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7 9/8 19-22頁
  • 何以非洲在糧食上不能自給自足?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何以非洲在糧食上不能自給自足?
  • 警醒!198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乾旱
  • 人口增長
  • 錯誤的建議?
  • 發展方面的援助?
  • 糧食援助?
  • 漠視自耕的農民
  • 戰爭
  • 需要——高於人類的援助計劃
  • 嚴重旱災蹂躪非洲南部
    警醒!1994年
  • 饑荒蹂躪非洲
    警醒!1975
  • 世界進行救援
    警醒!1987年
  • 收成打破記錄, 但卻糧食短缺原因何在?
    警醒!1975
查看更多
警醒!1987年
《警》87 9/8 19-22頁

何以非洲在糧食上不能自給自足?

「我種田,……但沒有雨水,」埃塞俄比亞的農夫伊德里斯解釋說。他撒下的種子都在地裡腐壞了,迫使他離開農村,去救濟營尋求新生活。他補充說:「有一個時期,我曾有四頭牛耕種,在絕糧時賣了兩頭,其他兩頭宰了來吃。……我吃光了自己未來的一切。」——摘自《埃塞俄比亞:飢餓的挑戰》。

不少非洲農民像伊德里斯一樣發覺難於生產足夠的糧食。這個曾經一度自給自足的大洲現時正倚賴大量進口糧食過活。何以會變成這樣?何以有這麼多非洲人要餓著肚子上床?

乾旱

非洲的嚴重乾旱是世界知名的。在撒哈拉沙漠南部邊境的各國尤其易受旱災打擊。自1960年以來,該區的雨量已逐漸減少至《穀類》雜誌所謂「長期的撒哈拉乾旱」的程度。可是,不少農民還可以勉強生存。

在1983-84年的雨季,非洲雖受乾旱打擊,但撒哈拉附近五國的棉花產量還保持紀錄。你現時所穿的棉布衣服也許是用非洲棉所製的。棉花出口雖然換得了可觀的外匯,但卻要付出代價。1984年,撒哈拉附近諸國要輸入177萬噸的穀物。「能種植棉花卻不能種植穀物這件事實與政府及其援助政策有關過於和雨量有關,」廷伯萊克(Lloyd Timberlake)在《非洲的危機》一書中說。

除了棉之外,非洲還輸出茶葉、咖啡、糖、可可豆、落花生、鮮花、肉類、棕櫚油、木材和其他多種農產品。美國的《民族》週刊說:「非洲物產豐饒,並且是先進國家每日所消耗的農產品的穩定來源。」在近年的饑荒時期中,英國市民震驚地獲知,他們所吃的水果菜蔬竟是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顯然,僅是乾旱並不足以成為非洲無法自給自足的理由。

人口增長

有些非洲人拒絕限制家庭人口的數目。在他們看來,兒女眾多是聲譽的象徵。難怪世界人口增長率以非洲為最高。無可否認,人口增長使飢餓難題更為惡化。據估計,非洲現時人口是5億5,300萬。若照現行趨勢增長下去,到公元2000年,就可能多添了3億2,400萬的食指!

這是否意味到非洲幅員太小,以致長不出足夠的糧食呢?不然,那裡仍有許多可耕的土地沒有開拓。以印度人口之多和地土之小,仍生產了大量的剩餘穀物。南非的《星報》補充說:「中國大陸有10億人口,但年復一年地有剩餘的糧食生產。……我們認為非洲的饑荒是錯誤的建議所致。」

錯誤的建議?

建議是非洲所絕不缺少的東西。「說話若可以充飢,」BBC 電視台評論說,「非洲就會復元了。」在那裡作諮詢服務的外國人不下8萬名之多。廷伯萊克聲稱:「向非洲提出建議已變成一項大企業,歐洲人和北美洲人開設的顧問公司為專家服務時間所索取的報酬高達18萬美元一年。」

這些專家們提倡昂貴的耕植方法,需要的是高產量的種子、化學物質和重型機器。這意味到海外的供應者可以發展貿易;但對非洲農村的貧民卻沒有多大裨益。他們的計劃首先照顧到生產輸出海外賺錢的農作物的農場,然後輪到生產糧食賣給非洲較富裕的城市的農場。有些計劃已證明效果不佳,有些則完全失敗。《新聞週刊》解釋,非洲的氣候「有時過於惡劣,在亞洲順利種植的高產量種子在這裡並不合適。」同時,非洲土壤是脆弱的,新的耕植方法有時會毀壞農作物。

發展方面的援助?

海外各政府與援助機構提倡其他昂貴的發展計劃。這些計劃同樣地「為他們自己的公司、顧問人員和經濟帶來利益」研究發展的《人民》雜誌如此說。發展計劃很富於吸引力,因為可使非洲各國看起來頗為現代化,而且它們受到巨量貸款所支持。實行這些計劃有助於若干非洲政府使富裕的城市居民獲得滿足,而政府需要這些人的支持才能繼續當權。於是,豪華的旅館、大學、機場、高速公路、汽車、奢侈品紛紛出現於非洲城市中,但農村卻被人忽略了。非洲的鄉村農民為富裕的城市居民起了個綽號,它在施瓦希里語的原意是「平治汽車(Benz)部落」。

各項發展援助背後的慈善動機正受到許多人所懷疑。《饑荒:人為的災難》一書的作者們聲稱:「這些援助絕不慈善,施與的各國其實佔了便宜。……不論西方抑或東方,從給予援助所得的影響力和經濟上的機會都是廉價買來的。」發展方面的援助已使非洲債台高築,欠債達1,750億美元之巨。

「二十年的『發展』使非洲在1984年陷於絕境,」吉爾(Peter Gill)在《非洲在死亡中的一年》一書中說。吉爾認為,發展方面的援助乃是一種「贋品」。最需要援助的非洲貧農反倒得不到什麼。「可是,」《生態學家》月刊解釋說,「在大多數非洲國家中,農民佔了全人口的百分之75-80,他們乃是非洲糧食生產的中堅分子。」

糧食援助?

糧食過剩經已成為富裕國家的沉重負擔,因為存倉的代價甚高。美國的《外交》季刊以「一個充滿穀物的世界」為題撰文哀嘆說:「論到穀物,這真是古怪和痛苦的一年。電視紛紛播映非洲兒童的捱餓情形給我們看,但世界貯存的穀物卻超過1億9,000萬噸——過剩的最高紀錄。」

以廉價出售剩餘穀物未必能造益非洲飢民。穀物有時落在貪婪的商人手上,或者政府收受之後將其賣出圖利以幫助平衡預算。把剩餘穀物運往非洲也影響到鄉村農民的處境。「一個當地的生產者怎能與免費的外來糧食競爭呢?」《饑荒:人為的災禍?》一書的作者問道。

非洲所產的傳統糧食,例如小米和高粱栗,正迅速失去它們的流行性。但這些植物在抵抗乾旱方面卻比別種穀物為佳。城市居民已轉移了品味,愛吃小麥和米——在非洲嚴酷的天氣下難以種植的穀物。有些顧問蓄意鼓勵人養成對海外糧食的愛好,因而使非洲更加倚賴輸入的糧食。

漠視自耕的農民

許多農民像較早時候所引述的埃塞俄比亞的伊德里斯一樣,需要的是種子和簡單的農具。糧食援助的價值是有限的。正如中國有句格言說:「給人以魚,可養他一日。教人打漁,可養他一生。」以一般而言,非洲農民並沒有獲得幫助在耕種方面成功,雖然有若干非洲國家可算例外。

自殖民地時代以來,非洲的最佳土地一向被用來生產可以輸出賺錢的農作物。此外,當局也發展大規模的耕植計劃以供應糧食給較富裕的城市。因此自耕農往往被迫放棄上好的土地和倚靠貧瘠的土地過活。由於要自謀生計,非洲農民遂不得不過度種植、過度放牧和斬伐太多樹木,以致貧瘠的土地質素更加低落。非洲有巨量的土地現正轉變成沙漠。

農民的處境也受到固定物價政策所傷害。非洲許多政府為了取悅城市居民而把農產品價格壓至極低。據科學雜誌《自然界》報導,這種政策「大大促成了農業衰退,結果使城市居民同樣地飢餓,本來肥沃的非洲要依靠輸入糧食過活。」

戰爭

「數十萬安哥拉人由於內戰被迫逃離自己的家園,」非洲的一份報章聲稱。安哥拉與非洲其他地方不同,它有很好的雨量。可是,在肥沃的高地卻有數以萬計的人依靠經常供應的空投緊急糧食為生。

非洲遭受嚴重饑荒的各國同時也飽受內戰之苦並不是巧合。雖然雨量使埃塞俄比亞、蘇丹和莫桑比克等國得以舒一口氣,但內戰卻繼續打擊糧食生產,以致有數百萬人瀕於餓死。

不久之前,討論國際人道問題的獨立委員會——其中的25個會員包括五個非洲國家的代表——發出以下的強力宣言:「在非洲的若干地方,武裝衝突和暴亂使悲慘的境況加上不必要的流血和騷動。……各政府優先爭取的是毀滅性的武器,而人民所需的卻是鋤頭、種子以生產糧食,清潔的水以供飲用和費用低廉的防病計劃。」

非洲並不是惟一的罪魁禍首。吉爾在《非洲在死亡中的一年》一書裡提及非洲以外的若干政府在「非洲軍事化」方面所擔任的角色,並且問道:「誰的軍械廠從非洲的軍備競賽得益?」原來東方和西方的各國都煽動非洲戰爭以從中取利。

需要——高於人類的援助計劃

「何以非洲不能自給自足?」這個問題是富於爭論性的,答案也十分複雜。正如權威人士所舉的例表明,乾旱、人口爆炸、援助政策、貪婪、漠視農民、土地質素低落、戰爭等都是因素。在這些因素之中,只有乾旱可以稱為天災;其他都是人為的災禍。

事實上,非洲的乾旱正好有力地表明人類的局限和自私。從這一切可以清楚看出,人類無法脫離造物主耶和華上帝而獨力管理地上的事務。正如古代一位先知說:「耶和華阿,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耶利米書10:23。

這項無可反駁的事實記載在聖經裡。聖經同時預言到今日的「糧食短缺」,與之俱來的戰爭以及人對地球的錯誤管理。幸而這一切其實標明一個高於人類的援助計劃業已臨近了。這項計劃將會成功地終止饑荒,不但在非洲,而且在全球各地莫不皆然。——路加福音21:10,11,28-31;啟示錄6:3-8;11:18;21:1-5。

[第21頁的圖片]

以一般而言,非洲農民並沒有獲得幫助在耕種方面成功

[鳴謝]

(聯合國)糧農組織圖片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