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以自己的一生做些什麼?」
試問一位中年人,「你想以你的一生做些什麼?」許多時你會看到對方露出困惑的表情。大多數成年人的生活已定了型,也許從未加以仔細思考。他們也許從未決定過要以自己的一生去做些什麼,因此不再關心這個問題。或者他們甚至對這個問題有點恐懼,害怕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會惹起『中年危機』。
但青年人卻截然不同。「你想以自己的一生做些什麼?」這個問題對他們是迫切的,雖然他們對答案不十分肯定。青年人對於找尋『人生意義』比他們的長輩遠較關心是難怪的。可是應當向什麼方面找尋呢?
教育能提供答案嗎?
你若是個年輕人,就必然花許多時間上學。你自然想到教育會對你指出人生意義。但這樣的希望往往落空。「當我開始讀大學時,」一位獲得榮譽學位的大學生說,「我以為自己會增添新的才幹、新的能力,對人生增添新的成就。可是,我每讀一項課程、每讀一本好書,認真思考每一項主張,都使我若有所失。我感到自己像洋蔥一般一層復一層地被剝去,直至一無所有為止。」
事情究竟怎樣?這位大學生非但沒有找到人生意義,反而被各種主張和看來同樣有理由的相反主張弄得不知所措而迷失了方向。他對原本的信仰喪失信心之後沒有其他東西取而代之,結果幾乎斷定人生沒有任何意義。
這使人想起大約在3,000年前所作的一項睿智評論,「著書(或作『主張』)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道書12:12)在人所著的許多『偉大作品』和『偉大主張』中找尋人生意義是令人氣餒的,因為正如學生們很快就會看出這些書籍和主張永遠彼此矛盾。
科學能提供希望嗎?
「數年前人們將科學和科技譽為所有日增的複雜社會難題的肯確解決方法,但今日兩者都正在遭遇麻煩,」享譽甚隆的科學作家湯瑪士(Lewis Thomas)博士承認說。諾貝爾獎金得獎者戴爾伯祿克(Max Delbrück)甚至更坦白。「科學顯然不能解決我們的難題,」他說。
今日的成年人聽慣了諸如「化學帶來較好生活」一類的樂觀口號。但另一方面,現今的青年人是在科學較黑暗的一面之下長成的。「人人都高談在探測自然界祕密方面的新突破。但我很難加以接受,」一位大學生寫信給他的教授說。「突破,突破——它們將我們帶到那裡去呢?原子彈、染污、可怕的毒品:這些便是科學成就所帶來的結果嗎?」
「請不要用道德與科學知識之間的鴻溝等陳腔濫調回答我,」學生繼續寫道。「我聽過這些已有一百次了。人們認為科學是好的,但我們的道德卻很壞。這種主張我絕對不能接受。我瘋了嗎?道德和知識真的是絕無關係的東西嗎?」
這位青年學生道出了一項要點。知識若沒有道德,例如核子物理的知識被用來製造原子彈,也許能促成輝煌的發明,但是有提出希望嗎?它有給予人類生存的理由嗎?抑或它僅是增加了人類自我毀滅的可能性?
「我認為歷史前途不會受更多的科學發現所決定,」戴爾伯祿克博士說,「而是受……關於人類價值觀念的問題所決定。」換句話說,知道善與惡的分別比知道怎樣製造威力較強的炸彈重要得多。
可是今日的世界看來對炸彈比對於善與惡之分更感興趣。青年人意識到這點;這可能促使他們自暴自棄。「我今年15歲,」一位男孩寫道。「我既不吸煙也不吸毒,雖然我曾多次希望嘗試。我努力自制,不去偷竊、搗亂或傷害別人。……我的意思是,我有生以來一直盡力做對的事。但在幾個月之前,我意識到這樣行根本沒有什麼差別。我無論過那一種生活也無法改變現狀。現在我不管自己的死活了。年長的一輩看來無法了解我們為什麼想『毀去自己的一生』。事實是,這根本不會有什麼關係了。」
宗教有所幫助嗎?
時常有人辯稱,科學其實不是要教人知道善惡的——這是宗教的事。但是今日一般青年看來對宗教的所作所為並不感覺滿意。英國一位教士曾以10,000名青少年為對象作過調查,發現該國青年人對宗教的信心正迅速低落。美國舉行的一項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大多數美國青少年雖然相信上帝,但有四分之三的人卻對組織龐大的宗教沒有多大信心。
什麼使這些青少年感覺困擾呢?「各教會並沒有真正造益基督所愛的人。……許多教會成員的態度流於膚淺和表面化;各教會無法應付信仰的基本問題,也不能以屬靈的事吸引青年;教會的成員之間缺乏熱心和親切,對主持的教士感到不滿,」調查者報導說。饒有意義地,他們補充說,「在十位初踏進成年階段的人當中有四人聲稱教士的忠實和個人道德標準僅屬『普通』、『低下』或『十分低下』。」
既然對科學、教育和宗教都不信任,今日許多青年無所適從又何足為奇呢?他們有什麼未來值得他們仰望呢?「我請女兒在青少年問題方面發表一點意見,」一位母親寫道,「她立即輕鬆地引述一句話說『今日的青少年是明日的死屍。』」瑞士洛桑市的一位19歲的青年說:「我為什麼要像父親一樣辛勤工作呢?倘若我們在幾年內便會死去了,何不及時行樂呢?」
青年人往往被指控為膚淺和醉心物質享受。可是他們自幼就受到電視向他們宣傳追求目前滿足的好處。的確,鑑於今日青年所受的「教育」,他們不崇尚物質才是怪事。另一方面,今日青年從那裡獲得鼓勵去養成高尚的品德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呢?不是從電視,不是從世界政治和商業領袖們所立的榜樣,也不是從各主流教派。那末,從那裡呢?
來自人類創造主的幫助
有些青年斷定,信仰任何東西都是愚蠢的。正如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學生指出,「基本上說來,人只是關心自己。」可是,這種態度真的能導致快樂嗎?你若是個青年,你真的認為自私的生活會使你快樂嗎?你所認識的自私的人又怎樣?他們真正快樂嗎?正如一位智者指出,「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傳道書5:10)原因何在呢?
正如人被造成有物質的需要,例如對衣食住的需要,人也有屬靈的需要。金錢並不能滿足屬靈的需要。青年人對於了解『人生意義』感到模糊而持續的需要,這乃是一種屬靈的需要。付出和接受不自私的愛心亦然。這些東西是買不到的,不論電視的商業告白怎樣宣傳。
可是,人有屬靈需要這件事實並不意味到人有能力去滿足這些需要。你若是一位青年,你無疑了解到,雖然你有衣、食、住的需要,你卻不像父母那麼有能力去滿足這些需要。同樣地,我們的天父最有能力滿足我們的屬靈需要。請記得,他就是將我們造成具有這些需要的那一位。
可是,你怎樣才能與造物主『取得接觸』而滿足你的屬靈需要呢?在過去十年來,不少青年人對基督教國各主流教派感到失望而加入其他宗教組織。有些組織,例如統一教會,自稱是基督教團體。其他如神光教會則不作如此聲稱。所有這些組織都自稱能滿足青年人的屬靈需要,但它們真的能幫助信徒與造物主親近嗎?有些教派甚至不告訴人有一位造物主存在,只是含糊地聲稱有一個「首因」而已。即使有些宗教自稱崇拜造物主,但其中有多少告訴信徒造物主是有名字和性格的呢?
阿摩司先知說:「看哪!那創山、造風、將心意指示人、使晨光變為幽暗、腳踏在地之高處的,他的名是耶和華萬軍之上帝。」——阿摩司書4:13。
不錯,耶和華是我們的創造主的名字,是最有資格滿足我們屬靈需要的那位。你留意到上述經文說耶和華關懷人類,讓人知道他的旨意嗎?他樂於「將心意指示人」,或者正如《現代英文譯本》所說:「他使人知道他的思想。」
藉著認識耶和華上帝和研究他的思想,你能夠對於『我打算以自己的一生做些什麼?』這個問題獲得最佳的答案。你喜歡知道有些青年人在這方面的經驗嗎?
[第5頁的精選語句]
「原子彈、染污、可怕的毒品:這些便是科學成就所帶來的結果嗎?」
[第7頁的精選語句]
青年人對於了解『人生意義』感到模糊而持續的需要,這乃是一種屬靈的需要
[第7頁的圖片]
「我怎樣才能與造物主取得接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