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君主政體——能渡過1980年代嗎?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自從關係重大的1914年以來,約有30個君主政體已從世界舞台上消失。這些政體若非不能便是不願適應在普世各政府方面所發生的迅速、劇烈的改變。尚存的君主政體包括英國的溫莎宮。在這個危險的時代,它並沒有阻礙民主政體的進行,因為它已接納了尊榮但卻權力有限的虛君制。
可是關於它的前途卻產生了不少問題。它繼續存在對該國是否重要?在這個失業率激增和經濟緊縮的日子,它耗費的金錢是否合算?它帶來什麼裨益?人民希望它繼續存在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是擁護者和反對者均會提出的。也許你自己也曾想過。
昔日豪華
英國君主政體留存至今已達千年以上。在這段時期內,英國崛興成為世界霸權,強於在她之前的任何國家。在隨後的早幾個世紀,獨裁政權衰落,國會變成勢力強大和緊握政權。同時,在二十世紀的近數十年來,英國允准許多殖民地宣告獨立,與之結合成為聯邦,她則退回自己的本土。往昔豪華已所餘無幾而唯獨存在於君主政體中。
往昔豪華的證據從每年議院召開時的盛況可以見之。那時女王和皇室成員乘鍍金的馬車駕臨西敏宮,由穿著華麗制服的宮庭騎兵護送。下議院各成員奉召進入上議院舉行繁文縟節的慶典。女皇在皇座上讀出由當時政府起草的演講,規劃出將臨的議程。古舊的傳統受到嚴格的遵守。
甚至更加隆重的場面有時也有機會演出。你也許從電視看過1981年7月29日,威爾斯王儲大婚的盛況。那個場面非常壯觀。11輛馬車和64名騎兵載送新郎、新娘和其他皇族成員從白金漢宮經摩爾和斯特蘭德大道進入聖保羅大教堂。路上夾道觀看的人群多至百萬,包括數以千計來自海外的人在內。電視觀眾約有七億,佔世界人口六分之一,一同觀看本世紀難得再見的隆重典禮。該國的人很喜歡這樣的場面。
這項典禮使皇家的新成員,威爾斯王妃,很快就成為女王以下最受歡迎的人物。國人隨後以極大關懷等待她在6月誕生的第一個孩子——威廉。這位王子是現任王儲查理士之後的王位繼承人。
君主政體所擔任的角色
君主立憲規定女王擔任什麼角色呢?《皮雅士百科全書》解釋:「在法律上她是行政首長、立法機構的主幹部分、司法機構元首、海陸空三軍總司令和英國教會的俗世元首。在實際上,女王的角色純粹是形式上的;她執掌王權,但不施行統治,在一切重要政務上,她只照首相的意見行事。可是,她仍然擔任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和聯邦元首的重要角色。」
女王終日忙著做什麼事呢?她和其他皇室成員的活動每日列在若干報章的宮廷通告欄內,使大眾可以察閱。倫敦《泰晤士報》的一位讀者總括1981年的活動目錄,並致函該報指出女王在1981年曾赴會400次以上,從探訪國內、國外各地至接見、敘爵、會見大使、首相每週訪問等等。她要覽閱當日約會、官式報告、首相和內閣的會議記錄以及簽署許多文件。顯然,這個時間表是相當緊湊的。一般人均認為女王的確盡力執行職責。在訪問其他國家時,她無疑是英國首要的大使。由瑪伯蘭主辦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接受調查的774人對於女王從事的工作給予她10分(滿分)中的9.1分。
至於皇族的其他成員,如王夫菲臘親王和查理士王儲,都有相當忙碌的每日工作時間表。英王佐治六世的遺孀,現年八十多歲高齡的王太后,也參加許多官式活動。
有些場合是否需要皇室成員參加有時成為疑問。一位當地顯要,例如市長,「出席」豈不是已足夠了嗎?但場合的組織者卻不以為然。每逢皇室成員出席時,參加的人數特別多,由此表明大眾對皇室所感覺的興趣是其他的人無法望其項背的。其實女王或皇室成員出席可以使政府首長們省卻擔任許多節目的時間。
因此英國人把君主政體看作好像是家中的祖傳之寶一般。他們雖然加以重視或引以為榮,這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卻沒有多大影響。可是,有些人對維持國寶所付的代價表示不滿。
代價知多少?
英國國會每年都為維持皇家的費用而爭辯,這是眾所週知的事。爭論的導火線是在「政府支出項目」之上,其中包括政府建議供應下年度君主政體的活動費用。費用分為兩部分:女王的支出費用和其他若干皇族成員的開銷。
1982/83年女王的開銷增加了百分之8而達到3,541,000英鎊(6,374,000美元),其中四分之三是支付皇室雇員的薪金,從私人祕書至皇宮清潔員不等。政府支出項目在1982/83年也撥出767,000英鎊(1,380,000美元)津貼7位皇室成員的生活。除了這些津貼之外,政府各部門也支付一千五百萬英鎊(二千七百萬美元)作為皇宮、皇家遊艇、六架女王御用飛機、皇家火車等的維修費用。
看來英國人民並不十分反對付出巨額金錢去維持君主政體。上述的瑪伯蘭民意測驗顯示在接受調查的人當中有百分之76認為君主制度的優點超過為了維持它而付出的代價。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認為這樣。《泰晤士報》報導一位國會議員說,政府所建議的支出項目「表明他們是什麼樣人:他們只是貪婪、攫取,但對於解決本國的各項難題毫無貢獻。人民起來革命的時候已近了。」可是,人民若打算這樣行的話,他們至今尚未顯示出任何跡象。
在英國教會中擔任的角色
女王是英國教會的俗世元首,這意味到她僅是擔當象徵性的角色而已。她並不參與教會的職務。教會的屬靈和行政首長均集於坎特伯雷大主教一身。在選立大主教或主教,或將其調到一個更有威望的教區時,由16人組成的皇家任命委員會會向首相提名兩人,首相則向女王推薦任命其中一人。例如,不久之前倫敦主教一職出缺。委員會提名二人,但首相對兩者均加以拒絕而向女王推薦另外一人。「教會首長根據憲法原則作出讓步。」顯然,至少在這方面,現任女王沒有把自己視作好像祖先英王亨利八世一般,後者曾多次干預教會的事務。
英國人有什麼想法?
君主政體在今日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事不外女王和菲臘親王以及現已長成的兒女們的家庭生活。不少人認為這是國人喜歡與之認同的一件親切、有益的事;有一個看來如此親愛團結的第一家庭對他們具有鼓勵的作用。
可是,現已成年的許多青年皇室成員和貴族已促使一位作家發表評論,認為在這些人長成到足以使政府支出項目方面增加納稅人的負擔之前,「對於皇室所擔任的角色、範圍及其大小應該加以重新考慮。」這可能是未來一個棘手的難題。
英國人滿足於君主政體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對這個操作已久的機構懷著天生的、保守的尊敬。他們習慣於君主政體,對變革保持審慎態度。他們認為君主政體在這個多變的世界中具有穩定和持續的作用。他們不想讓一國之君像政客們一般隨著飄忽不定的大選結果而變動。他們對君主所操的權力並不擔心,因為憲法賦予君主的權力甚小。反之,他們認為女王對於根據選民意願而升沉的政治家具有穩定的影響力。他們並不認為該國經濟情況和三百萬人失業是皇家的責任。反之,這乃是政客們的事。可是,由於英國面臨今日的大量失業的情況,以巨額金錢去維持這麼多皇家成員的確惹起批評。
至於前途,《經濟學家》週刊認為「君主領導的民主政體會使英國保全最民主的政府,因為1980年的民意測驗表明,有86%的英國人喜歡這種政體;在這個世紀之內絕不會有86%的人贊成其他任何由政客領導的政體。」因此,看來英國人顯然滿足於以他們所選舉的人作統治者,但卻以君主為他們的國家元首。
[第10頁的精選語句]
調查結果顯示大眾認為君主制度的優點超過為了維持它而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