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4 8/8 25-27頁
  • 橫跨泰晤士河的水閘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橫跨泰晤士河的水閘
  • 警醒!1984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潮湧——真正的危險
  • 用作保護的活動水閘
  • 水閘的操作
  • 應付緊急事態
  • 一江流水寄繁華,泰晤士河——英格蘭的血脈
    警醒!2006年
  • 雙層巴士樓上
    警醒!1979
  • 潮汐漲退的奇觀
    警醒!1985年
  • 倫敦供水系統的新里程
    警醒!1996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4年
《警》84 8/8 25-27頁

橫跨泰晤士河的水閘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今夜,倫敦的數百萬市民可以安枕無憂了。在此之前,他們的生命和家園都受到威脅。大倫敦約有46方哩(120平方千米)的地方在潮水漲滿時處於水平以下。上圖暗色所示的就是最低的地區。一次水災所造成的損失可能高達35億英鎊(60億美元)之巨,使倫敦市的大部分均陷於癱瘓。今日的解決方法是建造一道橫跨泰晤士河,有10個防潮門的水閘。水閘從1982年11月啟用。

泰晤士河並非一向都像今日一般是一條輪廓分明的河流。有一個時期,從倫敦至大海一帶僅是一片沼澤地區,在潮漲時經常泛濫。但隨著城市逐漸增長,填海的土地不斷增加,防潮堤壩也建造了不少。即使這樣,有時高潮仍會沖壞或溢過這些人工堤壩。一份英國紀年史報導在1099年曾經發生過嚴重水災。後來,英國歷史家斯陀(John Stow)報導在1236年,泰晤士河水溢過堤壩,以致「有許多市民溺斃,在西敏寺內人們要在大堂中乘小船往來。」

水災越來越頻繁——每10年左右發生一次——以致看來已被人視為無法避免的事。多個世紀以來,防洪工作只靠個別的地主建造及維修河堤以保護自己的財產。後來在1879年,國會制定法例由地方當局負責防洪。但水災的危險依然日增。

原因何在?《新科學家週刊》解釋說:「首先,倫敦正在逐漸下沉。不但城市建於其上的黏土質地盤徐徐受到壓縮,而且多個世紀以來,不列顛全島也逐漸傾斜,東南部以每個世紀30公分的程度沒入水中。其次,北海的潮水正在逐年增高。」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北極冰塊融解之故。第三,泰晤士河的潮流變動程度——從海流入河中的水量——也增加了河床的不斷疏浚和堤堰的加高使沿河成為一條較深和較明確的水道。這些因素使倫敦中部的潮位在百年來上升了兩英尺半(76公分)。

潮湧——真正的危險

但是,最可怕的威脅是北海風暴所造成的巨浪。當低壓槽過大西洋及繞過蘇格蘭的北端時,這使其下的海水湧起如「岡」。當巨量的水被暴風捲入形如漏斗的北海而加在高漲的潮水之上時,倫敦就受到威脅了。倘若淡水河本身剛巧因為豪雨而泛濫,情形就更為複雜。

上次倫敦中心發生水災是在1928年。當時有14人溺斃,大量商品損毀,建築物和種設施也損壞不堪。在1953年,下游的海口遭遇更嚴重的水災,有300人喪生。同一的北海浪潮在荷蘭也奪去了2,000人的性命。可是,倫敦中部由於採取了防災對策而得以逃過此劫。後來在1982年4月8日,倫敦再度處於災禍邊緣。一股浪潮開始從北海南下,挾著高漲的春潮而來。但在抵達倫敦之前數小時,風向改變了,因此倫敦得以避過大災。

用作保護的活動水閘

為了使倫敦免於水災而同時船隻可以暢通無阻,有關當局需要採取若干措施。在這方面有兩項措施可以選擇。其一是把防洪壁和堤壩加高六英尺半(2米)。此舉的優點是牆壁維修容易,同時不致由於人為錯誤或機械故障而失效。但增加高度卻使堤壩既難看又阻礙視野。結果這項主張不獲採納。

另一選擇是建造一道跨河水閘和加強下游的防洪措施。最初的建議是建造一道附設水閘,可以讓船隻通過的堤壩。但這項計劃在百年來大受船塢主人所反對,因為他們害怕笨重的水閘會把航運驅往別處。後來,新近成立的倫敦港口管理局也提出反對,因為堤壩可能大大增加淤泥的沉澱量而需要付出龐大的疏浚費用。經過廣泛的討論以及對於可行性作了一番研究和實驗之後,有關當局終於決定建造一道活動的水閘,在有必要時可以轉變成水壩。1972年8月,英國國會制定法案,使工程得以開始進行。建閘地點選定在泰晤士河橋下游8英里(13公里)以外伍利芝區的銀礦鎮。

水閘的操作

簡單地說,水閘由3個主要部分構成:閘門、土台和突堤。10道閘門平行地排列在各個突堤之間,橫跨該河570碼(520米)的寬度。其中6道是「上升式扇形」閘門,正如附圖所示一般。這些閘門設計成在不用之時平放於隱藏在河床裡的土台上,絕不阻礙河上交通、潮水升降或河水流動。可是,它們在上升關閉時卻可以防禦五英尺半(1.7米)的浪潮,這個高度超過1953年造成水災的浪潮高度。這些閘門當中有4道寬達200英尺(61米),足供船隻通過有餘。事實上,每道閘門都與泰晤士河橋的開口相等。鋼閘高達52英尺(16米),這意味到在使用時它們高於矗立在河床上的五層建築物。

土台有一項令人感興趣的特色,那便是,連同壓艙物重達23,000噸的土台並非依靠柔軟的河床來支持。像閘門本身一樣,它們的重量是靠突堤支持的。土台與突堤之間的接口緊密到只有微不足道的水量才能通過。

9個突堤既支撐著閘門與土台的巨大重量,遂需要深入河床以下50英尺(15米),建於堅硬如混凝土的白堊層之上。突堤頂上有沉重的機器操縱閘門的開關。這些機器有不鏽鋼的外罩保護以免受惡劣天氣所侵襲;外罩的形如船首,使突堤本身保持船隻的形狀。

應付緊急事態

水閘機器的所有重要部分都有後備品,目的是要把在緊急時失靈的可能性減至最低程度。隨時供應的電力出自3個來源:水閘本身的發電裝置、河的南部和北部的國營電力供應。一切裝備均經過周詳的設計。僅在30分鐘之內,所有閘門都能夠關閉——在緊急時只需15分鐘。閘門每月兩次順序加以關閉以確保其操作功能。

在泰晤士河上航行的船隻不論大小都受雷達監視,有如機場上空的飛機一般。若有緊急事情發生,它們會在兩小時之前接獲警告。然後由龐大的吊柱使閘門上升;水閘便會關閉使倫敦處於與海隔絕的安全地位。水閘啟用之後已經首次獲得有效的證明,當時是1983年2月1/2日的晚上,北海暴風挾著高漲的潮水使倫敦受到威脅。事後當局報告「水閘裝置發揮了完善的效能。」

裝置費用總共超過5億英鎊(8億745百萬美元),這引起了一個問題:它是否值得?——尤其是鑑於在本世紀剩下的年月中,水閘可能每年只使用2次至3次。可是,倘若潮水依照以往200年的程度繼續高漲,倫敦繼續下沉,水閘的使用便會越來越頻常。既然這些設備可供百年使用,而維持的經費並不太高,它可以被視為保護首都的保險費,在投保開始時一次全部付清。倫敦的居民以及在物業、工業、商業、和重要業務方面的龐大投資如今已獲致安全了。

橫跨泰晤士河的水閘的確是個良好的例證,表明人若把傑出的工程技術用於和平方面,就能得益不淺。

[第2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西敏

林白

市

南華克

哈姆雷特塔

路易斯罕

紐罕

水閘所在地

格林尼治

貝士利

白京

[第26頁的圖片]

A. 水閘在不用時隱藏在河床裡

B. 在防洪時水閘上升,阻止海水流入

A. 開閘的樣式

B. 關閘的樣式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