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3 6/8 26-29頁
  • 空氣調節——舒適的享受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空氣調節——舒適的享受
  • 警醒!1983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眾人皆感舒適
  • 濕度
  • 空氣流通
  • 空氣分布
  • 享受空氣調節的舒適
  • 你需要空氣調節嗎?
    警醒!1992年
  • 你對溫度有多少認識?
    警醒!1991年
  • 空氣調節與你的健康
    警醒!1983年
  • 發燒怎麼辦?
    警醒!1976
查看更多
警醒!1983年
《警》83 6/8 26-29頁

空氣調節——舒適的享受

妻:你把調溫器校低了嗎?這裡似乎冷一點。

夫:是的;我認為太暖了。

妻:當然,我可以穿件毛線衫。但在七月穿毛線衫似乎有點滑稽。

夫:我校回剛才的溫度好了。我能抵受的。

這樣的劇情豈不是常在置備空氣調節的現代家庭裡重演嗎?在較早的世代,所有人都對夏季的氣溫安之若素,應付方法僅是以之作為話題來閒談一下。但在今日室溫受到控制的環境中,選擇溫度的能力往往把話題從閒談轉為積極的辯論。

當人們享受選擇室溫的自由時,何以喜好各有不同呢?其中包括生理上的原因,一人和另一人之間的差異顯然頗大。這些差異是如此顯著,以致我們發現在聖經中也提出若干例證。

例如,男人和女人的體溫就有很大差異。女人體內所燃燒的熱量只及男人所燃燒的百分之72左右,難怪男人認為舒適的室溫,妻子就認為太冷。(彼得前書3:7)男人的代謝作用比率較高,使他能保持溫暖。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年齡。我們的代謝作用隨著年齡增加而放緩。人在70歲時所燃燒的熱量比35歲時減少百分之30。由於體內產生的熱力較少,老人遂需要較暖的房間。大衛王在老年時蓋被也不覺得溫暖。——列王紀上1:1。

體重的影響也是無法忽略的原因。肥胖的人比纖瘦的人產生更多熱力,在皮膚散放出來。因此我們發覺胖子比瘦人更喜歡較清涼的房間。難怪聖經的記載說胖子伊磯倫喜歡「坐在涼樓上」。——士師記3:20。

眾人皆感舒適

可是,人對室溫的喜好各有不同這項事實並非意味到他們不能在同一室內大家都感到舒適。因為每人都有一個溫度範圍,即使室溫比理想喜好的溫度稍高或稍低,人也會感到舒適。

且以開頭所述的劇中男女為例。丈夫也許選擇華氏75°(攝氏24°)為理想室溫,但在華氏70°和80°(攝氏21°和27°)之間也感到舒適。他的妻子對室溫或許喜歡華氏80°,但對華氏76°和84°(攝氏24°和29°)也受得住。因此室溫若保持在華氏76°至80°之間,二人都會感到舒適。

在各人感覺舒適的幅度方面的部分相同提供了難題的解決方法。請想像劇中人這樣行所導致的快樂結果:

妻:我們想個折衷辦法吧。我把溫度校在兩者之間。

夫:好!這樣我們兩人就都感到舒適了。

難題若僅是牽涉到夫婦或一家人,通常較為簡單。但若牽涉到較大的群體,就複雜得多了。倘若十餘人共用一間辦公室,或者數十人同在餐館用膳,就要考慮到更多人對室溫的喜好差異。假設有一百或以上的人齊集在戲院或禮堂裡。由於對理想室溫有這麼多不同的意見,這是否意味到不可能有一種室溫使所有人都感到滿意呢?值得慶幸地,不然。

負責操縱調溫器的人有時會感覺氣惱,因為儘管盡力使室溫令人舒適,依然有人投訴太冷或太熱。他也許認為不論怎樣行都無法取悅大眾。解決方法是有的——不是次次均奏效,但卻會使感覺不舒適的人在數目上減至最低限度。

個人的喜好雖然不同,但在大群人當中,平均溫度總會投合十餘人、百餘人或千人的喜好。我們怎麼決定這種最適宜的溫度,意即使大多數人感到舒適的溫度呢?

這個問題曾經成為空氣調節工程師研究的題材,他們製成一個「舒適圖表」以說明研究的結果。圖中所示的溫度是沿著橫線衡量,對指定溫度感覺舒適的人數百分率則沿著縱線列出。最合適的溫度在曲線到達尖峰之處。

它表明在大群人當中會有百分之97的人對華氏78°(攝氏26°)感到舒適。請留意從理想溫度校高或校低一度對感覺舒適的人數百分率不會有多大改變。但高兩度就會使百分之15的人投訴太暖;同樣地,低兩度則使百分之15的人——與先前的百分之15不同——抱怨太冷。四度以上的偏差不論高低都會使大多數人認為太暖或太冷而感覺不舒服。

這項舒適指南適用於室外溫度達到需要用冷氣調節室溫的場合。可是,當氣溫冷到需要開暖氣時,就要應用不同的標準。圖表的形式不相上下,但溫度卻要校低6度。這時最合適的溫度是華氏72°(攝氏22°)。

圖中表明,在最合適溫度的場合,通常有少數人,例如百分之3的人,感到太暖或太冷。感到太暖的人固然認為最好把室溫校低一兩度,但這樣行便會使大多數覺冷的人感到不舒。這意味到最合適溫度乃是最佳溫度,它在覺冷和覺暖的少數人之間取得平衡。因此「無法取悅每個人」這句話雖是真的,但目標應該是盡量取悅最多數的人,100人中有97人感到舒適已是接近全數了。

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大多數空氣調節的建築物的室溫都是太冷的。濫用能源非但不利於舒適和健康,而且屬於浪費。美國加州一間公用事業公司建議調溫器應保持在華氏78°,並勸告說:「請記得:空氣調節不是要使你覺冷而是覺得舒適。」

濕度

對舒適程度發生影響的不僅限於溫度而已。濕度是另一個重要因素。按理說來,從零度的完全乾燥至百分之百的空氣水分飽和自然是有別的。由於濕度影響到天然冷卻的機械作用和皮膚的汗液蒸發,因此對人體的舒適也發生影響。濕度降低時冷卻加速,影響也最為快捷。濕度增高時蒸發作用受到阻礙,蒸發速率若慢過發汗,汗點就會在皮膚上形成;這是不舒適的一個來源。

濕度若低得異常,便會使我們感到太涼,濕度太高則會使我們感到太暖。因此室溫的「舒適地帶」是在華氏76°和80°之間,最理想的濕度則是介乎百分之40至百分之50之間。倘若濕度太高,坐滿了人的房間沒有新鮮空氣,溫度便會高到令人不舒服。這時的舒適地帶應調整至以華氏76°為限。相反地,空氣中水分太少會令人覺冷,這時把室溫調整到華氏80°就會較為舒適。

為了使座上客感到舒適,探知濕度頗有幫助。濕度計是顯示相對濕度改變的工具。有些商用濕度計的報導未必準確,但它們會指出異常的情況,表明有調整室溫1或2度的需要。

因此理想的溫度應隨濕度而改變。在濕度達百分之50的場合。華氏78°是最佳溫度。但在百分之70時,調溫器應該校至華氏77°(攝氏25°);在百分之30時校至華氏79°(攝氏26°)會好一點。濕度若趨於極端,不論太高或太低,則任何水平的溫度都會令人感覺不舒服。

空氣流通

溫度和濕度對舒適的影響固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只是這些尚未為足。倘若沒有空氣流通,則理想的溫度和濕度也不足以令人感到舒適。在完全靜止的空氣裡,最接近人體的空氣層會變成較溫暖和較潮濕。空氣的流通有助於移去這層無形的氈子,使人體發揮自然冷卻作用,並以新鮮空氣代替污濁的空氣。

空氣的流通是不可少的,但流動得太厲害就變成氣流。上頁的舒適圖表是以每分鐘20英尺(6米)的空氣移動率為根據的。這種流動速度十分輕微,難以令人感覺得到。速度較高就會影響到皮膚水分蒸發較快。以致令人感到較涼。每分鐘100英尺(30米)的速度使人體過於涼快,因而要把調溫器校高1度作為補償。估計空氣流動速度的簡易方法是在指定時間內計算肥皂泡的移動速度。

許多現代建築物的結構不設窗戶,這樣行是為了冷暖氣的使用較合經濟的緣故。在這些建築物裡,氣流必須從電風扇通過輸送系統供應。系統中的電風扇通常可以獨立操作,那便是說,在華氏72°和78°之間的溫度下,不需啟用暖氣和冷氣時能夠保持空氣流通。

空氣分布

理想的空氣調節系統會在空氣送入大堂時將其均勻地在整個天花板上散布。實際上,空氣要通過一些安裝在許多輸送管的出氣口之上的散播器輸入。散播器若是太少,或者出氣口被設計成使空氣直接向下噴射的話,便會使人感到有如在氣流之下一般。

什麼方法可以和緩氣流呢?最佳的方法是在通風管的設計和安裝方面著手。可是,對於現存的裝設也可以稍作修改以改善令人不滿的情況。天花板上的散播器可以改成氣槽式,沿著天花板平面散放空氣而非垂直地噴在座位之上。大堂角落的一個排氣口也許可以暫時關閉,使一處地方較少氣流以造益那些對氣流特別敏感的人。倘若空氣循環系統是固定地大風的,時斷時續地開放可以稍緩風勢。

享受空氣調節的舒適

你也許需要其他方法才能使空氣調節系統獲得最佳效果。例如調溫器需要調整或校準,它也許位置不正,不能顯示正確的度數和控制。一把緩緩轉動的巨型吊扇可使空氣分布得均勻一致。有時可以開風扇以代替冷氣機。

甚至使用你現有的裝置也能獲得最舒適的享受。方法如何?把室溫保持在華氏78°,在濕度異常時加以調整,並且留意有適當的新鮮空氣供應和提防氣流過強便行了。

[第28頁的圖表]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室內感覺舒適的人數百分率

97%在78°感覺舒適

85%在76°和80°之間感覺舒適

超過半數在82°以上或74°以下感覺不舒適

最合適溫度

溫度(華氏)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