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生物是怎樣開始的?
一個男子尋求答案的經過
我在早年已知道了答案。生物是上帝創造的。父母把他們從聖經所得的答案告訴了我。隨著年齡漸長,我觀察到周遭的生物。我深受吸引,心裡充滿了對萬物的好奇。
夏天的花朵在秋天枯死,但留下了種子在春天再度出現似錦的繁花。樹裡的漿液潛入地下,但幾個月之後又回來使枯枝布滿春天的青翠。田裡的土撥鼠蜷伏在洞中冬眠,但在暖和晴朗的春日又醒來爬出洞外。在我們後院鐵竿空洞裡營巢的一對藍知更鳥到了秋天就向南飛去,但在春天又返回同一竿洞裡生育另一批兒女。我曾以敬畏的心情凝望南飛的V字型雁陣,傾聽牠們的長鳴,臆測牠們的鳴聲含有什麼意思。
我對生物的研究越深,就越看出其中的設計。對設計的觀察越多,就越體會到正如父母所說,必然有一位偉大的設計者存在。
不需設計者?
進入中學之後,別人告訴我根本不需有什麼設計者:『萬物只是偶然發生的。最初地球大氣層裡的化學物質被閃電和紫外線所分解,然後原子再度組合,構成了較複雜的分子,最後出現了一個活的細胞。細胞繼續增多,就發生了胡亂的改變。若干億年之後,地上遂布滿了無數種類的生物。人是最後的產品。』
他們使進化論聽起來這麼簡單。也許太簡單了。我緊守對創造的信念,但卻不願輕信。我希望講求邏輯,頭腦開明而知道事實的真相。我於是開始研究科學,學到許多知識。對於自然界的各種奇觀,我的目光比前遠大得多。我所獲悉的越多,就越感覺驚訝。我看到的設計越多,心裡就越不信胡亂的改變和盲目的機遇可以創造出才智卓越的人在實驗室裡無法複製的東西——人甚至連最微小的細菌也無法複製,花朵、藍知更鳥、V字型的雁陣就更不用說了。
在我攻讀中學和大學的多年間,我盡量研究自己所接觸到的各種科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和數學。此後我繼續閱讀進化論者在書籍和雜誌中所撰寫的文章。這些文章依然無法令我信服。進化學說的立論流於浮淺;從其中所提出的主張看來,它們的確是太浮淺了。
上述是多年之前的事。如今已是1980年代。也許現時已有較多證據和較少武斷的聲稱了吧。也許現在是再作觀察的時候了。我於是集中研究一個問題——地上生物是怎樣開始的。畢竟,進化論若不能為第一個活細胞的產生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那麼對於產生擁有億兆細胞的生物——包括各自擁有無數億兆細胞的你和我在內——又怎能自圓其說呢?
在研究方面,我選用了具有真才實學的科學家——全都是進化論者——近期所著的書籍。我採納耶穌對待偽宗教家的方法:「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馬太福音12:37)我的研究只限於生物進化過程的幾個主要步驟:(1)原始的大氣,(2)有機湯,(3)蛋白質,(4)核苷酸,(5)稱為DNA的核酸,(6)薄膜。
關於原始大氣的臆說
首先需要的是在地球初期有一層大氣,大氣受到閃電、紫外線或其他能源襲擊時,就產生生物所需的簡單分子。在1953年,米勒(Stanley Miller)報稱作過這樣的一項實驗。他揀選了大量含氫的氣體作為地球初期的「大氣」,然後在其中放電,結果產生了兩個較簡單的氨基酸,但構成蛋白質必須有20個氨基酸才行。1 然而,沒有人知道地球初期的大氣是怎樣的。2 米勒何以要揀選這種大氣呢?他承認對此懷有偏愛,因為惟有這種大氣才能在其中「產生生物學上的複式綜合物」。3
我發覺許多實驗往往以欺詐手段來獲致預期的結果。不少科學家承認主持實驗者可能『在頗大程度上操縱效果,』並且『以自己的才智來左右實驗』。4 米勒所選的大氣被多數在他之後的實驗所採用,並非因為它合乎邏輯或近乎現實,而是因為「它有助於進化的實驗,」並且是「實驗室的實驗成功所推薦的。」5
可是,進化論者卻讚譽米勒的實驗成績為巨大的突破。許多次的實驗隨之而興,用的是多種能源和不同的原料。通過巧妙的操縱和竄改以及毫不理會在天然環境中存在的種種情況,科學家在嚴格控制的實驗室試驗中獲得了與生物有關的額外有機化學物質。他們把米勒的小丘化作額菲爾士峰。他們聲稱這項過程使一種含有生物建築材料的有機湯在海洋中形成。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有機湯是神話
米勒的小丘露出破綻,影響所及,他們的額菲爾士峰也倒塌了。米勒在他的大氣中用電花分解簡單的化學物質以便形成氨基酸。但電花會甚至更迅速地把氨基酸分解!因此米勒再度竄改他的實驗:他在儀器上裝設一個門瓣,氨基酸一經形成就將之藏好以避免電花。可是,科學家聲稱,在地球初期,氨基酸要投入海洋裡才可以避免為閃電或紫外線所分解。因此進化論學家企圖挽救有機湯。
但是為了若干理由,挽救並不成功。氨基酸在水裡並不穩定,而且在古代海洋裡可能只存有微不足道的分量。若曾有所謂的有機湯存在,其中有些混合物必然被困於沉積的岩石之中,可是,儘管經過20年的探察,「在最初期的岩石裡仍然找不出生物前的有機湯的證據。」可是「生物前有機湯的存在卻關係至為重大。」因此,「意識到絕無任何肯定的證據證明它的存在……實在令人震驚。」6
形成蛋白質的機會
假設真有自然界所沒有的有機湯存在。湯裡有千百萬氨基酸,種類達數以百計之多,大約有一半是左旋的,另一半是右旋的。那末這麼多的氨基酸會連貫成長串以形成蛋白質嗎?在這幾百種氨基酸之中可以憑機遇選出構成蛋白質所需的20種氨基酸嗎?而這20種又碰巧全都是構成活的有機體所需的左旋型?此外,它們能夠依次序排列起來,構成各有獨特形式的多種蛋白質嗎?7 只有憑奇跡才能做得到。
一個典型的蛋白質分子含有大約一百個氨基酸和數以千計的原子。一個活細胞在生活過程中需要20萬個蛋白質分子。其中有2,000個是酶,而酶乃是細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特別蛋白質。這些酶在有機湯裡——假設有機湯實際存在的話——碰巧形成的機會有多大呢?機會率是1040000分之一,亦即1之後加上4萬個零分之一的機會。若要全部寫出來,就要佔這本雜誌的14頁篇幅。或者換句話說,這樣的機會等於擲骰子一連擲出5萬次六點。這只是產生一個蛋白質分子的2,000個酶分子而已,而一個活細胞含有20萬個蛋白質分子。8 因此要獲得全數的酶,就要再一連擲出500萬次的六點才行!
至此,我感到自己的研究是在緣木求魚。但我仍然繼續下去。假定有機湯可以產生蛋白質,那麼核苷酸又如何?美國加州索爾克研究院的奧吉爾(Leslie Orgel)指出,核苷酸是「生物前的合成物的主要難題之一」。9 核苷酸是構成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所必需的,同時被人稱為一個極大的困難。可順帶一提的是,若沒有核苷酸,蛋白質就無法組成;但沒有蛋白質,就無法形成核苷酸。10在化學方面,這種情勢與一個古老的謎相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我們且把如山的難題撇開,讓一位進化論者,紐約大學化學教授兼脫氧核糖核酸研究專家夏皮羅(Robert Shapiro),討論一下在地球初期的環境中,核苷酸和核糖核酸組成的機會有多大:
「兩個氨基酸結合,就有一個水分子放出。各種成分在配合成為一個核苷酸分子時,就必須放出兩個水分子,許多核苷酸在組成核糖核酸時就放出更多的水。很不幸地,在充滿水的環境中,水的形成在化學上等於把沙倒在撒哈拉沙漠上。這是既沒有好處,也浪費精力的事。這樣的過程不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事實上,逆轉的反應才是自然發生的事。水喜歡攻擊大的生物學分子。它使核苷酸彼此分裂,打破糖-磷的結合體及使鹼與糖分離。」11
上文列出的六個研究步驟中的最後一項是:薄膜。若沒有膜,細胞就不能存在。膜必須能夠防水,膜上的排水脂肪負擔著這樣的任務。12 但要組成薄膜就必需有「蛋白質的合成組織」,而這種「蛋白質合成組織」惟獨在薄膜使之聚在一起時才能發揮作用。13我們又再度面對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
分子生物學敲響喪鐘
進化論者的夢想是要發現一個極為簡單的原始活細胞。但分子生物學卻把他們的美夢轉變成噩夢。分子生物學專家丹頓(Michael Denton)為這件事敲起喪鐘,說:
「分子生物學已表明,甚至今日世上活著的最簡單的有機體——細菌的細胞——也是極端複雜的物體。極微的細菌細胞雖然微小到難以置信的程度,重量少於10-12克,但每個細胞其實是微乎其微的工廠,含有數以千計設計精密的複雜機械分子,由億萬原子構成,比人造的任何機械遠較複雜,在非生物世界中更加無與倫比。
「分子生物學同時表明,在地上的所有生物體系中,從細菌至哺乳動物,細胞體系的基本設計在大致上是相同的。在一切有機體當中,DNA、MRNA和蛋白質所擔任的角色全無二致。遺傳密碼的意義在所有細胞中其實彼此相同。大小、結構和蛋白質合成機械作用的成分設計在所有細胞中其實都是一樣。因此在生物化學的基本設計方面,沒有一個活的體系可以被認為是任何其體系的原始或祖先,在地球上多到令人難以置信的不同細胞當中,絕沒有絲毫跡象暗示這一切是進化過程的結果。」14
因此,難怪耶魯大學的物理學家莫魯維茲(Harold Morowitz)計算單憑胡亂改變而形成最簡單的活細菌的機會是1後面加1,000億個零分之一。「數字是這麼龐大,」夏皮羅說,「以致用傳統方式寫起來要填滿幾十萬本空白的簿子。」他指責堅信生物化學進化的科學家們無視日益增加的證據,「蓄意把進化定為無可質疑的真理而加以神話化。」15
一位專門研究細胞生物學的科學家聲稱,在數百萬年之前,「僅是一個單細胞就能製造武器,捕取食物,消化食料,排泄廢物,隨處移動,建築住所,以正常或反常的方式從事性活動。那些生物如今依然隨處都是。原生生物——由一個單細胞構成的齊全、完整的有機體,有許多本領,但沒有體素、沒有器官、沒有心臟、沒有頭腦——擁有我們所具有的一切。」她談及一個單細胞進行著「生物所有的數十萬種同時發生的化學反應。」16
在一個微生物細胞之內發生錯綜複雜的化學交通,但卻絕沒有交通擠塞發生,是多麼令人難以置信的事!顯然,這種情況需要一位才智卓越的偉大設計者。僅在重量「不及一克的數億分之一」的一小點DNA裡所含的資料就足以「模鑄一個像人一般複雜的有機體。」17 甚至一個單細胞內所含的資料,「若是記錄下來,就會寫滿一千本600頁的書。」18多麼令人懍然生畏!絕對必須有一種超乎我們理解力範圍之外的智力才能使生物在地上開始產生。
研究過這一切之後,我的結論是:沒有適當的大氣,就不能有有機湯。沒有有機湯,就不能有氨基酸。沒有氨基酸,就不能有蛋白質。沒有蛋白質,就不能有核苷酸。沒有核苷酸,就不能有DNA。沒有DNA,細胞本身就不能繁殖。沒有薄膜蓋著,就不能有活細胞。沒有智力高超的設計和指示,地球上就不能有生物。
科學家們對相信創造的人作了很大的貢獻。他們在生物方面所作的種種發現大大增強了我對創造的信心。我現在懷著更深的體會閱讀羅馬書1:20,21,28的經文:「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上帝,上帝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我所作的研究使我堅信父母教導我的乃是真理:惟獨耶和華上帝是「生命的源頭」。(詩篇36:9)——《儆醒!》雜誌寫作部人員撰寫。
參考資料來源
1. Origins: A Skeptic’s Guide to the Creation of Life on Earth, by Robert Shapiro, 1986, p. 105; Life Itself, by Francis Crick, 1981, p. 77.
2. Origins: A Skeptic’s Guide, pp. 96-7.
3. The Origins of Life on the Earth, by Stanley L. Miller and Leslie E. Orgel, 1974, p. 33.
4. Origins: A Skeptic’s Guide, p. 103.
5. Technology Review, April 1981, R. C. Cowen, p. 8; Science 210, R. A. Kerr, 1980, p. 42. (Both quotes taken from The Mystery of Life’s Origin: Reassessing Current Theories, 1984, p. 76.)
6. Evolution: A Theory in Crisis, by Michael Denton, 1985, pp. 260-1, 263; Origins: A Skeptic’s Guide, pp. 112-13.
7. Evolution: A Theory in Crisis, pp. 234-8.
8. The Intelligent Universe, by Fred Hoyle, 1983, pp. 12-7.
9. Origins: A Skeptic’s Guide, p. 188.
10. Evolution: A Theory in Crisis, p. 238; Origins: A Skeptic’s Guide, pp. 134, 138.
11. Origins: A Skeptic’s Guide, pp. 173-4.
12. Ibid., p. 65.
13. Evolution: A Theory in Crisis, pp. 268-9.
14. Ibid., p. 250.
15. Origins: A Skeptic’s Guide, pp. 32, 49, 128.
16. The Center of Life, by L. L. Larison Cudmore, 1977, pp. 5, 13-14.
17. Evolution: A Theory in Crisis, p. 334.
18.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1976, p. 357.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蛋從雞而來,但雞也是從蛋而來
蛋白質沒有核糖核酸就不能形成,但核糖核酸沒有蛋白質也不能形成
薄膜沒有蛋白質合成組織就無法形成,但合成組織沒有薄膜也無法形成
[第8頁的圖片]
千百萬的化學反應在每個活細胞內同時發生——絕無交通擠塞的情況!
[第9頁的圖片]
一個單細胞所含的資料可以寫滿一千本600頁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