二歲。這件事使難題更為惡化,因為有些少年僅在十餘歲就陷入自己無法處理的情勢中。
當少男少女容許自己受性慾所支配時,結局往往是悲劇——性病、非意願的妊娠、墮胎和喪失自尊心。因此性慾必須加以控制才行。(歌羅西書3:5)一位大學生回憶自己的這段時期,承認說:『我和女友初次發生性關係時,我們都是十五歲。在此之前我們什麼事都試過,只是尚未發生性關係。後來有一晚她問我們是否可以越過最後防線。幾日之後我們便分手了。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時刻。我變得沮喪、情緒不安和緊張。我自覺是個失敗者。』
顯然,促使孩子這樣行事有許多因素存在。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對同一的影響未必作出同一的反應。很可惜,有些人的行為會在一生留下感情的創傷。父母們可以怎樣幫助兒女避免受這樣的創傷呢?再者,除此之外有什麼事可以肯定幫助人獲得良好的結果嗎?
[第12頁的圖片]
惡劣環境可能成為犯罪者的溫床——但不是絕對的
[第13頁的圖片]
觀看太多電視會妨礙學習能力,有些節目甚至向人灌輸錯誤的行為
[第14頁的圖片]
經常攝取無用的食物能造成侵略性的行為
[第15頁的圖片]
家有仁愛父母的兒女會效法父母的仁愛行為
[第16頁的圖片]
渴求受其他青少年喜歡的願望支配著許多青年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