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4 9/8 17-18頁
  • 煙草的危險有增無已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煙草的危險有增無已
  • 警醒!1984年
  • 相似資料
  • 煙草使吸煙者與不吸煙者同受威脅
    警醒!1988年
  • 你反對吸煙嗎?
    警醒!1996年
  • 吸煙應該禁止嗎?
    警醒!1982年
  • 他們正在散播死亡?
    警醒!198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4年
《警》84 9/8 17-18頁

煙草的危險有增無已

現時大多數人都知道吸煙會導致肺癌、心臟病猝發和許多其他疾病,每年殺害了千百萬人。a「它比我們其他所有的健康難題嚴重得多,」加拿大癌症研究協會的公共教育組主持人說。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將吸煙稱為「我們社會中第一號可以防止的死因。」

彷彿這些禍害還未夠可怕似的,研究者繼續發現越來越多由吸煙所造成的健康危險。以下是煙草的各種危險中新增的若干項目。

● 吸煙者在感冒流行時較易感染,而且症候通常比不吸煙者嚴重得多,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報告說。「患上各種流行性感冒(輕微和嚴重的)的危險在不吸煙者當中佔百分之47,但在大量吸煙者[日吸一包以上]當中卻增至百分之72,」報告說。吸煙者同時由於患上流行性感冒而喪失了百分之20.5的工作日。報告聲稱若非由於不吸煙人士被迫和吸煙者同處於充滿煙氣的室內,則差距甚至可能更大。不吸煙人士請留意這種危險!

● 吸煙破壞人從飲食所攝取的丙種維他命。「一枝香煙可以破壞體內25毫克的丙種維他命,這意味到吸入的每包香煙會中和500毫克,」魯加斯(Richard Lucas)在他所著的《天然藥物》一書中說。《美國消化系統疾病雜誌》的一項報告補充說,尼古丁削減血液中坑壞血酸(丙種維他命)的含量達百分之24至31的程度。因此吸煙者對這種基本維他命的需要較大。「這可能是吸煙者比不吸煙者較易感染疾病的原因,」魯加斯說。

● 吸煙使一些「在高度噪音環境中居住或工作的人有喪失聽覺的特別危險,」《家庭健康》雜誌報告說。美國俄克拉荷瑪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兩位研究家發現,吸煙者暴露在高度噪音之下數分鐘之後,聽覺比不吸煙者的「需要較久時間才能回復正常。」可是,吸煙者若停止吸煙12小時,聽覺便差不多和常人一般迅速回復。《家庭健康》雜誌所發表的報告建議,「工廠標貼『禁止吸煙』的告示和執行這個條例」乃是減少喪失聽覺的有效方法。

● 婦人在懷孕時期吸煙會損害胎兒的動脈,據荷蘭鹿特丹大學胸科中心的一位研究家說。「從每日吸煙10枝或以上的婦人所生嬰兒的臍動脈電子掃描顯微鏡照片中可以看到血管壁的嚴重轉變,」《世界醫療新聞》周刊的一項報導說。研究家指出「若干細胞呈現不規則的形狀,不正常地發大,表面發生十分粗糙的分裂。……但在不吸煙孕婦的臍動脈中,我們卻絕不見到這樣的轉變。」科奈爾大學一位教授評論說:「我認為,與胎兒血管受傷俱來的可能是我們所知的出生體重降低以及在吸煙婦人所生的嬰兒當中先天畸形及與母體分離過早的可能性較大。」

● 甚至「父親吸煙也會危害胎兒,」紐約《時報》報導說。美國克里夫蘭市立總醫院,西部預留大學所作的一項調查表明,「當一位不吸煙的孕婦暴露在別人[例如胎兒的父親)的煙氣之下時,胎兒的血液會含有相當分量的吸煙副產品。」

● 父母雙方都吸煙的嬰兒又如何呢?「由於嬰兒的腦被麻醉劑所障礙,而消解尼古丁毒的肝臟在嬰兒體內的發育又未如成年人的完全,」因此父母漫無節制的吸煙對嬰兒特別有害,《科學通訊》季刊報導說。損害的範圍從由於吸入煙氣造成嘔吐而嫌惡某些食物至促成突然夭折的綜合病徵不等。

● 『有煙的地方就有火』這句話不僅是比喻的說法而已。據紐約市消防局透露,在住宅失火的死傷人數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由悶燒的煙橛引起火災所致,這個因素遠超於任何其他的單一因素。雖然在美國每年至少有2,300人罹難和5,800人受傷,但這項「健康難題」卻很少為大眾所留意,三藩市火災研究會議主持人抱怨說。

鑑於吸煙所造成的健康危險與日俱增,難怪許多機構紛紛抗議煙包和廣告上所刊登的警告毫不適當。調查顯示留意到這種警告的人尚不及百分之3,聽從警告就更不用說了。可是煙草業的強大遊說機構依然佔盡優勢。普世有千百萬人繼續受所謂「當代最重要的健康難題」——吸煙——所殘害。

[腳注]

a 每年有430,000美國人和30,000加拿大人死於吸煙所引致的疾病。《英國醫學雜誌》警告說,從現今至公元2000年之間「將有一千萬歐洲人可能因吸煙而死。」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