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問……
我怎樣才能幫助成年人了解我?
「這麼多父母視之為大敵的東西——『代溝』——其實並不是父母和青少年之間的真正隔膜。」《美國青少年私生活》一書的作者如此說。然而,他們之間的隔膜若不是「代溝」,那又是什麼呢?「真正的難題是存在於人際關係中的難題——不願交談,不願聆聽和不願了解別人的觀點。」
這正是一位名叫英芝的德國女孩和她父母之間的難題。「我從起頭就拒絕我的父母,結果在我們之間樹起藩籬,」她承認說。她在今日的態度卻截然不同。「我試圖和他們易地而處,」她說,「設法找出他們的想法。」改變態度的原因何在?因為英芝如今意識到,青年人幫助成年人了解自己的最好方法是:自己先去嘗試了解成年人。你也許想知道這件事可以怎樣實行出來。
要談話!
溝通是了解的要訣;沒有溝通,你就無法知道別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你無法知道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但溝通乃是一條雙程路。德國一本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有時唯一缺乏的東西只是一丁點兒了解。」文章指出「年輕人必須對父母多點信任。」同時,它勸告父母們「要多點認識自己的兒女。」
信任父母意味到要開誠布公地把自己的思想告訴他們。你應該明確地說出自己的思想或感受,但卻無需表現鹵莽或衝動的態度。藉著以表現真正關懷而非以挑戰的口吻提出問題,你能夠探知他們的思想。例如,你曾想過詢問父母——或其他成年人——有什麼建議去幫助你選擇良朋或訂立有益的人生目標嗎?箴言20:5說:「人心懷藏謀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來。」你可能會對於自己竟能從別人——甚至從成年人——獲得這麼多知識感到驚訝。但首先要做的是,你必須談話。
且以艾美的經驗為例。她說:「我永不會忘記我在15歲時告訴母親說我不信上帝。這話一定使她十分傷心,因為她是個虔信宗教的人。可是,她並沒有提出責備,只是詢問原因,我們談了將近一小時。」雖然艾美現在仍不是基督徒,但卻承認說:「自那時起,我稍為改變了觀點。我羨慕母親那種泰然自若,全不爆火的態度。也許她知道我會回頭的。」
『很好,』你也許說,『我的父母若表現這樣的了解,就沒有難題了。』可是要記得,成年人也有他們的局限。拉利,一位關心的父親,坦白承認說:「我知道應該對兒女表現愛心和了解,但卻發覺很難表現出來,因為我在長大時並沒有這種經驗。我簡直不知道怎樣行。」
因此,你的家庭若有這種情況,便要努力使父母輕鬆一點。要採取主動對父母表現愛心和了解;在大多數例子上,父母遲早會對你表現更深的愛和了解,因為愛是有感染力量的。聖經論及上帝說:「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19。
17歲的嘉倫深知此說的真確。她說:「我認為大部分青年人都沒有給父母適當的機會。父母很難做,有時我們要給予幫助才行。」這意味到要努力彼此溝通,雖然有時並不容易。「我需要忍耐,」她承認。但是她已獲得酬報;你也能與她一樣。
聆聽和學習!
談話固然重要,但聆聽甚至更重要。基督的門徒雅各勸諭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雅各書1:19)當然,「聽」的意思不僅是聽見字詞而已;這意味到要明白對方的思想。
因此,你若願意把自己的感受和意見與成年人分享,你大可以這樣行,但目的不是要爭辯而是要聆聽和學習。彼此的意見若不相同,可以自我檢討一下。『我與之談話的人所具備的經驗是我所無的嗎?他所知的是否比我多?若然,他所知的是什麼?他的環境、教育或背景與我的不同嗎?在什麼方面?』這樣的檢討會幫助你較易接受別人的教益。
畢竟,人生的過程應該是不斷學習的。這牽涉到要繼續調整自己的觀點、主張、意見以及保持虛心。你若已過了20歲,便知道此說的真確;你很可能會同意你在十餘歲時的觀點有些已隨著你年齡漸長而大為改變了。曾有人說,從不改變的人可能已在不知不覺中「死去」。因此切不可未到期便「死去」。
要進步!
將近2,000年前,一位年長的男子教導他的青年朋友說:「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榜樣。」這位成年人,基督的使徒保羅,以提摩太的福利為念。藉著立下優良榜樣和逃避「少年的私慾」,提摩太得以成為別人所容易了解和接納的人。——提摩太前書4:12;提摩太後書2:22。
我們大家——年輕的或年長的——都能從這件事學到心得。我們若渴望受人接納和了解,就不應要求別人「接納現時的我」。反之我們應該甘願在品格和行為方面作出積極的改變,使別人樂於接納我們。
因此,你若在生活上有些不斷為成年人所誤解的地方——衣著或打扮,選擇朋友或娛樂——至少要甘願忠實地考慮一下比你年長和經驗豐富的人的建議而作出改變。這可以幫助你「銼去鋒芒」而不致成為成年人覺得難於喜愛和無法欣賞的人。
尋求真正的了解
你可以肯定,世上有些對你真正關懷的成年人存在。且以西德一位名叫羅伯特的青年為例。他十餘歲時在寫給守望台社的信中說:「我在成長期中的一切所為無不困難。家課永遠做不完。精神無法集中。既沒有朋友,也不獲父母信任。我既不聽話,也漫無秩序。我一度曾企圖自殺。後來我結識了耶和華見證人。這是多大的福分!我學會了對自己和別人作忠實的觀察。我發現了一樣最美麗的東西——愛。」
在尋求愛與了解方面,你也許經歷到失望。但千萬不要放棄。你若鍥而不舍,便會找到真正的良朋,甚至可在成年人當中找到,尤其是在基督徒小組當中找到。你會發現真正的朋友好像隱藏的珍寶,初時也許看不見,但一經發現了之後就會光芒四射。
正如羅伯特發現,學習關於耶和華的知識和努力與耶和華保持親密關係會使你獲得真正的裨益。即使受人誤解,你也可以在禱告中放膽「把……重擔卸給耶和華」。他是個了解人的良朋。與你所認識的某些人不同,他永不會太忙而不聽你的難題,不論難題看來多麼微不足道。他不會只給你部分的注意,也不會長篇大論地向你說教。最好的是,他會作出反應。他那予人安慰的應許是:「[他]必撫養你。」——詩篇55:22。
[第14,15頁的圖片]
要願意傾談……敏於聆聽
愛是恆久忍耐和仁慈的。愛不嫉妒,不自誇,不自大,不做不規矩的事,不求自己的利益,不發怒。它不計較所受的損害。它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它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期,凡事忍耐。愛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4-7,《新世界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