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4 10/8 20-23頁
  • 今日世界——寬容抑或冷漠?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今日世界——寬容抑或冷漠?
  • 警醒!1984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爭取宗教寬容
  • 教會聯合運動——寬容抑或冷漠?
  • 無需不容異己的堅強信念
  • 宗教『自食其果』
  • 不容異己——從古至今
    警醒!1984年
  • 怎樣維護自由?
    警醒!1999年
  • 宗教自由——是禍是福?
    警醒!1999年
  • 南特敕令真的能保障人的宗教自由嗎?
    警醒!1998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4年
《警》84 10/8 20-23頁

今日世界——寬容抑或冷漠?

有些人認為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寬容的時代——在世上大多數地方,為了宗教信念而殺害人或拷問人已是無法想像的事。可是,這種寬容態度究竟根深蒂固到什麼程度?大吹大擂的寬容時代可能僅是冷漠時代的變相嗎?

爭取宗教寬容

事實上,宗教的寬容是在相當近期才獲得的,甚至在西歐文明國家之內亦然。據《韋氏新國際辭典第三版》所載,英文的「寬容」(tolerance)一詞起源於法文。羅蘭第(André Lalande)所著的法文《哲學用語辭典》說:「[法文]寬容一詞乃是十六世紀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之間的宗教戰爭結果的產品。天主教終於寬容基督新教,反之亦然。」

在法國,宗教戰爭在1598年以南次詔令來結束,這項詔令由法王亨利四世在法律上給予基督新教徒以有限的自由。但宗教自由在法國仍未確立。在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廢除這項詔令,於是侯根諾特派教徒又面臨另一世紀的迫害;他們被判入獄、送往船上勞役或乾脆被人殺掉。只有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之後,宗教自由才在法國獲得法律保障。

在德國,天主教諸侯和路德派諸侯之間的戰爭在1555年以奧格斯堡和平條約結束。和議規定各諸侯有權向自己的臣民灌輸宗教。但異議者卻沒有宗教自由。歐洲的天主教徒與基督新教徒之間的三十年戰爭結束於1648年,威斯科利亞和平條約准許喀爾文派享有宗教自由。可是直至1781年,德國的寬容詔令才准許所有非天主教徒獲得崇拜的自由,甚至這項自由也是有限的。

在英國也是一樣,爭取宗教寬容曾是一場長時期的激烈鬥爭。天主教徒、英國國教徒和清教徒在次第掌握權力時輪流彼此迫害。1689年,英國政府在基督新教的英王威廉三世治下頒布寬容詔令,但禁止任何人發表反對三位一體的言論,並規定非英國國教徒不許擔任公職。及至十八世紀英國議院才通過各項法例,逐漸准許非英國教會的成員獲得宗教自由。可是天主教徒、猶太人和非英國國教徒仍被奪去多項公民權。直至1820年代,大多數禁例才被廢除。到了1880年——距今只有一世紀——非英國國教徒才獲准按照自己的信仰為死者舉行葬禮。

教會聯合運動——寬容抑或冷漠?

由此可見,今日所謂的寬容在歷史上絕非根深蒂固。那末,今日流行的寬容態度是什麼促成的呢?衷誠地承認別人的權利抑或僅是宗教上的冷漠?

羅馬天主教會的見解是屬於後者。《天主教百科全書》坦率地論及這件事說:「寬容的概念是只在信心失去時才有的。」同一著作也說:「教會看來矛盾得出奇,她一方面自稱寬容和主張自由,但對於其他宗教依然保持不寬容的態度。」

試舉個例說明,在1965年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結束時,羅馬天主教會在歷史上首次承認宗教自由的需要。但仔細閱讀過保祿六世對這樣的自由所發表的公報之後,你可以看出他所關心的是天主教會在若干國家中自由受到威脅一事過於非天主教的其他宗教的自由。教皇目前堅要保持崇拜瑪利亞和教士獨身的主張,由此表明他心目中的教會聯合運動是要使基督新教徒重投羅馬教會的懷抱。

至於今日以基督新教和正教為主幹的世界教會聯合運動,《新英國百科全書》說:「二十世紀的教會聯合運動曾經企圖藉著澄清非神學上的種種因素而對克服教會分裂有所貢獻。」(楷書本刊自排。)換言之,教會聯合運動謀求使各教會在所有事上團結一致,唯獨屬靈的事是例外。它所處理的是社會和政治問題。世界教會聯會據報曾資助各國的「解放運動」。但不久之前,救世軍退出世界教會聯會,指控該組織受「政治而非福音」所引導,並且在經濟上支援游擊隊的活動。因此教會聯合運動在教義上的寬容顯然是在教義上的冷漠跡象。另一方面,它干預政治無疑不會有助於它與某些政府保持友好關係。

無需不容異己的堅強信念

在麥克凌托和史特朗所編的《聖經、神學和教會文學百科全書》中我們讀到:「基督的教會在純真狀態時對不容異己全無所知,因此決不會犯迫害之罪。」(楷書該刊自排)該《百科全書》引述十八世紀的英國基督新教徒,父母屬於法國侯根諾特派的約翰·佐丁(John Jortin)的話說:「迫害在那裡開始,基督教就在那裡完結。」《百科全書》繼續說:「在基督教被確立為[羅馬]帝國宗教以及教士們獲得財富和榮譽之後,罪大惡極的迫害遂獲得強大勢力,使福音的宗教受到其惡毒影響。」

不錯,唯獨在變節背教發生之後,「基督徒」才變成不容異己的迫害者。使徒保羅早已預言到變節背教的發生,他寫道:「時候快要到了,人必容不下純正的道理……而且轉耳不聽真理,反倒趨向無稽之談[神話,《新世》]。」(提摩太後書4:3,4,《新譯》)基督教國各教會的教條含有許多人為的神話,而變節的基督徒就是為了這些神話而迫害別人。例如,「一神具有三位神格」的神話曾在公元第四世紀的所謂基督徒當中引起暴力衝突和迫害。在隨後的多個世紀,反對三位一體的人繼續受到迫害。

可是,真正的基督徒卻不是迫害者。這並不是說他們沒有堅強的宗教信念,也不是說他們不反抗謬誤。使徒保羅闡明真正基督徒的立場說:「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上帝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上帝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它都順服基督。」——哥林多後書10:4,5。

耶和華見證人同樣地以聖經真理為獨一的兵器去攻破人為宗教神話的堅固營壘。但他們絕不使用高壓手段,也不動手迫害那些對他們表示異議的人。雖然他們本身曾經受過宗教和政治勢力的殘忍迫害,他們卻遵從保羅的勸告:「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耶和華]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馬書12:17-19。

然而,有些人辯稱,耶和華見證人其實是不容異己的,因為他們將犯過者和不肯附和他們宗教信念的人從小組中開除。可是,此舉所根據的並不是某些人為標準或私人偏見。反之,上帝吩咐基督徒將犯過者開除。(哥林多前書5:9-13)但耶和華見證人並沒有在任何方面中傷、毀謗或迫害被逐的人。見證人僅是遵循聖經的命令,停止與這類的人交往而已。這樣行可以保持基督徒小組的潔淨和面目。這樣的行動與各教會無情地追捕和迫害異議者有天淵之別!

宗教『自食其果』

使徒保羅有一次寫道:「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拉太書6:7)這句話正好應用在多個世紀以來實行不容異己政策的許多宗教組織之上。

在聖經的最後一本書中,偽宗教被描述為一個與「地上君王行淫」的淫婦。(啟示錄17:1,2;18:9)這是指宗教把自己賣給政治而非服從耶穌的命令「不屬世界。」(約翰福音17:16)聖經預言反宗教的政治勢力將會厭倦宗教的干預而與之反目。耶和華上帝會通過各國去『判斷[處決,《新世》]那用淫行敗壞世界的大淫婦,』並且「向淫婦討流[他的]僕人血的罪。」——啟示錄19:2;17:16,17。

隨著反宗教的行動出人意外地爆發,不容異己會發展到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程度。甚至真正的基督徒也難逃反上帝社會的憤怒;這個反上帝社會是偽宗教的毀滅所引進的。但是攻擊上帝的忠心百姓會惹起上帝的干預。他無法容忍那些攻擊他地上百姓的「君王」、「將軍」和「壯士」!——啟示錄19:17-21;17:14。

所有像山羊般的不容異己的迫害者會「進入永遠的剪除中。」至於基督手下綿羊般的門徒,包括許多曾經在不容異己者手中受過迫害的門徒在內,基督會說:「來吧!你們這些蒙我父祝福的人,承受那從世界定基以來為你們預備的王國。」(馬太福音25:31-46,《新世》)真正基督徒長久以來的祈求將會獲得實現,那便是:「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9,10。

當以宗教為對象的不容異己達到高潮時,你會採取什麼立場呢?你無法保持冷漠。正如使徒保羅在羅馬書9:22,23解釋:「倘若上帝要顯明他的忿怒,彰顯他的權能,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又要將他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不錯,上帝對罪惡的『容忍』是有其良好目的的:這讓秉性公義的人有時間採取立場擁護公義。可是,上帝容忍的時間是有限的。(使徒行傳17:30,31)一切證據表明他的容忍的期限已行將結束了。因此聖經鼓勵你在尚未太遲之前從速脫離偽宗教!——啟示錄18:4,5。

耶和華見證人很樂意幫助你脫離偽宗教。多個世紀以來,偽宗教一直不容異己。請即與見證人研究聖經。他們能夠幫助你從其中發現一個奇妙的希望——在一個地上樂園裡永遠生活,屆時不容異己、迫害同胞的事將會永遠成為過去。

[第21頁的圖片]

耶和華見證人以聖經真理而非以暴力去對抗謬誤

[第22頁的圖片]

在啟示錄一書中被象徵為淫婦的俗世宗教將不會為世上各國所寬容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馬書12:17-19。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