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問……
許勝不許敗?
「對我來說,贏得冠軍是例行慣事。一旦輸掉,生命就完結了。」可是,對目前女子網球冠軍娜拉蒂路娃(Martina Navratilova)說來,生命很少完結,因為她很少失敗。但她自己承認,失敗是創深痛鉅的經驗。
「我們輸了,我的面色十分難看。比賽完畢之後我坐在上了鎖的房間裡哭泣,像個大孩子坐在那裡啜泣一般。我憎恨失敗,我絕對憎恨輸了時那種難看的樣子。」不錯,美國特高籃球選手阿杜·傑巴(Kareem Abdul-Jabbar)甚至在中學時代已把失敗看作是嚴重的打擊。你在失敗時也有同感嗎?
失敗何以令人傷心?
失敗何以令許多人這麼震驚呢?原因之一是,我們養成了許勝不許敗的心理。獲得亞軍、季軍或僅是有分參加意味到你已失敗了!正如一位來自德國的前業餘足球選手聲稱:「失敗往往成為精神上的『輓歌』,因為它招來的是無情的批評。」
老牌運動專欄作家科柏特(Leonard Koppett)在他所著的《運動的幻想,運動的現實》一書中說:「非勝不可的心理已成為十分普遍。……這種心理對我們的文化是一種有害的影響,因為它不切現實(冠軍只可能有一個);它使我們變成貧乏,因為它貶低其他美德,如:技術、勇氣、專心、才氣、令人滿足的努力、進取心、光明正大的演出等。」不錯,表現其他美德的人未必贏得冠軍。因此,輸了應該傷心嗎?科柏特認為,「把一切價值減低到囿限於得勝與否是自我局限和愚昧的。」
非勝不可和只在勝利時才覺得運動是樂趣的壓力往往開始於家庭——開始於父母。父母有時企圖通過兒女的成就來實現自己的願望。有些父母不自覺地把印象灌輸給兒女,覺得兒女若不得勝,父母的聲譽就大受打擊了。壓力也來自學校方面。阿杜·傑巴論及他的學校教練說:「若有來自任何地方的人打敗了我們,我們就要面對教練嚴酷的批評。失敗成了無法想像的事。玩籃球不再是樂趣了。……[他]以親切的貶抑來教訓我們。他向我們的驕傲提出挑戰,深知在青年人看來,在同輩面前出醜乃是最糟的事。」——楷書本刊自排。
這裡透露出不顧代價但求取勝的心理是由什麼促成的——驕傲。沒有人喜歡由於失敗在別人面前出醜或感覺自卑。但事實的真相是,在勝利時自誇或失敗時灰心的人才是 較低劣的人。原因何在?因為作為勝利者,你沒有尊重失敗者的尊嚴和自尊心。聖經強調這種危險,說:「現今你們竟以張狂誇口,凡這樣誇口都是惡的。」失敗者若意氣消沉,則可能是由於過度重視一種幻想——以為運動是真實的生活,但其實運動只是短促的『虛榮』而已。睿智的所羅門王寫道:「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請記得,人的真正價值絕非有賴於運動場上幾秒鐘或幾分鐘的活動!——雅各書4:16;傳道書4:4。
得勝要具備什麼條件?
「運動若是變成苦事……就有點不對了,」作家米切納(James Michener)說。這句話使我們想到唯勝哲學的另一個因素。什麼因素?全力投入。
且舉例說明:前網球冠軍阿希(Arthur Ashe)寫道:「一位活潑壯健的7歲或8歲女孩若由專家訓導,兼用5,000小時作為練習和比賽,在7年或8年之內可能有希望成為前50名內的網球選手。男孩若要練成這個程度的技術也許需要8,000小時左右。」請留意即使經過5,000或8,000小時的練習和比賽也未必保證能產生冠軍選手。這樣行僅是「有希望」列入前50名內而已。
基督徒作這樣的全力投入有什麼危險?阿希所舉出的數字意味到每天以三小時,每週五天去練習網球。這樣的投入需要犧牲其他什麼重要的事務?還有多少時間剩下來接受正常的普通教育?還有多少時間用來追求遠較重要的屬靈進步?要喪失多少有建設性的家庭歡聚?對青年人說來,這些並不是無關重要的問題。重要的人品、性格和屬靈基礎可以在青年時期奠定——或受到忽略。
《青少年》雜誌的一篇文章闡述成為專才運動家所需作的犧牲。文章論及渴望參加奧運的三位女青年,瑪麗路、黛安和茱利安。她們怎樣獲得成功?「瑪麗路自稱曾作『全力投入』。」她們每天要練習6小時,同時要趕上學校的功課及往外地比賽。
但這是要付出代價的。「這三個人最感難過的是未到15歲就要離家出外,和教練一起練習,希望教練的訓練能力足以使她們盡量發揮潛能。」茱利安在13歲時就離家準備參加1980年的奧運會。但結果徒勞無功,因為美國抵制莫斯科的奧運會。
也許小說家米切納的見解較為平衡,他說:「運動應該是參加者的樂事。比賽進行時應該沒有緊張,盡量享受其中的樂趣。……運動若是變成苦事或反常的競爭,或僅是商業化的企業,就有點不對了。比賽若不是樂趣,就至少已失去了從事比賽一半的正當理由。」
「遊戲止於遊戲」
這句簡單的忠告是尼克拉斯(Jack Nicklaus)在哥爾夫球大賽中獲得亞軍時說的。運動應該是樂趣和鬆弛身心的娛樂——一種消遣和「遊戲」。運動不是生活,生活也不是運動。甚至一流專業選手有時也要面對這件事實。前美國足球選手克雷默(Jerry Kramer)寫道:「我時常納罕自己的一生正朝著什麼方向走;除了每個星期日玩玩無聊的[足球]比賽之外,活在世上還有什麼目的。我感覺人生的目的應該不止這樣。」
你認為人生除了運動之外還有更大目的嗎?基督和使徒們確是如此。因此熟知古代希臘運動賽事的使徒保羅可以寫道:「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4:8。
在合理範圍內,盡力保持健康是明智的。但以長期而論,敬虔比操練身體重要得多。在基督徒的賽程中取勝較之在任何運動比賽中爭勝更有價值。運動比賽的勝利只像曇花一現——今日是光榮,明日便僅是統計數字——而已。可是,請記得,在敬虔方面成功卻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在上帝的王國治下享有永生。——提摩太前書6:19。
[第21頁的圖片]
你憎恨失敗嗎?為什麼?
[第22頁的圖片]
若非存心作激烈的競爭,運動可以成為鬆弛身心的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