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4 10/8 16-20頁
  • 不容異己——從古至今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不容異己——從古至今
  • 警醒!1984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不容異己——是好是壞?
  • 被迫害者變成迫害者
  • 天主教的不容異己
  • 基督新教的不容異己
  • 俗世不容異己之風的興起
  • 不能容忍是軟弱的一個徵象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1年
  • 怎樣維護自由?
    警醒!1999年
  • 今日世界——寬容抑或冷漠?
    警醒!1984年
  • 事情是怎可能發生的?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7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4年
《警》84 10/8 16-20頁

不容異己——從古至今

撻……撻……撻。鐵棒重重地打擊傑恩·卡拉斯(Jean Calas)的四肢和胸部。他那破碎的屍體被縛在車輪上,在法國南部的土魯斯廣場示眾,然後焚化成灰。

卡拉斯被判犯了謀殺罪而在輪上被處死。在此之前一日,1762年3月9日,這位侯根諾特派信徒(法國基督新教徒)被控謀殺兒子以阻止後者歸信天主教。卡拉斯的兒子則以天主教殉道者的身分受到厚葬。

可是,法國哲學家福爾特爾卻懷疑卡拉斯是否作了天主教不容異己政策的犧牲者。在證實了卡拉斯的兒子其實是自殺身亡之後,他發起一項為期三年的運動,在全歐洲喚起大眾的輿論。福爾特爾的戰略克奏膚功。他最後成功地使法國當局重審該案,在1765年3月9日平反卡拉斯的冤案。這宗由反侯根諾特派的偏見所促成的案件成了轟動一時的世界冤獄之一。它促使福爾特爾寫成著名的《寬容論》一文。

不容異己——是好是壞?

很少人會為這種專橫、偏執和殘忍的不容異己政策辯護。可是,在某些環境之下,不予寬容是有其地位的。兇殺、偷盜、強姦和綁架等事在大多數社會中被認為無法容忍,這是對的。古時在宗教方面的情形也一樣。耶和華上帝將十誡賜給以色列時自稱為「忌邪[要求專一的效忠,《新世》]的上帝」。(出埃及記20:5)結果,上帝百姓『不容敵對的假神』在他們當中存在。(民數記25:11-13;參看列王紀下10:16。)假神的崇拜者會受到死刑處分。

可是請記得,上帝既是至高的主宰,他當然有權決定在宗教方面什麼可以寬容和什麼不可以寬容。人類並沒有這項特權。因此當以色列人處決那些墮落、崇拜鬼魔的迦南人時,他們是奉上帝之命而行的。(創世記15:16;出埃及記23:23,24)可是,上帝沒有命令以色列人走遍天涯海角,到處除滅假神崇拜。基督徒小組也沒有獲得授權去處決不信者。

因此,促成傑恩·卡拉斯——和無數人——死亡的不容異己政策並不是來自上帝的。『但是世界無疑已進步到不再有這樣的不容異己存在了,』有人也許想道。歷史使人學到什麼教訓?不容異己是怎樣開始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醜惡的罪行會死灰復燃嗎?

被迫害者變成迫害者

「宗教自由」和「政教分離」的觀念在古代並不存在。古代的統治者往往自以為是主神的祭司或自命為神。被征服的民族若非接納征服者的諸神便是獲准繼續崇拜自己的神。事實上,被征服的民族許多時在不同的神名之下崇拜同一的神。

可是,被征服的猶太國卻不是這樣。猶太國在公元前607年陷落之後,流亡各地的猶太人使當地政府大感為難,因為這個在宗教上的少數派要求有自由按照自己的宗教律法去崇拜上帝。結果如何?往往造成猛烈的迫害。然而,隨著基督教的出現,猶太人似乎已忘了自己的經驗,一變而為基督門徒的猛烈迫害者。——使徒行傳3:14,15;4:1-3;8:1。

基督徒也步這種可悲的後塵。起初他們曾是猶太人不容異己的犧牲者。之後不久,他們也遭遇其他方面的反對。拒絕崇拜異教諸神或被奉為神的國家統治者使早期基督徒與羅馬帝國的中央及地方政府起了衝突。

隨著時間過去,凡是帶有基督之名的人都被視為犯了死罪,結果有大批基督徒被判死刑。迫害的浪潮延續至公元313年,那時兩位共同統治的皇帝,李西尼和君士坦丁,為了政治的理由發表米蘭詔書,確立羅馬帝國境內的宗教寬容政策。君士坦丁終於使「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特權宗教,這項措施乃是揉合異教和基督教以圖鞏固瓦解中的帝國的大膽嘗試。

可是,「基督教」卻分裂成許多彼此對立的教派。兩個大都市,拜占庭(後來稱為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各自聲稱為真正教會的根據地。兩者均對在教義方面表示異議的人不予寬容。受迫害者又再度變成迫害者。

天主教的不容異己

天主教的教會法律聲稱:「任何異端或企圖與教會分裂者均毫無疑問被確信是與魔鬼及其使者為伍的人,應受永火刑罰,除非在命終之前歸入或返回天主教會。」同時,直至今日仍舊有效的羅馬天主教主教效忠誓言聲稱:「我將傾盡全力去迫害異端或與其交戰。」因此,不容異己的思想已深植在天主教徒的腦海中。由於為這種態度辯護,深具權威的法文《天主教神學辭典》聲稱:「教會既是啟示的真理、信仰和道德的監護者,自然不能容忍任何對信徒信仰有害的教訓流傳出去。」

因此天主教會時常追捕「異端者」加以審判,然後交由俗世權威懲處。《新英國百科全書》寫道:「[君士坦丁之後的]帝國教會——特別自第四世紀末期,狄奧多西皇帝以來——異端成為應受國家懲罰的犯罪行為。教會的敵人被視為與帝國的敵人無異。因此,從第四世紀至第八世紀的帝國宗教會議席上,各主教均試圖宣稱少數持異議者為異端,以之為國家仇敵而加以撲滅。」

天主教會同時使用俗世權威去表示它不能容忍猶太人、回教徒、卡特利派信徒、阿比根西斯派信徒(十三世紀初期在法國南部的「聖戰」中被集體屠殺)、異端者和歐洲的基督新教徒。誠然,所流的血大部分是「俗世之劍」所為。可是,在1302年所頒發的詔書中,教皇龐尼菲斯八世的宣言是,「俗世之劍」必須臣服教會的「屬靈之劍」,並且……「在屬靈的權力指導之下受教會所使用。」(《天主教百科全書》,第15卷126頁)。因此天主教會無法推卸宗教的不容異己政策所導致的流血責任。

基督新教的不容異己

可是,在宗教的不容異己方面,天主教會並不是獨一無二的犯過者。在神學家約翰·喀爾文領導下的基督新教徒曾執行其本身所定的恐怖政策。瑞士出生的基督新教徒歷史家斯查夫(Philip Schaff)承認:「基督新教各教會在宗教革命後長時間繼續實行宗教上的不容異己,甚至達到迫人至死的地步。這使各教會大感慚愧。這種邪惡的理論在日內瓦被國家和教會付諸實行,甚至用酷刑拷問以及接受子女對父母不利的證供;這些都是喀爾文所認可的。」當他的宿命論和三位一體學說受到波爾錫克(Jérôme Bolsec)和塞維塔斯(Michael Servetus)的個別挑戰時,喀爾文將前者從日內瓦放逐境外,將後者拘捕以異端罪名審訊。結果塞維塔斯被縛在柱上活活燒死。其他的「異端者」也在喀爾文派的大本營日內瓦被焚。基督新教神學家如巴薩(Theodore Beza)等都對此加以贊許。

馬丁·路德也表現激烈的不容異己態度。他不但變成「惡名昭彰的反閃族[反猶太人]主義者,」而且甚至把四名「巫婦」在威丁堡燒死。

不久之後,法國和德國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被殘酷的宗教戰爭所分裂——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均表現殘虐的行為。

俗世不容異己之風的興起

『人無疑已從過往的錯誤學得教訓了,』你也許說。不錯,後來各教會已表現較以往稍為寬容的態度。可是,正如《新英國百科全書》所說:「基督教不容異己的遺風及所發展的方法(如異端裁判所和洗腦等)在現代政治革命的理念和技術上繼續表現出來。」

不錯,在基督教國境內,宗教的不容異己在若干方面已稍為斂跡,但我們這個世代卻見到政治上和種族上的不容異己大行其道。這種俗世的不容異己正是「[變節的]基督教不容異己的遺風。」納粹黨的集體屠殺,將六百萬左右的猶太人消滅,便是一例。正如希特勒為不容猶太人存在一事自辯說:「我只是繼續執行天主教會採納了1,500年的同一政策而已。」自希特勒之後,其他獨裁者也使用洗腦和精神、肉體的刑罰方法來對付理念上的「異端者」。例如,耶和華見證人由於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而往往首當其衝。在古巴,一位見證人被脫光衣服,用有刺鐵線綁在屋頂上任由餓蚊螫刺。在另一個國家中,五位見證人被拘禁多日,受到嚴重的恐嚇和鞭打。其中一人因傷重而要送院留醫。在非洲東北部的三個國家內,是見證人就要被捕。(在一個國家內,見證人數目已達全人口百分之5!)其中不少人受酷刑拷問,有三人被殺。不錯,狂熱的政治領袖們已從各教會學到許多方法使反對者沉默下來。

可是,各教會可能本身成為俗世不容異己的犧牲者?今日所謂的寬容究竟根深蒂固到什麼程度?基督教聯合運動又如何?這是較寬容的徵象抑或僅是對宗教日益冷漠的表現?最後,這一切對我們個人有什麼影響?人可以免除不容異己的態度而同時懷有堅強的宗教信念嗎?這些問題留待下文討論。

[第19頁的精選語句]

『基督教不容異己的遺風在現代政治革命的技術上繼續表現出來』

[第16頁的附欄]

不容異己無分國界

「很少回教國家……是寬容的模範。但它們在這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嗎?異端裁判所和宗教戰爭使基督教國染滿鮮血。創立美國的人虔信宗教,但他們並不把印第安人和黑人視作人類對待。今日他們在南非的親屬亦然。至於崇拜「理性」的人,很不幸地,他們的統治以使用斷頭台著稱。『科學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在獲得權力時也好不了多少。」——法國報章編輯方丹(André Fontaine)在《世界報》撰文。

[第18頁的圖片]

1763年在巴黎出版的《寬容論》初版封面,福爾特爾著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