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5 11/8 25-28頁
  • 瀕死的經歷——靈魂不滅的證據?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瀕死的經歷——靈魂不滅的證據?
  • 警醒!1985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相反的觀點
  • 常識與聖經
  • 瀕死經歷——怎樣解釋?
  • 天堂一瞥?
    警醒!1985年
  • 瀕死經驗—人們看見的是真的嗎?
    聖經問答
  • 死者仍活著嗎?上帝怎樣說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7年
  • 你是不死的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3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5年
《警》85 11/8 25-28頁

瀕死的經歷——靈魂不滅的證據?

「人的魂是不死不滅的。」——柏拉圖,希臘哲學家,公元前428-348年左右。

「如此的和諧存於不死的魂中。」——莎士比亞,英國劇作家,1564-1616年。

「魂是不能毀滅的……它的活動會繼續至永遠。」——歌德,德國詩人兼戲曲作家,1749-1832年。

「我們的性格……存續至來世。」——愛迪生,美國發明家1847-1931年。

數千年來,人一直相信自己生來就具有不死性。古代埃及的統治者們把大批生活上的舒適用品和奢侈品放在墳墓裡,以便在身體和『卡』(意即魂)再度結合時可以享用。

藉此人企圖使自己相信,死亡的必然性由於人有個不滅的魂或靈存在而加以抵消。其他的人,例如英國詩人濟慈,則希望相信這件事,但卻表示懷疑。正如濟慈寫道:『我渴望相信靈魂不滅。……但願我相信靈魂不滅。」關於人具有不滅性的假定,你相信什麼?

從濟慈的話我們也許可以獲得一個簡單的線索去了解若干醫生、精神科醫生和有過瀕死經歷的人所作出的結論。例如,醫生兼醫學教授薩布姆對有過瀕死經歷的人所作的檢查顯示,「有過瀕死經歷的人絕大多數肯定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和肯定增加對死後繼續生存的信念。」——楷書本刊自排。

精神科醫師庫布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博士在檢查過1000宗以上的瀕死經歷事例之後獲得什麼結論呢?她在所著的《關於兒童與死亡》一書中說:「死亡亦然。……這方面的終結是另一方面的開始。死亡是極大的轉變。」她補充說:「藉著更多的研究和更多的出版物,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而非僅是相信肉體的確只是個繭而已,是人的外表皮囊。內裡的『蝴蝶』或真正自我是不滅不朽的,在我們稱之為死亡的剎那便獲得自由。」

心理學教授兼《死時生命》一書的作者林格(Kenneth Ring)博士作出以下的結論:「我的確相信肉體死後我們仍然有知覺地存在。」然後他補充說:「對瀕死經歷的了解使我把它們看作『教訓』。在我看來,它們在本質上看來是天啟經驗。……在這方面,[瀕死]經歷近似神祕的或宗教的經歷[楷書本刊自排]。……有鑑於此,我們在《死時生命》這本書中所聽到的聲音乃是倡導天下一家的宗教的先知之聲。」

相反的觀點

可是,其他的研究者又有什麼說法呢?他們怎樣解釋瀕死的體外遊離經歷?心理學家西格爾(Ronald Siegel)對這些經歷懷有截然不同的觀點。「這類經歷是人腦受到各種刺激時所常見的,包括迷幻藥、神志喪失和極度緊張等刺激在內。緊張使腦裡產生形像。大多數人的情形均相同,因為人腦儲存資料的線路大致相同,這類經歷在基本上只是線路的電氣讀出而已。」

美國波士頓市塔夫茨大學醫學院的布萊克卓(Richard Blacher)博士寫道:「我認為遭遇『瀕死經歷』的人當時正陷入缺氧狀態,他們企圖在心理上應付醫藥治療和談話所引起的不安。……我們在這裡所處理的是死亡的幻想而非死亡本身。這種[存在於病人的精神或頭腦中的]幻想是極富吸引力的,因為它立時解決了人的若干心事。……醫生對於把宗教信仰接納為科學資料必須特別謹慎小心才行。」

西格爾指出關於瀕死所見的「幻象」的另一耐人尋味之點,說:「據垂死病人本身所提供的報告看來,正如在幻覺中一般,死後生存的情景和世上的情形相似得不禁令人懷疑。」例如,一位大半生住在美國德州的63歲男子敘述以下的「幻象」說:「我那時懸浮在籬笆之上。……籬笆的一邊是雜亂無章的(美國西南部原產豆科)灌木叢。……籬笆的另一邊是我所見過的最美麗的牧場景色。……[兩者之間有一道]三股或四股鐵絲合成的鐵絲網籬笆。」這個病人真的見到鐵絲網在「天堂」或死後所在的境域裡嗎?這些形像顯然是基於他在德州的生活以及從他自己腦裡的資料庫回憶出來的——除非硬要我們相信「死後世界」有鐵絲網存在!

事實上,鑑於有這麼多瀕死經歷與病人的生平經驗和背景有密切關係,相信他們曾實際瞥見死後的境域是不合理的。例如,不論病人是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印度教徒或回教徒,他們在瀕死經歷中所見的「光明個體」是同一個體嗎?穆迪(Raymond Moody)博士在他所著的《來世生命》一書中解釋:「對這位個體的辨認因人而異,並且看來大半和當事人的宗教背景、教育或信仰有關。因此,多數基督徒認為那光是基督。……猶太男子和女子則認為那光是『天使』。」

在嚴格的科學水平上,林格博士承認:「我曾提醒聽眾我所研究的是瀕死經歷,不是死後經歷。……這些經歷是否會以首尾一貫的方式繼續展開抑或是否會繼續下去,顯然並沒有任何保證。因此,對於瀕死經歷所含的意義,我認為這便是應該採取的正確科學立場。」

常識與聖經

關於死亡,心理學家西格爾提出意見說:「死亡,以肉體的終結而言,並不是個奧祕。人死後身體分解,成為無生物成分被週遭環境再度吸收。死者喪失了生命和知覺。……最合乎邏輯的推測是,知覺與遺骸遭受同一的命運。但令人驚訝的是,這種基於常識的看法並不是流行的看法,大多數人……受到繼續存活的基本動機所驅策,從而提出了關於死後生存的無數信仰。」

大約3000年前,一位君王提出與「基於常識的看法」相同的意見,他寫道:「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分了。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作,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人類墳墓的總稱],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9:5,6,10。

聖經無疑絕不容許人認為瀕死的經歷是揭開死後生命的序幕。所羅門王所描述的死亡及其結果絕沒有暗示人有個不滅的魂以其他有知覺的方式在死後繼續存在。死者是「毫無所知」的。

當然,行通靈術而與「死者」交通的人很高興看來獲得幾百宗瀕死經歷的支持。心理學家西格爾引述一位倡導超常現象或超自然現象的講師的話說,「倘若我們忠實和冷靜地查考一下死後生存的證據,就必能擺脫普通常識的縛束。」(《今日心理學》1981年1月刊)頗有趣地,同一位講師「辯稱鬼魂和幽靈其實只是幻覺,但它們是從死者心中投射給活人的!」這種說法無疑與所羅門所得的結論——死者毫無所知——背道而馳。

瀕死經歷——怎樣解釋?

那麼,所有瀕死和體外遊離的經歷又怎樣解釋呢?在基本上,至少有兩個可能性——其一是若干心理學家所提供的解釋,認為瀕死病人的頭腦依然活躍,他們在臨死的緊張之下作出回憶和形成心像。結果被有些病人和研究家解釋為死後生存一瞥的事例。事實上,正如我們從聖經獲知,這樣的事是不可能的,因為人根本沒有一個不滅的魂;這些事例所聲稱的死後生命也沒有這回事。

但對於瀕死經歷的解釋,還有第二個可能性可以考慮。這項因素是大多數研究家所不肯承認的。例如,穆迪博士在他所著的《來世生命》一書中說,「很罕見地,有人……提出鬼魔作祟作為瀕死經歷的解釋,聲稱這些經歷無疑是由懷持敵意的勢力所指揮的。」他反對這項主張是因為他認為病人在有過這類經歷之後反而變成更加敬虔,「撒但當然會吩咐他的僕人跟從一條仇恨與破壞的途徑。」他補充說,「這樣說來,撒但在製造令人信服的密使去執行他的計劃方面就一敗塗地了!」

關於這點,穆迪博士在兩方面犯了重大錯誤。首先,撒但未必要利用這些經歷去散播仇恨和破壞。為什麼未必呢?因為聖經透露「連撒但也裝作光明的天使,所以他的差役若裝作仁義的差役也不算希奇。」(哥林多後書11:14,15)撒但若要延續他一向提倡的基本謊話——「你們一定不會死」——他大可以通過一些看來最純潔和富於啟迪性的方法去這樣行。——創世記3:4,5,《新世》。

其次,撒但在製造令人信服的密使去執行他那鼓吹靈魂不滅的謊話計劃方面並沒有一敗塗地!正相反,撒但的謊言數千年來一直由教士和哲學家們加以傳播,現在又有博士、心理學家和科學家們大力支持!保羅多麼適切地概括現今的情勢,他寫道:「如果我們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滅亡的人身上。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上帝的像」!——哥林多後書4:3,4。

可是,正如我們所見,有些心理學家相信人死後會有知覺地繼續存在。他們對於瀕死經歷的意義所作的個人解釋促使我們為相信聖經的人提出以下的適切問題:許多人認為人有個不滅的魂能夠在人死時像蝴蝶破繭而出一般撇下軀殼獨立生存,這樣的聲稱有任何聖經根據嗎?聖經中使用「魂」和「不死性」等字詞的經文又如何?

[第26頁的精選語句]

庫布勒-羅斯博士:「我們的肉體的確只是個繭而已,……內裡的真正自我……是不滅的」

[第26頁的精選語句]

布萊克卓博士:「我們所處理的是死亡的幻想而非死亡本身」

[第27頁的圖片]

柏拉圖的哲學染污了許多宗教的教義

[第28頁的圖片]

英國詩人濟慈『希望相信靈魂不滅』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