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一的壽命標準」——唯獨人類是例外
「細小的哺乳動物行動快捷,消耗迅速,壽命短促;較大的動物步調莊嚴,活得長久,」哈佛大學教授傑伊·高特說。「各種動物的壽命與牠們的生活步調成比例,壽命的久暫大概以等量的生物學上的時間為準則。」
高特的評論是以研究哺乳動物,在大小方面從鼠至象不等,為根據的。他將較大的哺乳動物的心搏和呼吸率與體重加以比較,發現兩者以相同的步調緩慢下來。同時,他們的壽命也隨著體型的增加而增長。
一切哺乳動物,不論大小,在一生中的呼吸約為二億次,心搏約為八億次。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所載的『劃一的壽命標準』一文聲稱,這意味到「若以動物本身的心搏或呼吸韻律的[步調]來衡量,所有哺乳動物的壽命大約享有同一的[生物學]時間。」
例如:鼩鼱是哺乳動物中最小的,生活步調也最速,他們緊張地跑來跑去,每日消耗三倍於體重的食物,他們的平均壽命大約只有一年。在另一方面,笨重的大象緩步徐行,但卻能活到六十至八十歲。
人類又如何?「人類看來是十分特殊的動物,」《新科學家》周刊的一項報告回答說。「我們可以活到照哺乳動物體型大小所應享的壽命長度的三倍。」換句話說,我們和上述的壽命模式並不相符。
差別的原因何在?令人感興趣地,聖經記載表明,人類的始祖,不是其他動物,本來有希望可以永遠活下去。他們獲知他們若違反造物主上帝的律法,便會遭遇死亡的命運。(創世記2:9,15-17)雖然生物學家也許認為人的長壽與體型大小有關,但人壽已比本來可享的歲月大為減少。可是聖經提出人類可以再度恢復長遠生命的希望,說:「我民的日子必像樹木的日子。」——以賽亞書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