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85 6/15 4-6頁
  • 世界教會聯會——能使世界團結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世界教會聯會——能使世界團結嗎?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5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意見的一致與差異
  • 「嚴重的障礙」
  • 各教會反對戰爭?
  • 在宗教上協調一致?
  • 世界基督教協進會——合作抑或混亂?
    警醒!1992年
  • 和平使者還是戰爭販子?
    警醒!1999年
  • 各教會能使世界團結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5年
  • 宗教與政治——永遠攜手合作?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6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5年
《守》85 6/15 4-6頁

世界教會聯會——能使世界團結嗎?

1983年7月,近千的代表群集於加拿大溫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代表300個左右的基督新教、正教和科普特基督教教派,隸屬於這些教派的信徒達到4億之巨。此外,羅馬天主教、回教、猶太教和北美的印第安人雖非世界教會聯會的成員,也派遣代表出席。

在18日的大會中,衣服彩色鮮明的代表們聚集一起,討論的事項從核子裁軍至嬰兒奶粉配方,起草和修訂政策聲明,發表和聆聽演講,雜以戲劇、舞蹈的表演和音樂演奏等。據稱把這些性質各異的事件連貫起來的乃是大會的崇高主題:「耶穌基督——世界的生命。」

人們對這個大會寄予極高的期望。溫哥華《太陽報》的社論描述這個大會「在宗教史上的危機時期」召開。文章解釋:「全人類滅絕的可能性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這麼多的人類種族恐懼滅絕可能發生也是前所未有的。」顯然,文章認為各教會可能有助於避免這樣的浩劫發生。事實上,世界教會聯會的發言人在較早時候告訴記者們,「討論核子裁軍和教會謀求世界和平的策略」將會是「大會的主要話題。」——楷書本刊自排。

意見的一致與差異

可是作為和平促進者,世界教會聯會的軟弱無能之處不久就表露無遺了。代表們對大會應該以什麼為焦點一事大起爭論。「耶穌基督——世界的生命」這個主題在激烈的政治爭論之下消失無蹤。所謂第三世界諸國的代表們認為大會的注意焦點應當是人權問題而非核子裁軍。大會最後決議的起草者所面對的棘手工作是承認雙方立場均同等重要。

造成分裂的另一個因素是,正如《環球郵報》指出,世界教會聯會有「非難西方各國的行動……和姑息東方集團的強烈傾向。」有些人覺得美國介入拉丁美洲的事務惹起了世界教會聯會的苛責。在另一方面,有些人聲稱世界教會聯會對蘇聯入侵阿富汗一事表現反常的「柔和」。可是,世界教會聯會的祕書長普特(Philip Potter)卻聲稱反蘇演講可能危害該會與蘇聯的關係;直至當時,蘇聯政府仍容許俄國正教會作該會的成員。溫哥華《省報》的社評將這項政策稱為「分裂的道德觀」。

「嚴重的障礙」

使代表們分裂的事並非僅限於政治。『婦女不會為公平待遇再等一百年,』聯會中央委員會的副主席史庫絲(Jean Skuse)警告說。她提出婦女擔任聖職的激烈爭論,聲稱教會若不及早承認女權,婦女們便會大舉脫離教會。這項爭論在世界教會聯會中成為如此棘手的原因是,正教、羅馬天主教、英國國教以及有些福音派的團體都堅決——若非絕對的話——反對女子擔任聖職。坎特伯雷大主教倫賽(Robert Runcie)認為這項爭論乃是「教會團結的嚴重障礙」。

在另一方面,有些人害怕過於謀求「團結」會導致教義上的妥協。由於留意到在幾次討論中有傾向於「普救說」的趨勢,若干代表公開對此表示憂慮,認為耶穌基督有可能不再被人視為「獨一的救主」。事實上,一位報界人士曾經質詢「出席的代表們究竟怎樣使信仰聯合的話題與耶穌自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聲明和諧一致。」

各教會反對戰爭?

可是,各代表的確一致同意倡導一種相互和可以證實的核子凍結。聯會甚至鼓勵「成員教會支持憑良心反對參戰或備戰的人,並且『研究非暴力抗議行動的可能性』,包括『不合作主義』在內。」這樣的立場似乎與以前的立場極端相反,因為正如世界教會聯會的要員繆德爾(Dirk Mulder)指出,各教會本身都具有「戰爭和集體大屠殺的歷史」。不錯,他補充說,「宗教依然為世上所有的紛爭火上加油。」因此有人懷疑各教會對於世界教會聯會的宣言會遵守到什麼程度,尤其以戰時為然。

令人感興趣的一點是,對戰爭的立場作出改變也許實際會對世界教會聯會產生不利影響,因為這危害到宗教與俗世政府之間的傳統友好關係。溫哥華《太陽報》的社評說:「教會的新行動主義正促成現代社會所極力避免的一種對抗: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對抗]。」

在宗教上協調一致?

因此,世界教會聯會顯然已受到政治和俗世爭論所支配和分裂。但本文在開頭所提及,導致世界教會聯合聖餐禮拜的利馬協定又如何?據加拿大通訊社報導,一位天主教歷史家聲稱這項協定「在促進基督徒再度團結方面『極具意義。』」主持聯合聖餐禮拜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倫賽也同樣聲稱協定指向「基督教的全面團結」。

但這是真的嗎?誠然,利馬的聯合禮拜儀式是基督新教、正教、聖公會和羅馬天主教神學家所發起的。可是,當這種新的禮拜儀式首次在溫哥華舉行時,羅馬天主教、東方和東正教的代表卻不願參與。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教會教義禁止他們從任何非自己教會的教士領受聖體。利馬協定也完全無法解決造成各教會分裂的其他爭論,例如相信主教是使徒的繼承者和教皇萬無謬誤等。

因此,代表們一起祈禱唱詩的壯觀場面也許短暫令人感動,在實際上,自宗教革命以來使基督教國分裂的鴻溝依然如往昔一般遼闊。正如一位專欄作家評論說:「各教會若能找著理由去互相殘殺,我們能夠信任它們去解釋或甚至尋得上帝與人之間的真正關係嗎?」

是故溫哥華大會只能在人類失敗史上加多一筆而已。由於企圖通過政治制度去發揮作用,各教會本身受到把世界帶到滅絕邊緣的腐敗和分裂精神所感染。聖經表明不久各政府便會厭倦宗教的干預,因而採取戲劇性的步驟去永久終止宗教的影響力。——啟示錄17章。

各教會在謀求團結方面毫無功效也從它們在世界各地加速傳播福音一事的失敗可以見之。以下的文章報導這個問題。

[第5頁的精選語句]

「各教會若能找著理由去互相殘殺,我們能夠信任它們去解釋或甚至尋得上帝與人之間的真正關係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溫哥華《省報》,1983年7月28日

[第5頁的圖片]

女子擔任聖職——造成分裂的爭論之一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