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85 7/1 28-31頁
  • 奉教會之名進行征服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奉教會之名進行征服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5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為宗教服務
  • 阿達華巴的歸信
  • 此舉有效嗎?
  • 令人難忘的印加世界
    警醒!1981年
  • 印加黃金帝國覆亡記
    警醒!1998年
  • 給新世界的新信息
    警醒!1994年
  • 一睹印加帝國黃金時期的風采
    警醒!1992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5年
《守》85 7/1 28-31頁

奉教會之名進行征服

「耶穌若生活於今日這個時代,他會是一位自由戰士。」這段出自基督新教一位顯要領袖的話顯示出現代基督教國的趨勢。一位非洲主教讚揚革命黨人成功地運用「暴力伸張正義」。基督新教的各教會捐款資助國家主義的游擊隊組織。教士拿起武器為「解放神學」而戰。有越來越多宗教人士看來不惜運用武力達成他們的目標。你認為此舉正確嗎?以下的文章探討「基督教」使用武力的歷史例證。它含有一些發人深省的教訓。

黃金、榮譽和福音。據稱這三樣東西引發了歐洲列強對美洲大陸的殖民。一位殖民地主義者承認他遠赴美洲的目的是:「為上帝服務和致富」!

1992年將會是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首次橫渡大西洋的五百週年紀念,該次航程為列強的大舉殖民鋪路。哥倫布的歷史性航程掀起了前往美洲大陸探險的熱潮。結果如何?巨量的財富自大西洋彼岸滾滾流入歐洲,此外,歐洲的宗教也開始在外地生根。代價如何?主要由美洲的土人付出,他們備受外人的暴力、奸詐、殘酷的對待,並且受到一些他們前所未聞的疾病所侵害。

這些外來人士被稱為征服者。正如歷史家班農(J. F. Bannon)指出,他們是「神聖和邪惡的奇異混合體」。無可諱言,他們那勇敢的事跡甚至學童也耳熟能詳。

誰不曾聽過巴包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長途跋涉行經巴拿馬地峽,穿越連綿多里不知名的森林、山嶺和沼澤,成為第一位看見太平洋的白種人?或科蒂斯(Hernán Cortés)與手下戰士南征北討,在現今的墨西哥境內征服了阿茲特克人?此外還有皮澤洛(Francisco Pizarro)和他的兄弟,經過兩年苦戰後征服了在現今稱為祕魯的印加帝國。另一個例子是華第維亞(Pedro de Valdivia), 他向南征服了智利,把阿拉卡尼的印第安人逐出。

他們怎麼能夠如此迅速地征服了這些歷史悠久的帝國?原因很多。例如,科蒂斯能夠成功打敗阿茲特克人的部分原因是由於阿茲特克帝國內部的動蕩不穩。再者,阿茲特克人首次與擅用強弩、毛瑟槍、長劍的歐洲騎兵對壘。除此之外,阿茲特克的統治者孟特索馬(Montezuma)以為科蒂斯是個重臨國土的神。

不論原因何在,不久便有一群作妥準備在一個新世界裡建立永久家園的「農民、採礦工人和教士」緊隨這批征服者而來。可是,宗教與這些征服行動有什麼關係呢?

為宗教服務

事實上,使人歸信乃是該等龐大探險計劃的主要目的之一。西班牙是大多數征服者的家鄉。該國有兩位傑出的統治者,斐迪南(Ferdinand)和依莎貝拉王后(Isabella), 他們「掀起了一陣國家主義和擴展宗教的熱潮。」征服拉丁美洲乃是這件事最有力的明證。——《大英百科全書》。

1493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將世界劃分為兩部分交給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險家。想像中的疆界從北極伸展至南極,綠角群島以西300哩(480千米)的所有土地均歸於西班牙。此舉「是要作為使異教徒歸信的酬報」後來,這兩個強國在『托迪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裡批准了這些界線,並將其進一步向西延展。

饒有趣味地,在這件事上教皇干政所產生的影響至今仍清楚可見。今日巴西的海岸在當初被發現時是位於葡萄牙版圖之內的。因此,時至今日葡萄牙語在巴西仍然通行,而大部分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區則仍操西班牙語。

看來,許多征服者沒有忘記他們在宗教方面的任務。例如馬漢教授(P. J. Mahon)和耶穌會教士海斯(J. M. Hayes)寫道:「科蒂斯絕沒有忘記使土人歸信的目標。1524年他在致皇帝的奏摺中指出,『正如微臣曾多次稟奏陛下,有等土著頗樂接受吾人所傳之天主聖道,成為基督門徒。故臣叩懇陛下差派敬虔典範之士玉成聖諭。』」——《天主教會在美洲的磨難與勝利》。

歷史家蒲萊斯考特(William H. Prescott)補充說:「西班牙政府最關注的是使印第安人歸信。政府的訓令對此十分注重,經常叮囑,以致西半球的軍事遠征隊聲勢與十字軍的東征頗相似。」但是請留意:「這項使人歸信的運動的功效是無可置疑的,無論人們歸信得多麼突然或所用的手段多麼強暴。當勸諭無效時,武力是最佳的工具。」

這些探險家在使人歸信方面雖然用意出於誠懇,手段卻時常十分殘暴。例如,我們試看看印加王朝的君主阿達華巴(Atahualpa)的遭遇吧。

阿達華巴的歸信

印加帝國的征服者是皮澤洛。當時皮澤洛知道自己兵力薄弱,因此他感到只有擄獲阿達華巴作人質方能迫使印加帝國降服。他安排於1532年11月16日與印加國王在喀贊馬卡會面。但皮澤洛在阿達華巴抵步前暗中在城市廣場的三邊布置了槍手和步兵。後來,國王帶同3000多名手下抵達——但只攜帶小棒和投石器,此外別無武裝。

歷史家羅拔·巴頓(Robert Barton)記述當時的情況說:「多米尼加修道士瓦佛第(Vicente de Valverde)手持聖經走到王座前,向國王解釋基督教的神聖力量。起初他談及造物主,然後較詳盡地論及耶穌基督及他在十字架上所作的偉大犧牲。最後他促請阿達華巴放棄自己的異教信仰,同時承認查理五世的統治權,這樣他便會得蒙保護,耶穌也會護庇他。」——《玻利維亞共和國史略》。

印加國王對這番話無疑十分驚訝。根據巴頓的報導,他回答說:「『至於你們的上帝,他慘遭自己親手創造的人所殺死,但至於我的神,』他指著剛隱沒於大山背後的如火夕陽說:『我的神是永遠長存的,並且能夠保護他的兒女。你憑著什麼權柄向我說這番話呢?』」修道士指著聖經,然後交給阿達華巴,但他卻把書扔在地上。修道士瓦佛第拾回聖經,急忙回報皮澤洛。據稱他說:「馬上進攻好了。你無需對此負任何罪責。」皮澤洛於是發出進攻號令,數千個招架無力的印第安人慘遭殺戮,阿達華巴俯首就擒。

阿達華巴懇求皮澤洛把他釋放。他願意付出巨量金錢作贖價,皮澤洛同意接受。可是,財物到手後,皮澤洛卻背信忘義。阿達華巴由於犯了拜偶像的罪而被裁定受火燒極刑。皮澤洛有許多謀臣對他的詭詐手段大表不滿——但修道士瓦佛第卻噤若寒蟬。後來,阿達華巴終於自認願作基督徒而受了洗。但最後他卻在1533年8月29日慘遭勒斃。

皮澤洛於是完成了征服印加王朝的大業。後來,「他興建教堂、搗毀偶像、在通衢大道上豎立十字架。」(《天主教會在美洲的磨難與勝利》)但你認為他當時所傳播的是真正的基督教嗎?

此舉有效嗎?

從軍事方面來說,這項行動是成功的。一小隊征服者把祖國的版圖大為擴張。除此之外,以大部分而言他們也為自己帶來了榮耀和黃金。但他們所用的暴力有助於他們達成基督教的目的嗎?

在起初,情形看來確是如此。「與早期探險家同行的教士們大義凜然地拆毀廟宇和偶像,抨擊異教信仰;來自西班牙的海外傳教士抵步後,大規模的歸信行動便展開了……印第安人十分熱心地接受洗禮。」(《英國百科全書》)但這種歸信深刻到什麼程度呢?

歷史家羅曼諾(Ruggiero Romano)評論說:「本國的土著雖然學習福音已有很長的時間,以基督徒的信仰而言,他們現在與最初被征服時並沒有多大分別,他們並沒有隨著時間過去而更具有基督徒的品格……在今日的玻利維亞及祕魯南部,古老的外邦神祇柏查-瑪瑪(大地之母)仍受人崇拜,雖然人們將其與聖母混為一談。……在墨西哥,瓜達洛普聖母(Virgin of Guadalupe)的崇拜根源於托南辛女神(Tonantzin)(眾神之母)的崇拜。」——Mecanismos da Conquista Colonial。

同一位作者說:「傳福音的運動屢遭失敗……原因何在?因為福音的傳播受暴力所支配。既然教會認為『對不信者饗以彈藥,就有如對上主燒香一般,』這種表現虛偽愛心的宗教又怎能為人接受呢?」

不,真正的基督教目標是絕不能以這種強暴手段達成的。在刀鋒恐嚇下的歸信無法使人在品格上改弦易轍和履行真正基督徒應盡的義務。反之,「傳福音者」本身也受到腐化。請留意許多當初由佩帶刀劍,志在傳福音的征服者所開拓的地區,現今仍然四分五裂,內亂頻生。此外,今日當地有些教士和修女正提倡以現代武器為「解放神學」而戰。

但耶穌的方法卻截然不同。你還記得耶穌在被人逮捕的晚上對彼得企圖用刀劍保護他一事的反應嗎?耶穌說:「收刀入鞘罷,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馬太福音26:52)耶穌在當日稍後的時候對本丟·彼拉多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

這番勇敢無畏、發人深省的話表明,假若耶穌今日仍在地上的話,他無疑不會是提倡暴力的自由戰士。故此,所有真正跟從耶穌腳蹤的人絕不能參與這些暴力行為。(彼得前書2:21-23)既然如此,我們不得不問道:科蒂斯和皮澤洛一類戰士所代表的是誰的「王國」呢?今日激進的基督新教和天主教教士們又為誰的「王國」而戰呢?顯而易見地,他們絕不是為耶穌基督所統治的王國而戰。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