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訪問加拿大
1984年9月,加拿大成為若望保祿二世曾以天主教會首長身分前往訪問的許多地區之一。a他在12日的行程中要發表33次預定的演說,訪問16個城市、小鎮和若干聖地——全程1萬3500公里(8500英里)。他的訪問被稱為「若望保祿在六年前就任教皇以來所作的24次訪問外國中最長的一次旅程。」
何以要去加拿大?
「教皇在這次旅程中最先訪問的是[魁北克]省,因為在過去20年天主教會在當地的勢力和屬靈影響力顯著下降,並且據報當地大多數人在多項問題上對天主教會的主張提出挑戰,」《多倫多明星日報》的宗教編輯麥卡蒂(Michael McAteer)報導說。這段論及魁北克的話也有助於解釋教皇訪問的理由。該省的教士平均年齡已將近60歲,補充的人卻極少。蒙特利爾有15個教區本身沒有教士。蒙特利爾《新聞報》說,「在里維耶利(Trois-Rivières)的廣大天主教教區中,[1984年]只有一次聖職任命。昨年[1983]和前年連一次也沒有。」在過去20年間,這個教區在聖職任命方面下降了百分之90。
事情並非到此為止。《新聞報》報導說:「望彌撒的人數在市區教堂平均只有百分之10至16,郊區教堂約有百分之30。」據報加拿大天主教主教會議的一位代表說:「我們要正視現實,本國的許多天主教徒已有多年未曾見過教堂的內部了。」加拿大的一份新聞雜誌,《麥克林雜誌》半月刊,聲稱由蒙特利爾兩份報章舉辦的調查顯示「百分之68接受調查的人反對教會禁止節育的立場,百分之72的人聲稱教士應該獲准結婚,百分之66的人不同意教會禁止人離婚,百分之42的人反對教會禁止人墮胎。」這些頗高的百分率反映天主教會在魁北克對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影響力正日漸衰退。
其他地方的難題從教皇在新斯科夏半島哈利法克斯的演說可以見之。教皇談及「尊重生命」(針對墮胎)以及「夫婦間的忠貞和婚姻的解除」。據多倫多的《環球郵報》所載,教皇承認教士非常短缺。該報並且說,多位教堂主管坦率承認,在某些大教區,如「聖約翰市和哈利法克斯」等地,「教士和修女辭職的數字頗為驚人。」
因此,若望保祿二世的加拿大之行好像牧人照顧有病的羊群一般。但此行的收效如何?加拿大人的反應怎樣?天主教會在加拿大的教徒能再度增加以恢復以前的盛況嗎?教會人員和外界人士對教皇的牧養工作有什麼評估?
效果與批評
教皇的「朝聖之行」無疑對加拿大的許多人具有影響力。傳播媒介許多時談及他的「超凡魅力」和「驚人的感動力」。很不幸地,有些人沒有讓自己的反應受到控制。在多倫多的集會中一位婦人喊道,「我們很久都不會有機會這麼親近天主了。」一位14歲的少年說:「我仍然在發抖,我彷彿能夠觸摸到天主或什麼似的。」
較為平衡的人士對教皇的坦白呼籲留下良好印象;他促請人改善家庭生活及尊重未出生的嬰兒。他們也同意教皇敦促青年人抗拒麻醉品、酒精和婚前性行為的誘惑。
教皇在艾德蒙頓呼籲要更加公平地分配世界的財富,一位報章作家說:「這無疑使人聯想到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家,但教皇卻對這些神學家的『馬克斯主義』傾向提出過強烈的譴責。」
教皇若望保祿二世在周遊多個天主教國家時以尊崇聖母馬利亞和頻常探訪奉獻給馬利亞的教堂著稱。他在以基督新教徒佔大多數的加拿大怎樣行呢?《麥克林雜誌》報導說教皇在居民尊崇馬利亞的地方就讚美馬利亞。「但在大多數人認為崇拜馬利亞是過時之舉的地方或在反對女權主義的地方和認為有礙天主教-基督新教建交的場合,他對這個問題就保持緘默。」
在行程中論及的其他問題,不論是教士獨身、宗教統一、婦女在教會擔任的角色、抑或土著的處境,教皇也採取同一的態度。有人對此提出異議。例如,對於各教會統一的問題,《多倫多明星日報》的一位作者說:「教皇已任職六年,但尚未採取任何堅定步驟使統一成為更真實。」《麥克林雜誌》評論教皇調整他的演說以適合聽眾,並補充說:「若望保祿故意含糊其詞可能是加拿大的主教們希望他採取這樣的態度,至少在婦女和性道德的問題上為然。鑒於他們的會眾已慣常無視羅馬對離婚和節育的禁令,主教們不願冒險使教友進一步與教會疏遠。」
顯然,人們對教皇第一次訪問加拿大毀譽參半。有人認為此行會使當地教會有個充滿朝氣的開始。加拿大天主教主教會議首長認為此行構成了「加拿大歷史上傳福音運動新的一頁」。但天主教徒有什麼反應呢?並非所有人都表示樂觀。一項新聞標題聲稱:「教皇留下許多麻煩的問題。」誠然,一位天主教編輯聲稱教會僅「處於一項道德危機中,」但教會本身卻並非「經歷一項天主教危機」。可是,天主教作家羅姬(Anne Roche)卻說:「許多教堂已脫出以前所謂天主教會的領域之外。」然後她補充說:「我認為,在加拿大宗教分裂是一件沒有宣布但卻人所共知的事實。」究竟哪一方面的見解正確,將來自會知曉。
[腳注]
[第28頁加拿大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魁北克市
蒙特利爾
聖約翰
哈利法克斯
多倫多
溫尼伯
艾德蒙頓
溫哥華
渥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